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味沉思
在《遗失的访谈》[1]中,乔布斯如此评价微软:「微软唯一的问题是没品味,完全没有品味可言」。我一直对这一幕印象深刻。
后来读《软件随想录》[2],其中提到苹果和微软在早年的计算机屏幕上渲染字体时,尽管都使用次像素渲染技术,两者的表现和原则却有根本不同:
苹果忠于字体的原始设计,虽然屏幕上的字体边界有种毛茸茸的不太清晰的感觉,但在不同字体族之间能体现变化,颜色深浅也好判断,接近打印效果。所以,即使有损屏幕显示的清晰性也在所不惜。
微软则尽可能让字体按像素分布,保证屏幕显示不模糊、容易辨识,利于屏幕阅读,即使字体的形状因此背离原始设计,打印效果乏善可陈也在所不惜。
迷思
其实,如果你经历过 Windows 和 Mac,也能体会到许多类似细节,典型如 app 安装流程[3]。
不禁疑惑:
当我们说一个人品味很好时,这种品味究竟是什么?
品味由什么组成或构成?
如何培养好品味?
好品味对好产品的贡献有多大?
为什么产品经理们鲜有提及产品团队的品味?
如何衡量一个组织的品味?
陆陆续续思考这些问题,有一些答案。但当我查阅相关资料,发现在社会学、经济学、心理学、哲学等领域都有讨论,众说纷纭。
好消息是,原来有那么多精辟见解。比如,维基百科的解释[4]是「品味泛指个人或群体在面对不同的产品、时尚、音乐、设计和艺术风格等选项时出于主观喜好而展现出来的一系列偏好和消费习惯。」又比如,《创意选择》[5]的作者 Ken Kocienda 认为,品味作为苹果成功的 7 个重要因素之一,是「运用精妙的判断力,寻找能使和谐愉悦的整体得以形成的平衡点」。
坏消息是,我一下就懵了。
关于「品味」的札记
所幸,最近又读到 Brie Wolfson(曾就职于 Figma、Stripe,后创立 The Kool-Aid Factory)关于品味的 23 条札记,一见如故,豁然开朗,也让我多了一些自信,将原本羞于表达的想法大声说出来:
品味 = 99% 的知识厚度 + 1% 的审美判断。
简洁不仅是一种品味,还是一种博弈策略。
某些职业需要品味背书,而某些职业为其品味背书。
而这篇札记,读了三四遍始终有些不解,只好老老实实以译为读。
也在此分享出来,希望同样能给你启发。
原文:Notes on “Taste”[6]
作者:Brie Wolfson[7]
已征得作者翻译及公开授权同意。
美国作家、诗人葛楚 · 史坦(Gertrude Stein)的家。房间墙上挂满了画,有一个华丽的餐桌和一个烧木头的炉子。
最近常常听到「品味」一词,我想这是因为我们已经把它从审美领域扩大应用到了实用领域。历史上,品味一直被保留在时尚和艺术相关话题里。如今,我们在社交媒体上、我们使用的技术中、我们所在的公司和我们的雇员中找寻它。
当我问人们何为「品味」,他们会先磕磕巴巴说上几句,然后说「你看到它就知道了」或「它就在观者眼中」。我理解。像品味这样的词很难明晰,也许是因为它描述的是一种感受力(sensibility),而不是具体事物。我们倾向于让它不受定义束缚,好让它灵活可变。
但我不认为我们非得如此。过去几个月里,我一直无法抵制试图阐明品味的冲动。何故?一方面,我想要明确它。品味在我们的词典中如此繁杂多样,有失去意义的风险。我也相信,品味是我们可以而且应该努力培养的东西。不是因为品味本身是一种美德,而是因为我发现,一个充满品味的生活会更加丰富。追求它就是欣赏我们自己,欣赏对方,欣赏我们周围的一切。
那么,如何用既能抓住其精髓又不至于过度解读?我想不出有什么文章能比苏珊 · 桑塔格(Susan Sontag)的 《关于「坎普」的札记》更有效地做到了这一点。用她的话说,「要以言语来框定一种感受力,尤其是一种活跃的、旺盛的感受力,人们必须审慎而灵活。要把握这种独特的难以捉摸的感受力,札记的形式似乎比论文的形式(它要求一种线性的、连贯的论述)更恰当一些。」
所以,我不客气地模仿这位有品味的大师,写下了关于「品味」的札记。
1. 一般来说,品味是一种模式。它是一种解释、表达或行动的方式。事物本身并无品味,只体现品味。家可装潢而显品味,人可穿衣而显品味。氛围不是品味,经验亦然。
2. 欣赏是品味的一种形式。创造是另一种。两者形影不离,却不一定得这样。有人可以在艺术方面有无可挑剔的品味,自己却没有任何作品。不过,那些创造出有品味的东西的人几乎都是高识远见欣赏者。马克 · 隆森(Mark Ronson)会听且爱很多音乐。萨明 · 诺斯拉特(Samin Nosrat)会尝试并享受很多食物。
3. 品味有程度之分,但我们通常将它二元化。一个人可以有品味,也可以没有。卓越品味几乎等同于品味。
4. 生活中那些对某些东西有好品味的人,你可能已经直接感受到了。他们也许是你会找来推荐餐厅、电影或装备的人,也许是你在发送电子邮件或项目简报之前要让帮忙过目的人。
5. 可能向来如此——品味并不经常过时。
6. 虽然品味看起来唾手可得,但你不可能意外拥有。它需要用心、专注和关心。品味是对一种关注状态的承诺。它是一个剥开一层又一层,翻开一块又一块岩石的过程。正如约翰 · 萨尔蒂维尔(John Saltivier)在一篇关于建造楼梯的文章中所说,「令人惊奇的细节,几乎是近距离接触现实的一个通用要素。」
7. 大多数有品味的人都能明确地告诉你,他们如何得到这种品味。他们通常直接或间接地被人领进门。
8. 品味有迹可循。再次引用苏珊 · 桑塔格的话:「没有哪种品味更具有决定性。既有对人的品味,视觉品味,情感方面的品味,又有行为方面的品味以及道德方面的品味。智慧其实也是一种品味:思想方面的品味(一个需要慎重考虑的事实是,品味倾向于不均衡地发展。同一个人既具有良好的视觉品味,又具有良好的对人的品味,还具有思想方面的品味,这委实罕见)。」受欢迎的室内设计师可能不介意喝加油站的咖啡,多产的作曲家可能对他们的穿着不屑一顾。
9. 对太多的东西有品味会很折磨人。我们的品味通常源于敏感,就像豌豆公主床上的豌豆。有品味就意味着挑剔,而一个人不想对太多的事情挑剔或烦躁。有些人就是这样,有脾气。获得品味需要努力。纯粹的好奇心可帮上忙。
10. 虽然品味往往集中在一个单一事物上,但它往往通过整合不同的、范围广泛的输入而形成。史蒂夫 · 乔布斯曾说:「我认为使 Macintosh 伟大的部分原因是,研究它的人是音乐家、诗人、艺术家、动物学家和历史学家,同时也是世界上最好的计算机科学家。」
11. 反讽和讽刺是品味的敌人。就像反讽和讽刺一样,品味也需要警觉。品味、反讽和讽刺都包含了尖锐批评的精辟精神。但与反讽和讽刺不同,品味是认真的。它不喜欢装腔作势,也不能与现实相差太远。
12. 我找到的关于品味的最佳定义来自画家约翰 · 弗利(John Folley)。他说:「『好的品味』仅仅是根据现实的真与美而总结的良好意见」。你可以有品味,也可以没有品味。品味让你成为一个好的决策者。
13. 不过,品味并不等同于正确性。正确地做一件事不一定是有品味地做一件事。对于大多数事情而言,正确足矣,所以我们把正确性视为默认。而且,有许多正确路径可走。你可以做一顿美味的饭菜,欣赏电影,穿一件合身的衬衫,做一个可用的产品。但品味让你更上一层楼。品味让你与众不同。它引人入胜。它让人欲罢不能。它使人感动。它使人陶醉。它使人着迷。它勾人心弦。
14. 品味需要原创性。它唤起了一种令人向往的真实性。作家乔治 · 桑德斯(George Saunders)将此称为 「到达标志性境界」,这也是他与他的创意写作学生见面时所追求的。「他们已然出众。在接下来的三年里,我们试图做的是帮助他们实现我所说的 『标志性境界』——他们将从这个地方写出只有他们才能写的故事,他们独特的东西......在此层级,优秀写作是既定的;目标是帮助他们获得技巧,有挑战地且快乐地成就自己。」
15. 品味使一个人的质量标准得到荣耀,同样的,还有一个人回应世界的独特方式。品味反映人们如何理解世界的运作方式,也反映了他们如何运转自己的内心世界。认识真正的品味,就是认识技能与灵魂的神奇组合。这就是为什么它如此诱人。
16. 不过,品味也跟势利眼密切相关。事实上,许多势利眼(卖咖啡的、卖装备的、卖葡萄酒的等等)往往有很好的品味。但我想说的是,品味乃感受力,势利是表达感受力的一种方式,但不是唯一的方式。
17. 品味跟昂贵有所区别。如果富人经常有好的品味,那是因为他们在好东西周围长大,他们中的许多人由此难以容忍不好的东西。这是获得品味的一个良方,但还不够,也绝对不是有品味的基础。我认识一些人,他们对吃的东西非常挑剔,但一顿饭从来不超过 20 美金。
18. 我的艺术家朋友们有很好的品味,而他们肯定不是我认识的最富有的一群人。一个假设是,创作迫使其有品味。创造者要想做出真正引人注目的东西,必须精通自我表达并且手艺精湛。
19. 另一个假设是,艺术家的感受力更强。他们善于观察,对事物感受更深,对细节更执着,对如何造就伟大更专注。那是下意识的、内在的、极具特色的。一旦做到,品味自现。
20. 还有一个参考是 「松节油」。它来自于毕加索的评论:「当艺术评论家聚在一起时,他们谈论的是形式、结构和意义。当艺术家们聚在一起时,他们谈论的是哪里可以买到便宜的松节油」。品味建立在松节油之上。
21. 培养品味的过程很像写作和编辑。乔治 · 桑德斯(George Saunders)是这么修订的:「我修订的方式是,我阅读自己的文章,在脑海中想象一个量表,一端是『优』,另一端是『劣』。我会做出成千上万个『微观决定』。这些都是即时的、凭直觉的——我只是喜欢这个而不是那个。我只是有一种感觉,并以剪切、加词、搬移等形式做出反应。然后,我一遍又一遍地做,持续数月有时甚至数年,直到表针停留在『优』区。随着每次选择,哪怕是最轻微的选择,故事变得越来越......嗯,你可以说,越来越像她。其中有更多她的基本性质,更多将她与所有其他作家区分开来的东西。渐渐地,故事变得不像她起初预见的那样——更大、更复杂、更聪明、更有趣,等等。」
22. 所以,这就是窍门。通往品味之路就像写作时频繁增删一样简单。若将其应用于数字空间,我们就能让过度而混乱的碰撞,变为平稳而美丽的邂逅,而这又反过来决定我们的品味。对我来说,Are.na 就是这样一个可以续存安静和美好事物的策展空间。正如一位朋友最近描述的那样,Are.na 是一个「存放好东西并且连了网的记忆宫殿」。
23. 要有耐心,世界的新陈代谢过程是一个缓慢过程。善用你的优劣量表,慢慢了解你会被什么吸引,为何被吸引。获得品味没有捷径。品味无法升华,只能绽放。最后一次引用苏珊 · 桑塔格的话:「品味没有体系,也无以验证。但具有某种类似品味逻辑的东西:那种支配、产生某种品味的连贯的感受力。」
译注
这回翻译比以往更为审慎,因为,既然讨论品味,那就让我遣词造句的品味尽可能少地磨损原文为好。
《关于「坎普」的札记》收录于苏珊 · 桑塔格的 《反对阐释》[8](2018 年版)一书,所以,文中有关其引用段落,我也对应引用了该书译者程巍的译文。「坎普」是什么?其「实质在于其对非自然之物的热爱:对技巧和夸张的热爱。」
第 3 点的「卓越品味几乎等同于品味」,听起来有点怪?我请教了 Brie,她回答说,高层级的比较并不真正适用于品味。例如,非常聪明和聪明,或者,非常高大和高大之间有很大的区别,但非常好的品味和好品味之间并没那么大。
Are.na[9] 是一个可记录和公开个人知识笔记的产品。
说到松节油,flomo 和小报童的执剑人之一——少楠有个付费专栏就叫「松节油」[10]。
链接
[1]
《遗失的访谈》: https://movie.douban.com/subject/6974319/[2]
《软件随想录》: 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4163938/[3]
app 安装流程: https://mp.weixin.qq.com/s/j_pJtyLLqAB8g6htrwsfLQ[4]
维基百科的解释: https://zh.wikipedia.org/zh/%E5%93%81%E5%91%B3[5]
《创意选择》: 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34899655/[6]
Notes on “Taste”: https://www.are.na/blog/notes-on-taste[7]
Brie Wolfson: https://www.briewolfson.com/[8]
《反对阐释》: 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1012272/[9]
Are.na: https://www.are.na/[10]
松节油: https://xiaobot.net/p/melow
☕️ 关于品味的思考,源于我的小报童付费专栏 BuildForever 的分享《品味迷思》。若要看我的更多严肃思考,或愿支持、鼓励我持续写作,可考虑订阅该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