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过简朴的生活,大隐于市,大巧若拙

2016-06-12 云晓 好好虚度时光
点击"好好虚度时光",做无用之事,度有涯之年▲

房屋几间,有院一座,捏泥做陶,种地养花,饮茶看书,自在心安。——拙朴工舍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m0179dsgh66&width=500&height=375&auto=0

在当下的熙熙攘攘中,拙朴工舍无异于一个乌托邦。这里聚集着一群简单生活的手工劳动者,在安静的空间里做喜欢的事情。渴望在喧嚣的世界里,回归内心,单纯地做自己。


拙朴工舍的创建者,老黄和甜甜,因内心有回到简单生活,专注手艺的愿望,在从事广告行业20余年后,放下城里小有所成的事业,2012年在北京顺义郊区租下了4亩的院子,建立了拙朴工舍。
拙朴,出自《老子》“大巧若拙”。简单,质朴,正如日本美学家柳宗悦所说,“不知自身之美,物我无执念,不奢与名,而将一切托与自然”,这是他们对生活的期许,也是他们对作品的要求。


老黄小时候生长在乡村,从小喜欢自然,后来在城市里开过广告公司,开过餐厅,虽一路都算顺利,但始终是一种向外求的状态,需要考虑客户的喜好,也免不了饭局应酬,劳心费神,常常觉得心好累,一直都渴望回到简单的乡居生活。
十几年前老黄的一次景德镇之行,被柴窑和手艺人的专注打动,从那时起,"搬到乡下做个手艺人",这念头就在心里种了下来,随着在城市的生活和工作越来越得心应手,这念头反而越来越强烈。


甜甜,大学读播音主持专业,毕业时同学们都急着出去找工作,想方设法在大城市找到立足之地。她一直都是个闲散的性子,不慌不忙,不愿勉强自己做不喜欢的事。在她心里,放弃城市生活做个归隐田园的手艺人,不需要做什么挣扎,是个再自然不过的活法。认识老黄后,两人对生活的期望一拍即合。


刚搬到郊区时,租下的院子一片荒芜,野草足有半人高,到处是狗大便。甜甜和老黄每天的日常就是收拾院子,干各种杂活,解决一大堆乡居生活的基础问题。


村里电路布得不规范,每天至少跳闸两次,水电取暖都不方便。住院子的第一年冬天,因为房屋主体单薄,保暖性能很差,他们每天只能围着壁炉看书做陶。
院子改建的投入也超出他们的预算,夫妻两人对美有自己的想法和坚持,村民们施工很难达到要求,大部分工程都得靠自己一块石头一块砖地垒起来。


整个改建过程花了一年多,每天入不敷出,生活过得非常节俭,还有大量的体力劳作。


院子租期只有十年,我问甜甜,那么折腾,什么都要改成自己想要的样子,但租期一到什么也带不走,还可能面临房东中途反悔,拆迁的情况,这么折腾值得吗?
甜甜笑说,“我们觉得哪怕在一个地方只生活一天,也尽量把它收拾得美一些,住得舒服些。对环境用心,也会被环境滋养,况且十年不算短了,我们的预期是能住上五六年就很满足了。"


那个时候,父母和朋友都不看好他们做的事,本来搬到乡下去做陶就已经很难理解,加上没有经济来源,全靠积蓄维持,真让人替他们的未来担忧。 老黄和甜甜却是满心欢喜,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日子过得紧巴巴,仍然觉得充满希望和幸福。


“我们一直都觉得人活着,就要想方设法做喜欢的事,才不算白活。对未来不会想太多,只要有地方住,可以安静地做陶,做自己喜欢的事,就很知足,哪怕五年十年作品得不到认可,但这过程中心里是满足的。"
"朋友和家人老问我俩,有没有想过以后的日子要怎么过?可是现在的生活就是我们想要的,至少这样生活过,没有辜负自己。”甜甜说。


老黄和甜甜都喜欢柴烧质朴和自然的感觉,对于美感不多强求,如同它们本来就长成那样,本来就该放在那里,器皿的生命是在反复使用中获得,而非束之高阁以供瞻仰。


一双手将之烧制出来,再转给另一双手使用,除了是情感的交付,还是器皿第二次生命的开始,包含了手艺人的心念,也蕴含了使用人的生命状态。器皿是人由心向外的果实,以物抵心,你心里的,它都知道。


日本著名民艺理论家,美学家柳宗悦说,“盛开在大地上圣洁的莲花是净土之花,而由上天赐予的,在大地上绽放的花,如今我将其叫做工艺”。柴窑烧陶时,完全燃落的灰烬极轻,随着热气飘散,木灰中的铁与陶土中的铁形成釉色,呈现出自然而丰富的变化。
这种方式被称为自然落灰釉,是陶土在烧制过程中完全将自己与温度,空气,木灰,乃至天气融合的结果。它自带不争不索的气质,只是伫立凝视周遭,了然于世。


现代柴烧柴窑难度很高,就是景德镇还在使用柴烧柴窑的人也非常少。相较于气窑电窑而言成品率较低,同时柴烧对薪柴的消耗量极大,连续烧制72小时以上,期间需要人不眠不休轮班投柴,同时需要极大的体力和耐力,对烧窑者的经验要求也非常高。哪怕一件小小的器皿,也凝聚了手艺人多年的心血。 


就算是有多年经验的老师傅,也难免会在烧制过程中出现意外状况。


2014年2月老黄和甜甜开始烧他们在拙朴的第八窑,原本定于2月2日烧到5日晚上8时,但5日清晨发现窑内发生严重坍塌,近90%的器皿被损坏。将近一个月的准备工作,做陶,准备木柴,清理窑炉和棚板,甚至大年三十也没有休息。一时间悲从中来。


甜甜和老黄收拾心情慢慢整理破碎残局,却在其中意外发现了心中想要的釉色,一时间又喜不自禁,感慨上天总是眷顾手艺人的。


两人做陶以来一直尝试接近心中的“拙朴”,日复一日地尝试,过程充满重复与期待,结果也无法预料,但心是静的。于天地万物之间,只剩一人一物的专注,这是只有手艺人才能体会的快乐。


因为对传统手艺的热爱,除了陶艺,老黄和甜甜在院子里开辟了新的工作室。


一起创办布艺工作室的谭师傅,已经年近50,十四五岁开始学习织布。爷爷,父母都织了一辈子夏布。起初身边的兄弟姐妹都织布,可织夏布很辛苦,赚得少,不够养活一家人,慢慢地织夏布的人越来越少,只有谭师傅坚持下来,和妻子每天凌晨五点多开始工作,几十年如此。


国内知道夏布的少,使用者更少,谭师傅的布匹主要出口日本,收入微薄但仍可过活,好歹手艺保留下来了,也庆幸一辈子都在做自己喜欢的事。


金工工作室的思瑶,大学毕业后没有急着去找工作,告别城市纷扰独自一人辗转景德镇云南学习金工两年,原本冰冷的金属经过捶打变得柔和有温度,心诚方能遇上一生一件。
和甜甜老黄一起做陶的刘醒,小郑,每日捏土玩陶,安静自在,世界在心中,在这手中的陶土里,有泥一块,简单富足。


院子里大家一起种了蔬菜,夏日可以完全满足大家的蔬菜需求。


操持一日三餐的郑哥彭姐,手艺很好总能做出令人连呼好吃的菜色,做饭之余自己又动手做起了盛菜,装水果的木盘子。

△ 烧窑之余,烤个面包。作者亲口品尝过,从此念念不忘。

生活衍生手艺,手艺回归生活,柴米油盐和手艺人的理想生活并不相驳,反倒是相互滋养,生出诗意乐趣。一群简单快乐的手艺人,因为内心对手艺的热爱聚在一起,在世界一角,长成树木,生出根来。


生活不是非黑即白,它可以是自由也可以是安定,可以肆意任性,也可以恪守常规。做个手艺人也好,上班族也好,只要内心喜欢就是好的。
你活着,就要成为美好的存在,你做的事,就应当是你爱的,不然就消耗了生命,你过的生活,就应当是你想过的,不然就失去了生活。


微信公众号:joppottery_studio 微博:@拙朴工舍 地址:北京市顺义区水坡村北街17号 电话:010-51450754 18610830187

本期作者:云晓。「简单自在,喜欢厨房和田野,对于生活只付欢喜。」

- END -

▼ 点击"阅读原文",听一段好好虚度时光的人生故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