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年入100万还说自己刚脱贫,装穷成了一种新的炫富艺术

2018-04-05 经济学博士

来源:新周刊

到底拥有多少财富才算富有,才能带来真正的安全感?


继“不知妻美刘强东”“普通家庭马化腾”“一无所有王健林”等富豪之后,富而哭穷的重担,被一部分城市中产接了过来。


————————


不上电视,刘强东可能永远不会知道奶茶妹妹有多美。


不开年会,王健林可能永远不会唱出一无所有的心声。


不逛微博,你我也永远不会知道原来哭穷,也是有准入门槛的


而且门槛还不低,在北京,年收入100万叫做“刚脱贫”,“看着光鲜,其实每一天都如履薄冰”。这个惊人观点来自微博大V“北京大土豆”的一条博文,此言一出,立刻引起争议无数。


网友纷纷表示,贫穷限制了他们对于“脱贫”的理解。如果年入100万还只是刚脱贫,那么年入50万可以说是赤贫,年入20万则是特困,年入10万简直是裸奔了。对不起,以后说穷也要看看自己是否够资格。

 

微博原文



年入不到100万,连脱贫资格都没有了?

————————


按照该大V的标准,让我们对这群年收入100万的人群做一个简单梳理:他们税后收入76万左右、在北京有车有房、一年能进行1-2次全家旅行,日常话题是孩子的学区房、养老金和健康状况。


以常识判断,无论是从财富水平还是从生活方式来看,这群人即使不算富裕,也是标准的中产。这种诉苦,可谓表面哭穷,实则炫耀和博同情,其心理预期无非是:让小白听了感叹自己的一贫如洗,让同阶层的人听了顿足确实如此如果你说这是炫耀,那么一定是你见识不够。


尽管同样的收入在不同城市的社会地位和生活水平确实存在客观差异,但根据《吴晓波频道•新锐中产大调查》显示,但即使是在一线城市,也只有13.41%的人认为的年收入100万以上才算中产阶层。换言之,超过8成的人认为年收入100万在一线城市也属于中产及以上水平


中坚力量还是焦虑群体——吴晓波频道新锐中产大调查


年收入100万处于怎样的社会阶层这个问题,我们还可以从官方的人才引进政策中作出推测。


3月21日,北京市人社局官网发布了一则《北京市引进人才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从具体内容来看,堪称北京市近十年来最为宽松的落户政策了。


其中一条大意是研发类人才,应税收入超过全市平均工资的8倍,便可以办理人才引进。2016年北京市职工月平均工资是7706元,考虑到2017年工资会有一定涨幅,以及是应税收入超过8倍的条件,很多人将其解读为年薪税前80万,月薪7万,就可以落户北京


落户北京的难度,不用说大家也知道。总不能说北京引进的都是些贫困线以下的人群吧?如果强行把年收入100万作为脱贫分界线,那么全中国的绝大多数人都还在贫困线下苦苦挣扎呢。


一线城市抢人才,二线城市抢人口


 有人开玩笑说,年收入“一个小目标”也是刚脱贫。



贩卖焦虑成了一门生意

————————


《北京折叠》是作家郝景芳的中篇科幻小说,小说中设定了一个被折叠的北京:不同的阶层居住在不同的空间之中,用“空间折叠”这种极端方式来展现社会阶层的分化。


第一空间的上层阶级,500万人口,生活24小时。


第二空间的中产白领,2500万人口,生活16小时。


第三空间的底层工人,5000万人口,生活8小时。


在现实社会中,我们未必能看到这样泾渭分明的三个空间,但这种社会阶层的分化是众所周知的,古往今来,在很多国家和地区都出现过。


其中,穷人和富人的界限明显,模糊不清的是处于中间阶层的人,他们既有向上攀爬的可能,也要时刻提心吊胆提放滑落到下层


一方面,中产比上不足比下有余,有用更多的不确定风险,对于自己在社会结构中处于何种位置充满了好奇、想象和焦虑。


另一方面,中产日益崛起,在消费市场上成为主力,并且开始逐步接管媒体话语权,中产的叙事声量越来越大。


身份认同的不清晰,造成了中产的持续性焦虑而话语权的增长,则导致中产焦虑被放大为时代的焦虑。


 从不焦虑的中产不到5%


贩卖焦虑永远是引流利器。于是,朋友圈里,一个个惊悚的标题被制造;舆论场上,一次次激烈的辩论被引爆。


“2000万北京人假装在生活”

“中产将被下一轮洗牌消灭”

“第一批90后已经秃了”

……


焦虑的中产养活了一个传媒产业。3000万自媒体人中,至少有一半都在书写有关中产焦虑的话题,他们懂你的财富焦虑,更懂得如何利用这种焦虑来撩拨你的情绪、收割你的流量。


甚至连焦虑制造商自身也会有很多焦虑:爆款太多,朋友圈不够用怎么办;存量已经收割完毕,如何拓展更多的增量……


焦虑,一种几乎可以贩卖给包括中产在内所有圈层的产品


有人总结过收割韭菜的方法论:贪婪、焦虑和缺乏耐心是韭菜的三大共性。因而迎合贪婪、贩卖焦虑和速成承诺,是割韭菜的三大标准姿势


传媒力量与商业利益合谋,把部分中产焦虑设置为全社会的共同议题,让一部分人的中产焦虑变成所有人的中年危机。


这就是自媒体时代的最大创新——无中生韭。某种意义上,我们都被他们预设为韭菜。


不想当韭菜,先从不做低头族开始吧。


网上的焦虑,大多数贩卖给了低头族。


我们对美好生活的想象是固化的

————————


也许你经常遇到这样的情况:工作间隙,一边与同事或朋友闲聊,一边刷着社交应用。突然你看见几条类似于“北京年收入百万刚脱贫”“上海月薪一万是讨饭”这样的新闻,它的存在,时刻提醒你,你该为很多诸如“中产了没”“财务自由了没”这类问题而着急。


“年入百万刚脱贫”“2.9亿才能在一线城市财务自由”……面对各种噪音,这个时代最强的求生技能是学会屏蔽


不同的起点、不同的地理坐标、不同的人生阶段,都会导致不同的财富水平。忽视这些基础条件谈贫富,会造成负面情绪的持续积累,不但不会让我们获得幸福,反而会增加我们压力程度,最终损害我们的健康。

 

为女儿相亲的大爷称,在上海月薪一万是讨饭


所有美德之中,想象力大概是最被低估的那一个。长久以来,我们都是依靠影视工业和舶来见闻来塑造对美好生活的想象。


而谈到这样的生活,每个人都有一套隐隐约约的想法,也许是物质的丰沛,比如有车有房财务自由;也许是随时可以说不的权利,比如攒一笔“f*** you money”;也许是诗意的生活,比如劈柴、喂马、周游世界。


人是观念的动物,关于生活的“所谓自己的思想,当然很少有自己想出来的,还不是听来、读来的那些。”


但事实是,我们处在一个大众媒体形成的拟态环境,听来的、读到的、看见的那些,并不是真实环境的镜子式的再现,而是像有选择的加工之后筛选出的内容。


盖茨比家灯红酒绿的宴会


而我们往往把拟态环境当做现实环境本身。


阶层固化当然可怕,对美好生活的固化想象也很可怕,而后者可能是前者的结果之


一旦失掉了社会学的想象力,我们就没有能力去追求,甚至也不再有能力去想象与拟态环境不同的另一种生活。


生活不在微博里,不在微信里,不在小说里,也不在未来,它就在此时此刻


金石道好文推荐:谁在崛起,谁在没落?万字雄文揭秘中国最有前途的30城!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