亲历冬奥|燃烧的雪花,勇敢地出发!
北京2022年冬残奥会
已正式拉开帷幕
这座城市将再次见证世界各地的运动员们
朝着更快、更高、更强的目标
共圆冰雪梦
从冬奥会到冬残奥会
TVS志愿者们始终坚守在前线
贡献双奥之城的青春力量
共唱冰雪盛事的志愿颂歌
✦✦
▲ 电视学院冬奥志愿者们的难忘瞬间~
我们每个人都是燃烧的雪花✦
▲国家游泳中心志愿者 杨宇帆
2019级编辑出版学(新媒体方向)本科生
在奥林匹克大家庭里,哪里有志愿者标志性的蓝色制服,哪里就有微笑和美好。我们急记者之所急,想运动员之所想。在混合采访区的经历,让我真正体会到了伟大的奥林匹克精神,它超越了文化和种族间的差异,也无需用言语沟通,有的只是共同追求人类的进步。人们互相融合,彼此了解。手臂的酸痛和长时间站立的劳累又算得了什么呢?为人类命运共同体奉献的精神满足将成为我之后奋斗的驱动内核,我们每个人都是燃烧的雪花。
志愿者承担着奉献与付出,不以利益、金钱、扬名为目的,而是携手共进,一起向未来。犹记得开幕式当天在驻地的集体观礼,当一团微小的火苗被不同国家和地区引导牌组成的巨大雪花捧在花心,在数十亿人的注视中跳动,这象征着光明、团结、友谊的奥林匹克圣火正穿过疫情阴霾如期点燃,为人类走出寒冷点亮新希望。闭幕式用一片雪花的故事为线索,讲述“世界大同、天下一家”的主题,体现奥林匹克“更团结”的理念。
我要站好每一班岗,尽到每一份责任,热爱不止,薪火不熄!我相信,志愿者们的无私奉献将给祖国留下记忆,冬奥学子们的热心付出将为学校增光添彩!
永恒的冬奥回忆✦
▲国家游泳中心志愿者 林娴
2020级国际新闻与传播本科生
这是一段多么漫长的冬奥会经历:从筹备期间,我们盼望着倒计时天数跳到“零”;到冬奥期间,我们注视着数字正增长。再到2月20号这天晚上,我从鸟巢出来,看到场馆对面的大屏幕上赫然显示“闭幕”两个大字,冰墩墩正笑着挥手,我才终于明白我对冬奥有多么不舍。因为不能摘口罩,那天我的眼泪流了一嘴,凌晨的大风也刮得我眼睛生疼。我在车上睡不着,只能一路上睁着眼发呆。
往后,当人们追忆这一届精彩绝伦的冬奥会时,会去翻看官网的影像和文字资料,其中也许没有我们的身影。但对于我们而言,与冬奥有关的所有美好、遗憾、感动的回忆,已经全部留在了心中。当漫天的烟火在鸟巢上方盛开,被点亮的夜幕下观众欢呼呐喊;当万众瞩目的赛场幕后,运动员眼含泪水紧紧搂住队友;当大巴车在沉默的黑夜中驶向驻地,被割碎的光线透过窗帘映在蓝色的制服上……那千万个不曾在转播频道里出现的瞬间,将成为我心中独特的、永恒的奥运回忆。
一片雪花的光芒✦
▲国家游泳中心志愿者 卜欣荣
2018级编辑出版学(新媒体方向)
我曾担心鸟巢的“穿堂风”会扰乱雪花与火焰的宁静,但它只是静静地、平和地、向众人期盼的那样,徐徐旋转着,向四周展示它和谐的魅力。莹莹光芒从中心火炬散发开来,照亮代表着不同国家的小雪花儿,后又沿最外圈的橄榄枝叶生长。小雪花簇拥着冬奥会史上首个以氢气为燃料的中心火炬,其火焰微小却不微弱,随风跃动。虽距离遥远无法看清,但我知道,中心火炬左侧代表中国的小雪花,与其他90片代表参赛国家和地区的小雪花正在同一片光芒中熠熠生辉。
我曾向来自捷克的记者朋友介绍“福”字的含义;我曾向来自希腊的工作人员探讨“晚上好”与“晚安”的区别;我曾在最后一场金牌赛后向英国记者与新闻官赠送徽章表达祝贺;我曾用绘画向中国运动员传达虎虎生威的美好祝愿……或许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正是我作为一片小雪花,反射到志愿服务中的主火炬的温暖光芒。
冬奥连接我和你✦
▲国家游泳中心志愿者 徐陈曦
2020级广播电视学硕士研究生
我的工作是在国家游泳中心记者工作间的摄影记者服务台,向摄影记者们发放辅助通行物,并提供相关问题的咨询服务。在赛事中后期,我由早班换成了晚班,每天都要坐在桌子前数十个小时。这时候,主任和朋友的那两句话开始在我的脑子里来回转换,让我一度怀疑自己工作的意义。
但是,当我每天和来自全世界的记者自然地打招呼,当我看到闭幕式上各国运动员入场,全场观众一起欢呼跳跃的时候,我能感受到明显的快乐。我意识到,如果一味的以自我为中心,苛求自己付出的每一份力气都有意义,是狭隘的。于是,我将目光向外生发,看到这场大聚会中,不管是平凡的“我”,不平凡的“你”,还是熟悉的“我”,陌生的“你”,都有着紧密的关联——这种奇妙的连接,才是让这段日子最令人难忘、最有意义的原因。
冰雪小白杨,以青春力量筑梦冬奥
一起向未来,为国家盛事添砖加瓦
TVS志愿者团结友善
留下了难忘的冬奥回忆
讲述冬奥故事,传递青春热血
学部君将在“亲历冬奥”栏目
持续推出志愿者的“冰雪奇缘”故事
欢迎你的持续关注!
猜你喜欢
供 图 / 中国传媒大学电视学院冬奥志愿者临时党支部
编 辑 / 曲 伸 余珊珊
美 编 / 钟 睿 安晓航
主 编 / 韩 飞 刘日亮 李怡滢
监 制 / 丰 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