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行走中国 | 前方高能!带你揭秘“云”上走遍锦绣山河的幕后...


青春行走,看见中国

中国内容,国际表达


在屏幕之中,穿梭中华文明历史

在虚实之间,走遍祖国绝美山河

《行走中国》系列融视频运用现代视听技术

以青年易于接受的话语形态呈现中国故事

国际传播+融视频+“Z世代” 

能碰撞出怎样的火花

今天,学部君就为你来揭秘!





守正创新:构建国际传播新样态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式现代化取得的显著成果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如何向世界阐释推介更多具有中国特色、体现中国精神、蕴藏中国智慧的优秀文化?如何用海外用户喜闻乐见的方式,把中国故事、中国文化讲得精彩?《行走中国》融媒体系列作品应运而生。


从沙漠变森林的塞罕坝到矿山矿洞变绿水青山的余村,从庄重宏伟的北京故宫到古典秀丽的苏州园林,从享誉世界的中国高铁到被誉为“世界新七大奇迹”榜首的大兴机场,从老少皆宜的中国火锅到博大精深的面食文化……《行走中国》系列融视频展现了中国大地上独特的自然和人文景观。


▲ 点开一期《行走中国》和大象一起开始“逛吃”之旅~


2022年10月15日,中国传媒大学联合中国日报制作播出的融视频英文节目《行走中国》正式上线。60集系列融视频以“青春行走,看见中国” 为主题,以“中国内容,国际表达”为基调,通过虚实结合的现代视听技术展现中国大地上的文化遗产、自然风光、风土人情、建设成就等。


为了充分挖掘和表现不同地域的文化精粹,项目组对我国各地区进行了地域梳理,内容涵盖了“大国重器”“乡村振兴”“生态文明”“人文地理”“历史文物”“非遗记忆”六大主题,运用“地域”+“领域”的双线叙事串联起了整个系列,从而达到打造文化名片的效果。


▲ 滑动欣赏《行走中国》的精彩片段


目前,已推出的《行走中国》系列融视频在中国日报海内外平台取得了良好的传播效果,已推出的每期融视频在CHINADAILY公众号上阅读量均破万。其中,第三期《大象迁徙》在Facebook的点赞量近四十万。


▲ 滑动看看Twitter上的网友们怎么说~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是加强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重要任务。中国传媒大学高度重视国际传播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着力探索出一套创新培养国际新闻与传播人才的路径和方法。《行走中国》系列融视频的讲述、制作等环节,正是由电视学院获评“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的国际新闻与传播教学团队指导完成,是电视学院落实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又一生动实践。




融视频赋能:打造视听传播新形态




《行走中国》系列融视频最突出的亮点是在“赛博空间”中做到了“虚实结合”,既在空间尺度上打造了“穿梭”,也在时间尺度上制造了“穿越”。通过图片、动画、影像等媒介语言,借助粒子特效、MG动画、三维建模、数码手绘、与实拍摄制等媒介呈现手段,大跨度的场景调度为每集视频都奠定了鲜明的地域基调,观众也仿佛置身于各个空间中一睹精彩。


▲ 滑动观摩让人“眼花缭乱”的编辑界面


视频中,大象仿佛从讲述人面前经过,讲述人时而出现在高山密林,时而出现在都市街头,这些逼真的效果主要借助场景重建的融媒体技术,从真实场景的照片中抠出元素,用真实的元素完成场景搭建。



▲ 点击图片跟随讲述人从绿幕“穿梭”到拉萨街头~



▲ 点击图片继续跟随讲述人穿越到苏州园林~


为了营造更加真实的“在场感”,《行走中国》摄影团队还使用了“全景智能光场”匹配技术。项目主编2021级新闻与传播专业研究生曹航宇介绍说,在拍摄《太空之眼》《大兴机场》和《中国天眼》这三集的过程中,制作团队先在一个球景光场中模拟出真实场景下的光线,以匹配大兴机场、中国天眼等空镜素材,再把讲述人置于模拟光场中进行拍摄,呈现出“人走进了现场里”的感觉,实现了“以假乱真”的出镜效果。


▲ 你以为拍摄地点真的在大兴机场?

 ▲ 不,其实只是在一个球景光场中~


视频中还运用了多种技术达到历史与现实间的“穿梭感”。例如《沙漠变森林》介绍了60年来塞罕坝护林人一代代接力护林的动人故事,从建国初期的护林员饱经风霜严寒开辟林场,到如今运用高科技手段精准造林护林,制作团队对大量历史上真实的照片进行动态处理,运用黑白和彩色的对比感表现出“护林一甲子,传承三代人”的宝贵精神,也彰显了“塞罕坝精神”对当今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作用。


▲ 用色彩对比穿越历史长河




“Z世代”青年:助力国际传播新语态




《行走中国》采用了“Z世代”年轻人易于接受的视听风格和话语形态。在项目的制作过程中,电视学院充分发挥了国际新闻传播的专业优势,凝聚“Z世代”的力量,让年轻的人讲述可亲可感的中国故事。《行走中国》的撰稿、翻译、拍摄、剪辑、后期制作为电视学院的师生实践创新团队,讲述人均为电视学院国际新闻传播专业的学生,实现了以年轻的语态讲述中国,以青春的视角看见中国。


▲ 优秀的TVSer讲述人们~


“躬身力行,臻于至善”。通过参与《行走中国》的编创录制,国新专业的学生在实践中成长,更深切地体会到讲好中国故事的使命。第一期《沙漠变森林》的讲述者陈中瑞是2022级国际新闻学专业的研究生,他总结思考后认为,由于中西文化差异,文稿不能直白地从中文直译成英文,而是要对文稿内容做拆解、分析、重组,转化为适于口语传播、国际传播的英语语态。


▲ 《沙漠变森林》在描述中国人工林的面积时

使用了对比数据,增强冲击力


2022级国际新闻学专业的研究生康怀朔说:“录制《北京地铁》融视频是我第一次走向台前参与录制,内心很紧张,也经常出错,多亏李艾珂老师和丰瑞老师不厌其烦地调整我的站姿、发音、语气语调,在他们的耐心指导下我逐渐进入了状态,后面的录制也才熟练起来。”


在当今的媒体融合时代,“Z世代”以创新的思维和独特的语态,在国际传播当中发挥着日渐壮大的力量。“我们别样化的观察视角,和扑在中国大地上的热忱,或许可以是我们发挥自身独特优势的路径。”讲述人2018级广播电视学(国际新闻传播方向)栾新萍这样说。讲述人2019级广播电视学(国际新闻传播方向)的本科生杨宁认为,“我们‘Z世代’也要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青春力量,从讲我的故事转向讲我们的故事,以全球视野讲述中国故事,运用好文化共通性与人类共同价值,搭筑国际传播的基础和桥梁,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并获得更多的理解与认同。”


▲ 《冰雪文化》中运用动画来展示中国的冰上活动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到,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作为Z世代的青年传媒学子,我们更应充分发挥青年人在担当民族复兴道路上的能动性,通过活泼生动的叙事方式,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


截至目前,《行走中国》已经有六期节目上线中国日报。接下来,《行走中国》将讲述更多精彩的故事,让我们跟随融视频,继续“行走”中国。



以国际传播为使命

以青年传播为途径

以视听传播为手段

塑造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

Z世代青年们,一起加油!



猜你喜欢


资料来源/中国日报   《行走中国》编创团队

供  图/中国日报   电视学院实践创新团队

编  辑/杨丽萍   张星冉

主  编/韩   飞   杨丽萍

监  制/丰   瑞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