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成为自己,比什么都重要│祝小兔

2016-07-26 祝小兔 好好虚度时光
朝九晚五之外的活法,看「好好虚度时光」就够了!▲


带走一张牡蛎卡吧

从伦敦回到上海,整理行李时,在风衣口袋里掏出浅绿色的塑料折叠皮夹,里面装的是伦敦交通牡蛎卡,蓝色的,是我忘记退掉了,突然有个念头在脑海中闪过:伦敦,我会再回来的。
 这仿佛是一种暗示,果然我回到了伦敦。去过那么多城市和国家,并不是每个地带都会勾起你重返的欲望,可伦敦就是那样一个有魔力的地方,很少听到有人说不喜欢这里,即便对这里有这样那样的抱怨和牢骚,最后都会说,无论如何我还是喜欢这里的,毕竟,如果你厌倦了伦敦,你就厌倦了生活。
 第三次到伦敦的时候,我才买了这张牡蛎卡一直用到现在,5磅的押金,从那一刻起我才有种要跟这个城市死磕的决心,而不是过去旅行的走马观花。
每次回到伦敦拿出浅绿色的折叠夹,乘坐地铁、巴士、轻轨、火车……都不觉得自己是个游客或外人,是在这里生活过的伦敦客。 在伦敦生活,交通既方便又闹心,大部分时间我已放弃打昂贵的黑色出粗车。
有次坐公交车没有报站,一路就坐过不知道去了什么偏远的地方,下车往回赶,天空又刮起妖风下起了雨,自己就在回来的路上默默流眼泪,这个时候移居到新城市的新鲜感已经退去,赤裸裸真实生活体验全部浮出水面,学着自己付水电账单,看地图,使用各种智能机器充值,处理所有生活的琐碎。 留学的生活,实际上是体会无依无靠,强打着精神处理不喜欢做的事物的阶段。
伦敦的冬天,就像我有个朋友总是念错成“隆冬”那样,那段时间给我的感觉就是冰冷的。但很快,我又好起来了,周遭的细节提醒我当初选择来伦敦的原因。 世界上最古老的地铁,没有空调没有风扇,手机没有信号,仍然是那么旧那么挤,可是大家就在这破轰轰、哐当当的地铁上,掏出书籍,举着门口派发的免费报纸阅读。
伦敦地铁每天都有免费赠阅的早晚报,The Metro 、Evening Standard,每天还有主题不同的免费杂志,时尚、运动、旅行、经济几乎无所不包,免费的Time Out影响力不可小觑,如果有餐厅想请他们做报道?没有可能,他们记者可是拽着呢,只有等着被他们自己发现的份儿。
在伦敦,我几乎没有买过一份报纸。地铁走廊里,巨幅广告一多半都不是商业产品,而是博物馆展览讯息、音乐会的演出广告。
我有足够的理由去相信,这里居住着来自各个国家的文艺青年和文艺老年。 堵车是必不可少的,所以每个人都热衷挤地铁,平日在威斯敏斯特站看到政客也不稀奇,他们不是为了亲民,是真的不坐地铁会迟到,说不定赶着去议会选举和投票。
上班高峰期,西装革履的男士,穿着套装的女士,一样跟你钻进狭小的车厢里。周末晚上会看到赶去参加宴会的男士,穿着黑色笔挺的正装,白色衬衫,脖子上打着周正的领结,还有穿着晚礼服的女士,在同一间车厢也会见到打着舌环鼻环的少年,染了一头彩虹颜色的女孩,戴着大大的耳机,陶醉在自己的音乐里。 伦敦的地铁上见到什么样的装束都不奇怪,见到各种肤色,各个民族,各种有趣的人也不奇怪。
去年圣诞节前,我跟朋友从每年Green Park最大的winter wonderland回来,那里真是欢乐的海洋,大家迎接圣诞的气氛很浓。我捧着投掷游戏赢来的小熊,和朋友并肩坐在地铁上,对面做着一对意大利人。
男的缓缓伸出一只手,紧紧握住我朋友的手,为我们高声唱了一首意大利歌剧,无比深情,仿佛我们是久别重逢的老友。
另一个人则伸过手来,挠挠我怀抱小熊的脑袋,仿佛在揉一只真实活着的小动物,眼角流露着柔情的光辉。 等地铁的时候,人们也很会自娱自乐,一个男人开始唱歌,所有人都跟着唱,歌声回荡在整个管道里面,气势如虹,唱闭大家集体鼓掌谢幕。 有地铁的地方,就少不了有卧轨的人类。伦敦市政府竟然用英国人黑色幽默设计出了一组公益海报,不是号召人们不要自杀,而是推广在家自杀,利国利民,“嗑药多容易,何苦来卧轨;地铁上吊太自私,大家各自都有事;在家自杀动静小,跳轨自杀扰民多。”
市民们也比较认可这种态度,这是一个高度自由的城市,可以对不满的事情揭竿而起,可以私下发泄情感和恩怨,但不要妨碍他人。 伦敦的双层巴士虽然有名,可不是所有的游客都爱坐。自从了解了巴士的线路后,我发现搭乘巴士真是一件无比方便的事,许多地铁不能到达的地方它们都可以,也比地铁开得更晚,甚至24小时都有。
只要你在手机里下载一份巴士地图,还帮你计算出路上花费的时间,一扫你对公交车不好的印象,不少车站都有时间显示,就知道要等多久了,做到心中有数。
坐在巴士上层,视野开阔,将街景尽收眼底,根本不需要去买观光车的票,好的风景在不经意中发现,都是可遇不可求的人和事。 马路上,多老的车都有人开,古董老爷车,长得像jeep的军绿色路虎,从来没见过的Minicooper一看就是上个世纪的产物。加长的黑色或者白色林肯停在散场的剧院门口一点也不稀奇。
一个迷你巴士车,还没有一人高,挤满一家人,其乐融融开在大街上,感觉要奔向海岸线。 最糟糕的交通状态就是停运,停运多源于罢工。哪天你去地铁站,看到人潮汹涌,过关口被挤得水泄不通,查一下新闻说不定哪里就发生了罢工,公交车、地铁、轻轨、出租车或者巴士司机都是会有天突然罢工的。
有天我回家路上,想进地铁大门都要排上半个小时,后来才知道那天无人驾驶的轻轨罢工了!没错,是无人驾驶的轻轨,英国人就是这么匪夷所思。
交通瘫痪也不能打乱英国人的工作生活节奏,身边有个英国人住得很远,有天地铁罢工,他就坚持步行到了公司,虽然到的时候已经下午了,不多久他又要步行回家去。 有天送朋友去机场,他掏出口袋里的牡蛎卡说,帮我退掉吧,还能拿回一些零钱。我说,不,你带走吧。带走你的牡蛎卡吧,总有一天你会回来的。带走你的牡蛎卡吧,用不了多久你就会用上它。

朱自清和伍尔芙的伦敦

偶然的机会我在电子书中下载了朱自清的另外一本散文《伦敦杂记》,之前从未听说过这本书,说是本书其实很短只有九篇文章,是他1931年留学伦敦时,除了学习就是游览和观察当地生活,充满趣味。
我在地铁上饶有兴趣地翻看,竟意外发现时隔这么久,朱先生在伦敦的生活和我们今日相差不大。
他也喜欢在伦敦逛公园,去各类博物馆,去文人故居敬仰前人,也会跑去市场淘些旧货,还会说说伦敦人吃下午茶这些事。
只是称呼有所不同,他管名人故居叫做“文人宅”,管博物馆叫做“博物院”,管二手书店叫“卖旧书的铺子”。 没有那种大都市傲岸的气派,伦敦真是一个多少年都不会变的地方,一个作家笔下出现的地点,都会在你真实经历中重现。
比如从大英博物馆出来后,一条地图上都难以找到的小斜街,被朱先生描述成门前不见车马的小胡同,街上有个The Poetry Bookshop(诗籍铺)现在还存在,是诗人赫洛德孟罗在1912年创办的。
朱先生在这里参加过读诗活动,每次人都不少。读诗活动还有没有我不知道,但我也确实在不同的书店里看到有一些读书活动,都是很家常的事。 英国买书太贵,我也常常跑去二手书店,而且二手书店大多很有历史,里面的人也比较有趣。
往往一进门还算规整,到了地下室就杂乱了,乱中又有顺序,按照作家的姓氏排列,或者按照书的类型排列,书的价格比起新书便宜很多。一般店面不大,就算这样,还总有人坐在里面翻阅不出来,还有站在梯子上找书的。
我去二手书店寻伍尔夫的老版书,或者其他的什么书,书店老版总是指一指大概的方向,然后说“看你运气了。” 狄更斯、王尔德、萨克雷、奥斯丁、萧伯纳……太多的作家写到伦敦,组建了一个文学地图。敏感、神经质的伍尔夫面对伦敦,都变得小女人起来。
“初春的伦敦,有初绽的蓓蕾,亦有怒放的鲜花,跟花圃里展览的花儿争奇斗艳。伦敦的花儿是如此之多,邦德街以及附近的社区内很多家都大门敞开。”
只有在她的客厅里,这个宏伟的大都会的无数的碎片似乎才能被重新拼接到一起,而且拼接得是那样鲜活,那样易于理解,那样迷人,那样令人愉快。” 地地道道的伦敦人伍尔夫对伦敦最综合的定义,这里是人们聚会、谈话、欢笑、结婚、死亡、绘画、写作、表演、裁决及立法的地方。
在《达洛维夫人》这本书中,她的故事设置在伦敦,并且对每个地标有种充满情感地详细描写。
而在《一间自己的屋子》里她感叹到的,“当我搜索枯肠时,我发觉去做什么人的伴侣、什么人的同等人,以及影响世界使之达到更高的境界等等,我并没有感到什么崇高可言。我只要简短而平凡的说一句,一个人能使自己成为自己,比什么都重要。”
我想,在奇妙的伦敦,最重要的事莫过于每个人能使自己成为自己。

- END -

祝小兔最新随笔集正在预售,回复“新书”获得购买链接


【转载、投稿、合作】请邮件联系:hhxdsg@qq.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