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 | 有了它,家里秒变“中古风”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世代更迭,沧桑变幻
古人提笔勾勒在纸绢上的花鸟鱼虫
穿越漫长的时光
带我们一窥千百年前的风花雪月
本期《解码中华文化基因》系列融视频
学部君邀请你一起欣赏惟妙惟肖的
中国花鸟画
▲ 点击视频,了解中国花鸟画~
形神兼备,妙造自然
展开中国花鸟画的画卷,喜鹊啁啾,寒梅傲雪。鸟语花香跃然纸上,情感志趣又暗藏其中。中国传统三大画科分别为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而花鸟画作为其中极为重要的一个门类,常常以花卉、鸟兽、鱼虫为创作题材和表现对象,广义上,畜兽、蔬果也被纳入其中。
▲ 花鸟画卷上的鸟兽草木
中国花鸟画源远流长,最早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的彩陶艺术,商周的青铜器,以及古代工艺品上精心雕琢的鸟兽草木等纹样。魏晋南北朝时期,花鸟画独立成科,随后便蓬勃发展,大家迭出。中晚唐的边鸾善画花鸟,精妙之极,被称为“花鸟画之祖”。
▲ 魏晋南北朝时期大家辈出
花鸟画的画法,有“工笔”“写意”“兼工带写”三种,工笔笔迹精妙细致,色彩鲜明;写意画风简练概括,意境飘然。兼工带写,则兼有二者所长。
▲ 花鸟画中工笔和写意的画法
黄筌的《写生珍禽图》,细笔勾勒了二十四种动物,鸟的羽翅、龟的背甲、虫的触须……工整写实、一丝不苟。徐熙的《雪竹图》,竹节挺拔,境界幽深。黄筌之画,细腻华丽,透着富贵之气;徐熙笔下,则落墨施彩,却也率性豪迈;后人称之为“黄徐异体”。
▲ 黄筌的《写生珍禽图》(局部)与徐熙的《雪竹图》
融合呈现,妙趣横生
中国人善用诗句来刻画大自然中鲜活生动的花鸟鱼虫,“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以桃花暗喻出嫁的美人;“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于动静之中赏池塘之趣。中国人也善用画笔来描摹万物生灵,彰显审美情趣,寄托人生理想。
<<< 左右滑动欣赏作品 >>>
编创团队综合运用文字、动画、影像、音效,创造性地将静态的花鸟画转化为动静结合的图像,21级国际新闻学硕士研究生刘佳琪说:“为了展示古人笔下花鸟画的神韵,我们综合运用抠图等细节处理让画面中的一些动植物动了起来,通过现代技术的加持,在不失原画之实的前提下,最大程度让观众去体会画中的精妙细节。”借助这些新媒体手段的处理,积雪的腊梅、展翅的飞鸟、憨态可掬的乌龟等意象跃然眼前,活灵活现。
▲ 综合运用抠图让动植物动了起来
与此同时,编创团队也面临着这样一些问题,比如:如何克服花鸟画本身作为素材的单一性?如何将现代技术所做的动画素材与花鸟画巧妙地结合?刘佳琪介绍道:“我们在制作过程中给古画进行了进一步的修饰,让其看起来更加精致。并利用不同的转场手段,让不同种类的画面风格更加贴合,达到以新媒体手段讲述名家名画的目的。”
▲ 丰富的转场手段
除了画面本身丰富而精美的细节处理之外,声音作为一个重要的辅助元素,在花鸟画融合呈现中也是不可或缺的。2019级广播电视学专业本科生徐劭航在音频编创方面,将花鸟鱼虫的声音,以及风吹竹林这样的环境声融入视频里,在他看来,“在具象的画面中选取需要进行呈现的声音内容,使作品和谐而不显聒噪,让音编成为一个增量,这是比较有难度的。”
赓续精神血脉 凝聚中国力量
中国古代花鸟画讲究寓兴,即在所画物象中寄寓和投射人的情感、品格、精神,化有形为无形,师造化,塑风骨。比如梅的傲雪,兰的清雅,竹的挺拔,菊的凌霜,无一不彰显着从古至今文人墨客的气韵风骨,无一不表达着中国文人对自然与生活的热爱。
▲ 点击观看英文版《中国花鸟画》融视频
活泼的语言、生动的画面、有趣的故事……中国传媒大学电视学院联合中国新闻网推出项目——《解码中华文化基因》,《中国花鸟画》融视频便是其中的作品之一。该项目系列融视频以60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主体内容,介绍其历史来源、发展衍变、当代价值、各地民俗、传承形态、匠人轶事等。电视学院师生团队通过创作短小精湛的非遗故事,以融视频这种新型的基于图、文、声、像、影有机结合的移动端叙事作品形式,建造起一座中国非遗的影像博物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除了吸引国内用户的欣赏、阅览,电视人也在为中外文明交流互鉴作出努力,用融视频向国际受众宣介中国非遗文化与中国智慧。生动活泼的《解码中华文化基因》英文版融视频,立足于国际传播,助力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走向世界,促进了国外观众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接受和了解,讲好了中国故事。
香山的红叶
道路两旁的银杏
每当你路过秋日北京的风光
是否会恍惚惊觉
这幅美景也曾出现在古人的花鸟画里
《解码中华文化基因》系列融视频将陆续推出
让我们保持期待~猜你喜欢
👇点击“阅读全文”,查看中新网《中国花鸟画》融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