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百变 | 如何让文化遗产“活”起来?
科技赋能,云游敦煌仿佛身临其境
整合资源,文化长城打造金色名片
《十年百变》用丰富的融创手段
讲述中国文旅融合事业蓬勃发展的故事
来跟学部君一起看看吧!
数字敦煌:指端“云游”千年历史
▲ 点击视频,了解数字敦煌
在中国西北的戈壁滩上,蕴藏着丝绸之路上的一颗明珠:敦煌。这里保存着大大小小七百多个洞窟,洞窟中的雕像、彩塑壁画等文物,使敦煌成为了中国古代文明璀璨的艺术宝库,是古代丝绸之路上不同文明对话和交流的重要见证。
▲ 敦煌是中国古代文明璀璨的艺术宝库
泥土、木材和麦草,是构成这些文物的主要材料。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它们不断经受着风沙、湿度、人为因素等多重考验。为了避免岁月对敦煌文物带来的持续损伤,将洞窟里的壁画、佛像进行数字化存储,成为了中国人保护敦煌文化的重要手段。
▲ 数字化存储是保护敦煌文化的重要手段
2014年,敦煌莫高窟数字展示中心项目建成并投入使用;2016年5月1日,“数字敦煌”资源库上线,其中包括敦煌石窟及相关文物的图像、视频、三维等多种数据和文献资料。截至2022年8月,敦煌研究院已对278个洞窟完成数字化摄影采集、164个洞窟进行了图像处理。此外,还有彩塑三维重建、底片扫描等数字化举措。
“云端”游敦煌,也能身临其境。数字技术让敦煌文物走出洞窟,跨出国门。目前,“数字敦煌”访问用户已经遍布全球。动一动手指,就能将中华千年历史收入眼中。
▲ “云端”游敦煌,也能身临其境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数字技术不断赋能敦煌文物“永远保存、永续利用”,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注入了新动能。
▲ 点击英文视频,了解数字敦煌
长城之约:文旅创新打造世界品牌
▲ 点击视频,看中国历史古迹的“金名片”
“不到长城非好汉”是毛泽东所作《清平乐·六盘山》中的名句,后来常被人用来形容长城是旅游时的一个必到之处。具有两千多年历史的长城跨越1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是中国最著名的世界文化遗产之一。
▲ 长城是中国最著名的世界文化遗产之一
2017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提出“规划建设一批国家文化公园,成为中华文化重要标识”。2019年,《长城、大运河、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方案》正式印发。作为推动文旅融合发展的重大工程,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正在快马加鞭向前推进。
近年来,北京市不断探索长城文化带保护长效机制,积极推动中国长城博物馆改造提升工程、箭扣长城修缮和北京长城文化节等三项国家级标志性项目,努力打造历史文化旅游的“金名片”。
▲ 长城国家公园文化建设正快速推进
2022年8月20日,“双奥之城·长城之约”2022北京长城文化节在密云古北水镇开幕。以长城文化为纽带,以系列主题为特色的活动在长达400公里的“京畿长城”国家风景道沿线各区展开。
▲ “十年百变”系列海报
古北口长城庙会上,民间花会表演与文创市集相伴,共同营造出独具烟火气的消费新场景;北京长城国际摄影周上,100幅优秀摄影作品展出,直观地展现了长城文化带建设成果与风貌;在八达岭长城高峰论坛上,国内外专家学者共聚一堂,携手推动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区域经验的共享。
作为推动新时代文化繁荣发展的重大工程,未来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将继续整合沿线文物和文化资源,推出创新性文旅主题产品,打造世界级文化品牌。
▲ 点击英文视频,看中国历史古迹的“金名片”
从2022年9月开始,《十年百变》先后推出大国重器生态文明、乡村振兴、科技兴国等系列主题。系列片以十年为时间跨度,以发展变化为叙事线索,契合媒体融合传播环境和新的国际传播格局,将改革与发展过程中的一个个横截面和小故事作为时代的缩影,由点及面,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系列片的中文版和英文版分别在中国新闻网中英文官网、客户端、微博、视频号、公众号、海外社交平台等同步上线。
“永远保存,永续利用”
科技创新助力历史文物保护
资源整合打造旅游金色名片
《十年百变》用融视频方式
讲述文旅融合切实惠及民生的故事
期待中国的文化遗产走向世界!
猜你喜欢
资料来源/《十年百变》编创团队
供 图/电视学院实践创新团队
编 辑/王昭阳
主 编/韩 飞 杨丽萍
监 制/丰 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