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北京会往哪里去

2018-05-10

来源:地球知识局

北京在中国不仅是一座首都,更是中国北方的经济中心,承担着引领中国北方发展的重任。这座超一线城市的体量已经远远甩开了所有北方城市一大截,而且仍然在快速扩张着。大城市的隐患也逐渐开始显现,让这座城市的管理者和居民都觉得疲惫不堪。


在北方一枝独秀的北京 


但城市的单点突破在当今北方的整体环境下仍然是聚集人才和资源价值最大化的主要手段。由于北京的政治、文化中心地位,这里的热闹很有可能会持续绵延下去,对于想要进入或是留在北京的人来说,这并不是一个好消息。


今天的文章,就从北京城市扩张规划的角度,再看看北京新的增长点在哪里。




北京的极限


北京的政治地位其实来自其地形地势


随着中国古代史上气候适宜区的不断向东南移动,关中、中原逐渐失去了承载首都功能的农业生产能力。但把首都完全迁往南方,又会面临行政脱节、北方边防难以调度的困境。皇帝们手里的选项并不多,在华北选择一个好地方建设首都几乎是唯一的选择



但是华北平原一马平川,很少有天险可供扼守。虽然做好了“天子守国门”的觉悟,但他们显然并不愿意真的亲身犯险,死得不知不觉。在华北选择一个在北方有拱卫、在海上有缓冲的地区是明智之举。


在西方、北方两个方向上被山脉包围,与大海之间隔着天津和廊坊的北京正是这两个首都选址思路的产物。从元代开始,北京就因为良好的地理区位,深受历代皇帝的青睐。



但正如几乎所有来自古代社会的优良选择一样,北京的城市选址虽然仍然保有获得山脉屏障的作用,却同时影响着北京在现代的拓展空间


根据王亮等对北京市城市空间扩展的分析,北京的城市扩张方向在各个历史时期有着明显的不同


1986年到1991年,北京的城市空间主要向东、东南和北三个方向扩张。这背后的原因很清晰,刚刚改革开放的中国还没有形成巨型城市的格局,各个大城市之间需要更多的空间连接。位于北京东南侧的天津作为北方的另一座大城市,需要北京与其建立更多联系。


“老北京”记忆中的“老北京”

即将开启疯狂摊大饼模式


1980-1990年代

北京的城市扩张从东南向

变成均衡型


随之北京开始向各个方向比较均衡地扩张。由于北京周正四方的城市布局,人和产业向各个扩展方向的扩张速度相仿,所以从1991年到1996年,其实看不太出来北京空间拓展的重点方向。改革开放的效果开始彰显,北京城进入了一轮正常的城市扩张期。


越来越大的北京

(可横屏食用)


但很快,向西的扩张就遇到了山脉的阻碍。人口的密集聚居区基本不可能越过门头沟进入山区,北京的扩张开始向南北两个方向,尤其是北方突进。21世纪初,那也正是昌平撤县设区的时间。行政上的升级和北京城北向的扩张关系密切。


21世纪初已经在南北向扩张成了一个魔鬼


“山中”的门头沟


但很显然,昌平、密云等地也深陷群山之中,终究有一天空间会被占满。而且昌平等地的开发目的,主要是成为北京的睡城,为在城中奋斗的人们提供一个居所,初期对产业发展的规划力度不够。近年来虽然有所改善,但住宅区的基调还是不会变,而且离真正的北京确实太远了。


山脚下的昌平


产业界来说,能在更接近市中心的地方与更多资源和产业对接才是最好的发展路径,于是城市扩展方向又转为相对空旷的东方和南方。当然这并不新鲜,北京刚开始向外扩张的时候就是走的这个方向。


这个趋势大致上是从2006年开始,一直延续到了现在。

 

 

向东看,向南看


北京作为中国超一线城市的前进脚步不会停滞,城市扩展的速度和力度在未来相当一段时间内仍然会保持。但向北和向西的空间已经不可能了,只能是向东和向南


向东与向南


近年来,国家层面的首都性规划和北京自身的城市级别规划都在呼应这个现实。


千年大计雄安新区位于北京的西南方。根据国家有关规划,新区的起步区面积约为100平方千米,中期发展区面积约为200平方公里,而远期控制区的面积则达到了2000平方公里,略大于深圳。如此大的新区规划规模,对北京的影响是相当实际的,在刺激河北经济的同时也会刺激北京南侧的城市空间。


正东方向的通州北京副中心则在承接拥挤的北京城的机关和产业。这个首都副中心的概念也已经提了很多年了,最近一次提出的最关键点在于完成核心启动区基础设施建设任务,从而推进通州、顺义、亦庄—大兴等综合性新城建设。


更多的河北城市

渴望这个圈子更大一些


现在这几个地区的郊区属性还是很明显,城市交通系统尚不完善,对于产业和人才的自然吸引能力有限。但这并不是这些地区天然的问题,通过集中式的建设改变现状并不困难。人员和资源的导流也能够通过行政命令和逐渐改善的环境完成。随着北京的城市规模进一步增大,以通州为核心的东侧副中心出现,不仅是必须,更是一种必然。


夹在西南和正东两个方向之间的东南方向,则是华北地区京津冀城市群东向连接北京的前哨,也亟待首都北京的辐射。在这个方向上已经出现了一批产业园区和人员聚居点,可以认为是进一步吸引产业入驻的核心。


东南方是个关键点

(可横屏食用)


但问题在于,不管是京津冀城市群、雄安还是通州,距离北京市中心和西城、海淀的主管部门都过远。如此遥远的距离,线下信息交流成本上升是必然的。而线下的信息交流虽然在明面上看不出对市场会产生什么作用,其对商业发展的潜在推动作用却是不言自明的。

 

 

桥头堡哪里找


北京未来若干年内向东、向南发展的趋势很明显,而且很多配套工作正在快速展开。


在这些地区的中间,正好是北京的东南郊区地带,包括亦庄在内的一条带状区域。在这个区域内的机构,能够更快地接触到来自北京城中心的信息,也能在通州、雄安、渤海湾之间起到桥梁沟通的作用,其实是安置一个中枢机构的最优选择。即使主要机构外迁到了相对较远的地区,在这个中间位置留下情报中枢部门也对企业对市场和政策信息保持敏感大有裨益。


在东南方向似乎需要一个连接点


但同时,不得不承认这一地区的开发程度有限,基础建设还没有彻底完成,在目前的政策状态下能够满足类似需求的地皮和建筑并不多。如果还需要考虑到公司形象、员工生活、产业合作等一系列问题,京东南的这个片区的成熟解决方案其实很少。


在亦庄和通州交界处的狭长地带上,如果用卫星图横扫这一片区的产业园区和地产项目,会发现还是以工业建筑为主,还有大量在建的工地,成品如何很不好说。就在这样的地区风格中,我们找到了一个异数,一个顶着蓝色闪亮屋顶的产业园区。


闪亮亮


好奇之下来到现场,发现是一片由全石质外墙法式建筑构成的产业园,很神奇。让人想起了留学时在巴黎街头见到的楼房。这样沉稳的风格似乎在全北京还没有见过,可以说相当有特色了。



一问之下,这是一个叫做川谷汇·北京总部的产业园区,专为企业提供在京总部的成熟解决方案。整个园区里的独栋办公楼灵感确实都取材于法国,更准确来说是凡尔赛宫枫丹白露的宫廷建筑风格。而这些独栋办公楼的外墙确实都是手工雕刻的石质外墙,配上厚重的紫铜大门,看上去极为敦厚沉静。



对于需要在冗杂的北京保持独立思考和安静办公的企业家来说,这种私密的办公环境是很舒适的。


从大环境来看,这里的地理区位也挺令人满意。


川谷汇·北京总部紧邻东南五环京沪京津高速的扇形夹缝中,无论是进京还是往东进、南下两个主方向走公路都很方便。除此之外,北京在建的17号线北神树站就在园区附近,能在五环边找到这样转接入城市轨交系统的位点并不容易。



这里通往长途交通也很方便。北京新机场就在北京总部西侧22公里处,以南五环边的车辆密度,驱车也就是半小时。向东则有建成但一直尚未投入使用的京津线亦庄火车站。这个站点的重启工作去年重新被提上了日程,很有可能通过铁路运输激活附近的经济活力。


当然,对这样的产业园区而言,政策力度是很重要的加分项。


顺嘴问了一下,才发现川谷汇·北京总部虽然在通州区,但是因为地理位置正好横跨了通州首都副中心亦庄经济开发区朝阳这个创新创业大区,能够享受到三地的政策福利。在注册、纳税、积分落户等企业关心的问题上都有很大的谈判空间。

金石道好文推荐

个别中国大妈已成公害:三分明月夜, 二分归大妈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