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荐读 | 认识你自己!“舆论”的主体还是“乌合之众”?
公众舆论如何成为独立的力量?
群体的思想如何促使个性的消失?
学部君带你速览
《舆论》《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
核心观点、章节逻辑与重要内容
快来接受知识“滋养”吧~
01
舆论
书 名:舆论
作 者:[美] 沃尔特·李普曼
译 者:常江,肖寒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ISBN编号:9787301277997
出版时间:2018-4
1
书籍及作者基本情况
《舆论》是传播学领域的奠基之作,本书第一次对公共舆论做了全景式的描述。
作者沃尔特·李普曼(1889-1974)在一战中曾任美国陆军部部长助理,对战争中公众由于信息匮乏和个人成见导致公众舆论的模糊与脆弱,政府宣传机器遮蔽真相,误导公众以及报纸无法展现事物的真正面目等现象有了深刻的认识,在本书中具体表现为大量来自战争中的事例和蔓延全书的悲观色彩。
2
出版及社会影响
《舆论》卓有成效地梳理了舆论研究中一系列难以回避的问题,比如舆论从哪里来?它是怎样形成的?它能造成什么样的结果?谁是公众?公共舆论是什么意思?它是仅仅在公众中传播还是由公众自己形成的?它什么时候才能成为独立的力量?该书对成见、兴趣、公意的形成和民主形象等问题做了精辟而深刻的探讨,完成了新闻史上对舆论传播现象的首次全面论述,为后人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03
核心观点
《舆论》论述了由于信息不全,个人成见等原因,个人无法认清真相,领导者操纵、控制、利用舆论,加之报纸(媒体)由于自身局限性成为引导舆论的工具等现象。作者在最后提出了自己的解决方案。
04
章节逻辑
《舆论》可分为三节:
第一节为书中第一至第四部分。该部分主要论述复杂的外部世界和极其有限的认知范围等外部因素和个人头脑中的固有成见、价值观念以及兴趣、利益等内部因素导致了公众无法认清真相并做出理性决定。
第二节为书中五、六部分。该部分论述了领导人如何通过模糊的词语,统一的象征制造统一意志乃至公众舆论,并且这样产生的舆论是与民主原则相背离的,通过操纵舆论同样可以制造民主的假象。
第三节为书中第七、八部分。作者在该部分分析了报纸无力承担“舆论与法庭”的重任的原因并提出了看似完美的解决方案。
05
书中重要内容
有学者认为,议程设置的研究最早起始于李普曼的《舆论》,虽然书中没有使用议程设置这一名词,但他表达了议程设置理论的基本思想:媒体创造了我们头脑中的象征性的想象,这些想象有可能与我们经历的“外在”世界完全不同。作者认为,当时的报纸和媒体显然是不够尽善尽美的。它们既可能被财阀控制,也可能被民众控制。
作者认为,民主政治要得以实现存在很多障碍。舆论可以保证权力的流向得以控制,而且只要不同的自治体之间能够有充分的信息流动,就可以产生一种联邦的形式在自治和统一间取得平衡。舆论是困难的,也是必须的,而且绝不能以盈利为目的。因此,作者规划了一个独立于任何机构之外的情报部门。
06
精彩案例
书中提出了“拟态环境”与“刻板印象”两个重要的概念。
“拟态环境”是指大众传播活动形成的信息环境。作者认为由大众传播活动形成的信息环境并非客观环境的镜子式的再现,而是大众传播媒介通过对新闻和信息的选择、加工和报道,重新加以结构化以后向人们所提示的环境。人造的环境不仅仅是媒介和信息的环境,更是经济阶层、人际网络、文化资本协同为社会打造的“结构环境”。
“刻板印象”主要是指人们对某个事物或物体形成的一种概括固定的看法,并把这种观点看法推而广之,认为这个事物或者整体都具有该特征,而忽视个体差异。刻板印象产生的客观原因是社会化潜移默化的改造的默会知识(隐性知识);主观原因则是来自于人先定义后理解的惰性。
02
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
书 名: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
作 者:[法] 古斯塔夫·勒庞
译 者:冯克利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ISBN编号:9787563366798
出版时间:2015-1
01
书籍及作者基本情况
《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是社会心理学领域最具影响力的著作,被奉为大众心理学的入门经典,也被称为群体心理学的“开山之作”,是心理学研究者必备的书籍,同时对于其他如社会学、传播学等领域专家学者也具有借鉴意义。
本书的作者为古斯塔夫·勒庞(1841-1931),法国社会心理学家、社会学家,群体心理学的创始人。1884年开始研究群众心理学,他的研究涉及三个领域即人类学、自然科学和社会心理学,其中以研究大众心理特征著称。勒庞属于法国思想界中“亲英派”的边缘人物,有着种族主义情形的文化立场,这一立场也刺激了他对于群体心理学的研究。此外,勒庞的思想来源受到种族主义和英国保守主义传统的影响,同时还受到19世纪中叶以后欧洲的反理性主义思潮。
02
出版及社会影响
本书首次出版于1895年,被翻译成近20种语言,至今仍在学术界有广泛影响。在权威著作《社会心理学手册》(1954)中,美国社会心理学大师奥尔波特曾断言,“在社会心理学这个领域已经写出的著作当中,最有影响者,也许要算勒庞的《乌合之众》了。”美国社会学家墨顿在对此书的序言《勒庞<乌合之众>的得与失》中指出,它确实对人们理解集体行为的作用以及社会心理学的思考发挥了巨大影响。此外,墨顿还指出《乌合之众》的当代意义,在于它发现问题的功能而非解决问题的功能。此书所触及到的社会问题和观念以及所蕴含的丰富的现实意义为它带来了长久的影响力,但同时也有一些不足之处,如勒庞在对待历史中的矛盾性、研究民族心理中的优劣区分等。
03
核心观点
勒庞认为,现代生活逐渐以群体的聚合为特征。本书中,勒庞指出,个人一旦进入群体中,他的个性便湮没了,群体的思想占据统治地位;而群体的行为表现为无异议、情绪化和低智商。
04
章节逻辑
《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一书共有三卷:
第一卷《群体心理》分为四章,分别讲述了群体的一般特征,群体的感情和道德观,群体的观念、推理和想象力以及群体信仰所采取的宗教形式。其中在第二章中介绍了群体的特点。
第二卷《群体的意见与信念》分为四章,分别讲述了群体的意见和信念中的间接因素和直接因素;群体领袖及其说服的手法;群体的信念和意见的变化范围。
第三卷《不同群体的分类及其特点》分为五章,分别讲述了群体的分类;被称为犯罪群体的群体;刑事案件的陪审团;选民群体;议会。
05
书中重要内容
关于“群体”的界定,勒庞认为,“群体”一词不同于平常的含义,而是在某些既定的条件下,聚集成群的人感情和思想采取同一个方向,自觉的个性消失,形成集体心理。
关于群体的基本特征,勒庞认为,自觉的个性的消失,以及感情和思想转向一个不同的方向,是变成组织化群体的人所表现的首要特征。其次群体普遍的性格特征,受无意识因素的支配。
关于群体的意见与信念,勒庞认为其间接因素包括种族、传统、时间、政治和社会制度、教育;群体意见的直接因素,包括形象、词语和套话,幻觉,经验,理性。群体的信念和意见的变化范围,主要分为牢固、重要和持久的信念和短暂而易变的意见。
关于群体的分类,勒庞将群体分为异质化群体和同质化群体。其中,异质化群体包括无名称的群体(如街头群体)和有名称的群体(如陪审团、议会等);同质化群体包括派别(政治派别、宗教派别等)、身份团体(军人、僧侣、劳工等)和阶级(中产阶级、农民阶级等)。
06
精彩案例
书中第三卷《不同群体的分类及其特点》第二章《被称为犯罪群体的群体》介绍了巴士底狱监狱长遇害的案例。
1789年7月14日,法国人民攻占了象征着法国专制王朝集权统治的巴士底狱。其中在堡垒被攻破后,监狱长被一群极度兴奋的人围住,众人对其拳脚相加。在他反抗过程中,他偶尔踢到了一个在场的人,有人建议挨踢的人割断监狱长的喉咙,这一建议得到了群众的赞同。而这位被踢的人是一个刚干完活的厨子,出于好奇心进入人群中,由于普遍意见以及他相信这是一种爱国行为,他成功执行了命令。
正如勒庞指出,群体犯罪的动机是一种强烈的暗示,参与这种犯罪的个人事后会坚信他们的行为是在履行责任,这与平常的犯罪大不相同。
舆论可以保证权力的流向得以控制
聚集成群的人采取相近的感情和思想
让我们跟随系列荐读书目
提高理论素养吧!
猜你喜欢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
学术指导/吴炜华
编 辑/苗琨鹏 雷明宇
美 编/黄喜月
主 编/韩 飞 杨丽萍
监 制/丰 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