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重磅|国际新闻与传播专业建设论坛召开!

学部君 中传新闻传播学部 2023-03-31


国际形势风云变化

增强国际传播能力愈发必要且紧迫


为加强国际新闻与传播专业建设

促进高校学科建设和后备人才培养

建设适应新时代国际传播需要的专业人才队伍


中国传媒大学于7月13日

举办了国际新闻与传播专业建设论坛

干货满满!一起学习深刻前沿的国新知识吧!


国新论坛:共论未来国际新闻传播


2021年5月3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加强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进行第三十次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学习时强调,要深刻认识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国际传播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下大气力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要建强适应新时代国际传播需要的专门人才队伍;要加强高校学科建设和后备人才培养。


为更好地服务国家战略,加强国际新闻与传播专业建设,提升国际传播人才的培养质量,中国传媒大学于7月13日召开国际新闻与传播专业建设论坛,本次论坛由中国传媒大学主办,中国传媒大学电视学院承办,邀请了十余位国际新闻与传播领域的知名专家在线分享经验,助力该专业在各高校的建设发展。中国传媒大学党委书记、校长廖祥忠以及中国传媒大学本科生院院长王晓红发表致辞,论坛由中国传媒大学电视学院党委书记曾祥敏主持。


廖祥忠

中国传媒大学

党委书记、校长


廖书记欢迎各位嘉宾参加论坛,对新闻传播专业同仁团结一心的良好氛围表示赞赏,认为这次论坛非常务实且具有现实意义。廖书记指出,高校教师是国际传播的一支重要力量,在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中发挥着独特优势,需要形成合力,并将教学和传播实践相结合;主流媒体作为国际传播的核心力量,需要与高校人才培养对接,发挥协同优势。


王晓红

中国传媒大学

本科生院院长


中国传媒大学首任本科生院院长王晓红教授在致辞中表达了中传对国际新闻传播专业建设的重视。学校紧紧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坚持“弘道崇德,经世致用”的人才培养目标,正全面推动一流专业、一流师资、一流课程、一流教材和一流毕业生的建设。她希望各位专家学者共同为国际新闻与传播专业建设提出宝贵建议,为党和国家培养出更多更优秀的国际新闻传播人才。


曾祥敏

中国传媒大学

电视学院党委书记


曾祥敏书记全程主持国际新闻与传播专业建设论坛,感谢学校对本次论坛的支持,并欢迎各位嘉宾参与。


业界大咖:来自一线的实践需要


本次国际新闻与传播专业建设论坛共邀请了3位在该领域的资深从业者,他们结合自己的实践经历及工作经验,分享了目前国际传播领域一线的实践需求。



中国日报社社长曲莹璞从是什么、怎么看、怎么办三个层面畅谈了当前的国际新闻与传播人才培养。他认为,当前世界格局发生许多新变化,我国国际传播布局面临深刻调整,国际新闻传播人才培养也需要深化合作与调整,需要优化课程,推动学科教育与国际传播融合发展;同时坚持多学科与国际传播的交叉协同发展。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CMG-CGTN副主任刘聪表示,未来我们国家需要培养融通中外、具有复合能力的国际新闻传播人才,不仅要具备语言能力、学习能力、思辨能力、表达能力、合作能力、突破能力,还要热爱新闻,具有好奇心、包容心、主动性、抗压性和耐心等六大素质。



新华社国际部副主任薛颖首先肯定了以中国传媒大学为代表的高校对优秀国际传播人才的培养,同时她对国际传播人才提出三点建议:要讲政治,爱党爱国爱人民,讲中国故事要用心用情;要足够自律,懂得团结合作的重要性;要具有锐意创新的意识和能力。


来自一线的实践需求,为未来国际新闻与传播专业建设指明了方向,也对国际新闻传播学子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学界名师:专业建设的方式方法


中国传媒大学是国内首家被教育部批准开设国际新闻与传播本科专业的高校,承办该专业的电视学院一直在积极着力加强专业建设。2022年6月,我校国际新闻与传播专业成功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本次论坛邀请了来自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等多所国内高校的共16位新闻传播领域的名师参加。高校作为国际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的基地,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论坛过程中,每位高校老师都结合日常教学实践,发表了自己对于未来国际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的看法。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周庆安教授认为,国际新闻与传播是具有特殊性、复杂性和重要性的研究领域。当前,国际新闻人才培养具有芯片化的特征,国际对话接口、技术对话接口、交叉学科对话接口是三个核心“芯片”,需要从政治课、业务课、选修课、地理课、研究课上保驾护航。



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陈刚教授认为,面对新的国际传播环境和挑战,国际新闻传播专业和学科建设需要担起使命和责任,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他提出建设交叉复合型国传人才培养共同体;基于中国实践,立足全球前沿,培养整体通才、个别专才;打通国际传播人才一体贯通的培养体系;培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后备铁军等一系列理念和路径。



厦门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院长余清楚教授指出,当前国际新闻传播人才培养面临三大问题,包括人才培养的目标较为单一;课程体系陈旧;就业实践路径狭窄。针对这些问题,余教授提出了进行跨专业、跨学科课程体系建设;推动学生关注国情、政治、经济、文化等多元领域知识;加强与国际院校和媒体的合作培养;走出去和请进来相结合等建议。



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支庭荣教授分享了该校颇具特色的国新专业建设经验,表示暨大从1984年起就启动了国际新闻双语教学,并在促进香港人心回归、“一带一路”、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等需求中不断调整教学实践。



云南大学新闻学院院长廖圣清教授以加强南亚、东南亚国际传播建设和理论研究为中心,分享如何在遵循当地文化和习俗的前提下扩大宣传矩阵。提出要重视短视频和文化传播,实现文化共建和民意相通。



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姜飞教授指出,要培养“高、远、好、实、快”的国际新闻传播人才,并表示北外将继续加强学生的多元素养培养,探索传播美学的新专业建设;实施理论培根计划,进行国情调研,推动认知转型。



四川外国语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院长刘国强教授分享了川外当前对国际新闻与传播专业建设的做法和设想,即贯通本硕博,推动跨学科融合,实施多语种交叉实验,进一步从课程搭建上探索新方案,避免造成专业能力和外语能力的双重弱化。



上海外国语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院长郭可教授梳理了国际新闻与传播教育经历的1.0版本和2.0版本,提出外语能力和专业能力平衡、理论和实践平衡、人才培养和实际需求平衡的建设思路,并表示希望多进行教学案例分享、编写系列教材,通过跨学科融合培养探索“道”的心得体会。



西安外国语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黄建友教授表示,面对当前国际新闻传播人才的短板,西外进行了学科交叉,构建“新闻+外语”深度交融的本硕博人才培养体系的尝试,希望凭借陕西“一带一路”重要枢纽,立足地方,服务国家,读懂世界,传播中国。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钟新教授从人大国际新闻与传播科学建设的现状与规划出发,结合众多案例分享了国际新闻传播人才从语言到共情的能力升维,包括连接能力、对话能力和共情能力。



中国传媒大学电视学院国际新闻与传播系主任张龙教授介绍了中国传媒大学国际新闻与传播专业的历史沿革、新版培养方案及“课程地图”,并在发言中以国际新闻与传播专业师生共同参与创作的“二十四节气里的中华文化”、“解码中华文化基因”系列中英双语融视频为例,提出中传国新人才培养的一大特色就是“用融合视听创作助力国家战略”,引导学生在实践创新中厚植家国情怀,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国新项目主任邓建国教授简要介绍了复旦大学国际新闻传播项目的发展历程,并提出“传播中国,融贯西东”的目标。针对“要培养什么样的国际新闻人才”的困惑,邓教授提出应该含英咀华、玉汝于成,从生源和培养上进行改革。



中国传媒大学电视学院副教授、国新硕士班主任刘雯表示,中国传媒大学已经培养了11届国新硕士班,将媒体融合、视听传播与国际新闻传播相结合,开设“一个中心五条线”的课程体系。在规定动作外,中传连续13年带领学生参加“新闻八通线”等实践教学项目,面向未来,培养适应国家战略需要、具备国际传播能力的国际新闻传播专业人才。


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

建设一流的国际新闻传播专业

为国际传播领域培养优秀人才

需要各大高校加深合作、深入探讨


接下来,学部君将继续推出

国际新闻与传播专业建设论坛专家观点详解!

敬请期待!




猜你喜欢


编  辑/杨小婷

美  编/钟   睿

主  编/韩   飞   刘日亮   李怡滢

监  制/丰   瑞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