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这个河北80后女博士后火了!跑到郊区当农民,一年收入800万……

2018-01-01 经济学博士

来源:北洋之家(bypm2016)

北  洋  之  家    ·   有 温 度,更 有 态 度 !


她用自己的学识和劳动,

改善着我们的食物,

和农村的生态 !


她是中国人民大学的女博士,

后来念到了清华大学博士后;

她在保定出生和长大,

完全没有干农活儿的经验。

然而,一次美国“插队”的经历,

让她义无反顾地当起了农民,

并用了八年时间,

打造出中国最时尚的农场。


她叫石嫣

是“分享收获”有机农场掌柜的,

她关心粮食和蔬菜,

今年入选了

“全球40岁以下影响食物系统的20个领袖”。

她种出的西红柿鲜红,沙瓤,心室丰满,

有着我们儿时熟悉的味道。

她用一种叫做“社区支持农业”的模式,

让农民放心种不施化肥的菜,

让我们也能放心吃到有机菜。



如今,石嫣的农场已有300多亩

会员800多户

一年的经营收入800多万!

她不仅让食物变得安全,

更让很多年轻人重新回到家乡,

成为“新农人”——

她是农民,也是学者,

她在用自己的方式,

探索着三农问题的解决办法。


美国“插队”半年,爱上了“除草”


1982年,

石嫣出生在河北保定的一个普通工人家庭。

从小没干过农活,

大学本科去了河北农业大学就读。

她学习成绩很好,

毕业后被保送到中国人民大学

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硕博连读,

师从著名的“三农”专家温铁军


(温铁军被称为根植乡土中国的思想者)


即使已经学了多年农业相关专业,

那时候的石嫣对农业还是一知半解,

甚至连农作物是如何种出来的都不清楚。

直到读博时,在温铁军老师的推荐下,

优等生石嫣去了美国留学半年。


她没有去纽约、华盛顿,

而是到了明尼苏达州的一个农场,

学习的内容,就是当农民!

就这样,石嫣也成为了

中国第一个公派到美国“插队”的研究生



每天早8点,

石嫣就得到地里去干活,

犁地、播种、浇水、除草,

傍晚下班到家经常浑身酸疼。

最初对田园生活的想象,

被一天天简单而重复的生活消耗着,

她第一次产生怀疑:

“自己做的事,有价值吗?”

如果不是在国外,

她可能第一个月就跑回家了。



直到她用自己种出来的菜做了第一顿饭后,

之前的所有疲累一下子消散,

因为真的太好吃了

她第一次感觉到,

自己和食物的关系是那么密切。


慢慢地,

石嫣开始融入农场生活,

偶尔还会去邻居农场经理夫妇家做客。



每到周末,

石嫣会和大家一起,

给附近小镇的会员们送菜。


后来,当被问到最喜欢的农活时,

她竟不假思索地答到:除草。

刚到农场的时候,

那是最有挫败感的一项工作,

跪在地上,大风吹在脸上,

一干就是半天。



在这里,石嫣最重要的收获,

就是了解了当地社区支持农业(CSA)的模式,

也就是居民提前将菜钱付给农民,

农民负责栽种,保证菜的品质,

居民也可以自己种菜,

他们彼此信任,也共同承担风险



她看到农场主夫妇年收入只有一两万美元,

过着简朴的生活却很快乐。

她意识到“这样一个农场,

是一种主动选择的生活方式”。


半年的“洋插队”经历,

像一颗种子一样,在石嫣心里扎了根:

吃到自己种植的食物,

不用担心食品安全,

这不是人最基本的需求吗?

回国继续当农民


2008年底,

石嫣回到学校后不久,

就有点待不下去了。

“想吃好的菜,好的食物”

这样的想法被每一顿饭重复提醒着。

可是在国内,有机蔬菜的概念还不被足够重视。


恰好她的导师温铁军申请了一块试验田,

她没有多想,跟老师申请了基地,

并取名“小毛驴市民农园”。

从此,她不再只是一个书斋里的博士,

而是过上了一边读博,

一边当农民的生活。



很快,她的这个决定

像一颗定时炸弹在家里和同学圈中炸开。 

她的父母说,

“上学上那么高学历以后,

还跟当农民一样,我觉得没什么价值似的。”



但此时的石嫣,

就像一块坚硬的石头,谁也说不动她。

她要用实际行动证明,

CSA模式在中国也能行得通。


但她很快意识到了中美社区的不同。

美国的CSA农场主,在本地长期生活,

周边社区居民和农场主彼此熟悉。

在中国做农场,

她可能面临“是不是真的有机”这样的质疑。


为了建立信任感,

她会让消费者也参与农场活动,

还设计了“劳动份额”,

给一块地让消费者来种。

会员通过亲身实践,

看到农场的耕作方式,

自然就形成了信任。


刚开始农场应季的蔬菜品种很少,

连续一个月收到绿叶菜之后,

会员把菜箱子都扔了出来,

抱怨说“脸都快吃绿了”。

石嫣开始栽培新的有机蔬菜种类。



虽然过程中跌跌撞撞,

石嫣的热情一点也没减。

她和农场的小伙伴每天四点起床,

先去地里采摘蔬菜,

然后一家一家地送。


试水三年后,

“小毛驴”的会员扩充到700多户,

2012年达1000多户。



在收取会员费时,石嫣拒绝转账,

而是一定要上门收款。

她把收款当成一次见面交流的机会,

让消费者深入了解自己正在做的事。



虽然遇到各种问题,

但这段天天进城收款的经历,

也给石嫣带来了宝贵的爱情。

她的“收费搭档”,

当时正在“小毛驴”做志愿者的程存旺,

成了她的男朋友。



2011年,

他们在农场举办婚礼,

没有房子,也没有车子。

在老师、同学、会员和村民的见证下,

程存旺骑着一辆自行车,载着石嫣,

穿行在乡间小路上,

石嫣捧着一只西兰花,就把自己嫁了。



她不光种菜,

粮食、肉、蛋她都关心


仅仅农场的一千多个家庭,还不够。

石嫣始终觉得,

解决了一部分人对放心菜的需求,

更多的人仍然在吃着不合格的食物,

她必须做得更多。

博士毕业后,

石嫣和老公决定继续创业。



他们在通州马坊村租了个农家院子,

建立起“分享收获农场”

2012年,顺义区给这群真的在种地的年轻人

一个拥有20多个大棚的农场直接投入生产。 

2013年,团队迁至顺义基地办公,

“分享收获”的规模逐渐扩大。


但创业过程中的艰难,

只有她自己最清楚。

光是寻找合作的农户,

她就用了整整一个月的时间。

她和朋友一起到北京周边的农村去找,

既有多年的种菜技术,

又愿意接受新型理念的农户。

这些人的年龄都在五六十岁,

甚至70岁左右,

年轻人大多是外出打工,少有人参与。



团队成员住到了农户家里,

长时间做工作,跟大家看各种资料,

这才有人勉强同意试一试。


由于不打农药,

农场所种的蔬菜和普通蔬菜相比,

产量能少三分之一,甚至将近一半。

有一天早晨,

同事发现已经开始结果的茄子叶片上有异样,

一问合作的农户郎叔,

对方如实说了:“用了药。”

也许是郎叔想试探他们对标准的坚守,

也许是遇到红蜘蛛他太担心没产量。

当时石嫣有两种选择:

第一,把现在挂了果的茄子全部摘掉,

再长出来的可以销售;

第二,茄子全部拉秧,今年不配送茄子。



团队一起开了个会,

决定用第二个方案,

将近半亩地的茄子拔掉。

虽然很可惜,但也是用这次事件进一步建立了

跟郎叔合作的标准基础。

那年之后,就没有再出过问题。


有一次风大雨大,

刚播种的菜苗都淹死了,

对供应造成一定影响,西红柿首当其冲。

他们挨个打电话解释,

知道情况的会员继续等待新一批西红柿的成熟,

没有对他们提过分的要求。

这被石嫣和程存旺称为“风险共担,收益共享”



传统农业里,

农民是所有产业链条里最弱势的。

而CSA所解决的问题,

就是消费者能直接支持生产者,

预付款让生产者可以得到提前的收入。

生产者可以更专注地种植产品,

让生产者和消费者连接起来,

并让双方直接获益。石嫣说,

“把更多的利益分配到最弱势的生产端,

反过来,也让消费者吃得更安全。”



自 2012 年 5 月份启动以来,

“分享收获”农场已经在通州区西集镇马坊村

拥有 60 亩蔬菜种植基地和 110 亩林地养殖基地,

在顺义区龙湾屯镇拥有 50 亩蔬菜种植基地

和230亩果树基地,

在黑龙江五常拥有60亩大米种植基地。

会员可以从石嫣的农场里获得蔬菜、肉、蛋和大米


农户的收入和之前相比增加了三倍。

石嫣的团队也已经发展到了50人左右,

其中80后、90后占据了一半。



在农场,员工喊石嫣“石掌柜”。

“掌柜”住在柳庄户村,

每天早上7点到农场,20多个大棚,

逛一圈得两小时。

采摘、财务、管理,每天忙忙碌碌,

她说自从做了农业,

就没有周末和工作日之分了。



如今,农场拥有700多个会员,

一年的经营收入有800多万。

不少会员会带家人一起来体验生活,

拔拔草,尝尝“第一手”的番茄。


姚晨曾在微博上晒了几张

自家娃在田间地头玩耍的萌照。

种树、喂小猪、摘草莓,

渴了摘根黄瓜直接啃着吃,又脆又甜。



石嫣想把这种快乐带给更多人,

她邀请清华的设计团队,

将一个果园改造成了梨园公社,

将有机种植和民宿结合在一起。



甘做铺路石,

因为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


回顾这些年当农民的生活,

石嫣说,新的农民,新的农村,

不是把农村建得更像城市,

而是把农村建得更像“农村”。

她想成为这个时代的新农人,

以年轻人的名义。



与8年前相比,

石嫣和她的团队已经更加成熟。

她觉得中国未来的乡村应该是这样的:

具有农业生产技术经营理念的“新农人”

可以让子子孙孙长久持续耕作的“新农业”

可以让农人安居乐业的“新农村”

  

石嫣大概计算过,

现在1000个CSA网络,

带动差不多影响50万个左右农人(个体),

连接的消费者的数量大概就能达到300多万个。



她还经常尽量量化有机农业:

“每5户消费者加入,

就可以让一亩土地脱毒;

每10户消费者加入,

就可以让一个农民有机耕作;

每100户消费者加入,

就可以让5个年轻人留在乡村工作;

每1000户消费者加入,

就可以有一个更可持续的乡村。”



石嫣不断告诉自己和团队,

做农业得有情怀,否则就难以坚持,

让消费者建立新的消费习惯也需要时间,

一定要有长期目标才能将有机农业推广下去。

“我们消费的每一分钱,

都是在为想要的世界投票。”


她说,这不是一个成功者的故事,

也不是一个完美的田园牧歌,

“像温老师说的那样,

我们甘做一颗铺路石,

是因为爱这片土地爱的太深。”


石嫣:《一颗白菜的革命》▼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j0160i3w5n3&width=500&height=375&auto=0


石嫣,一个本可以躲到书斋里做学问的

80后女博士,

却扎根农村8年,

用自己的学识和劳动,

改变着农村的生态,

改善着市民的餐桌,

用双手创造着理想中的田园,

只是因为她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


我们为这样的河北人点ZAN!

为这样的知识分子点ZAN!


本文参考:《博士后石嫣:当自己的农民,让别人说去》(南方都市报)

《石嫣:我做农民的这十年!》(新农堂)

河北80后女博士造出中国最时尚农场,姚晨都带着儿子去她家“偷菜”》(河北人河北事)


—THE END—

千岛书院好文推荐:

2017最扎心年终总结:买书没看、买课没学、买健身卡没练……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