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9岁便知一生所向,18岁皈依,一人一琴25年如一日

2016-10-25 云晓 好好虚度时光
朝九晚五之外的活法,看「好好虚度时光」就够了!▲

在尘世之中

在生死之间

他拥有的不多

一把琴

一颗活得真实的心

和一个自在,光亮的灵魂。


△张友,号南琴先生,古琴演奏家,琴学专栏作家,印心琴院院长,【南琴】创始人。


以心印心,寂照宫商,这是南琴先生张友所创的印心琴院的精神之道。 印心者,不立文字而契合当下真实之心,契合古琴真实的琴心,进入一种真实的生命状态。唯有真者,才可与古琴心意相通,悦己,悦耳,悦心,乃成良音。
南琴先生张友9岁开始习琴,至今25年,无论世事如何,一人一琴,端坐轻抚,便于红尘之中有了一片方外之地。几十年来,他以琴来沟通天地,弹奏山川湖海之声,万物生命之意。 若有幸亲闻,内心顿生敬畏,所谓岁月不及琴音深,平凡俗世仍存有连通上古的乐音。

9岁那年,张友尚是顽皮孩童一个,有一天在电视上听到央视的《古琴之声》,那一瞬如万物闻春般欣喜,他端坐细听,直听得头皮发麻,一个9岁孩童第一次感受到人生所向,或许生来就是在等一把琴。 他央求父母买古琴,90年代,社会大环境里弥漫着对财富的饥渴,少有人能耐得住寂寞享受这份雅致。
张友生长在四川一个三线小城,周围习古琴者寥寥,那时一把古琴售价几万,少有家庭愿意栽培孩子学这件并不洋气的乐器。 所幸父亲宠他,花掉家中全部积蓄买来一把古琴,又千辛万苦找来古琴老师教他。
古代琴家讲高山流水遇知音,孩童时期的张友深感父亲是知音,有缘做父子,爱他,知他,懂他,是人生难得的福分。

开始学古琴后,爱古琴爱到极点的张友,不着技巧,与琴交心。每日和他的琴聊天,放曲子给琴听,痴人一般。 爱到这般痴狂,他的琴也像生出了灵性,小小年纪弹些简单的曲子,竟也能将自己弹到流泪。 大多数小孩都不定性,喜欢一件事,过不了几日便失去兴致。青春期更是要忙着应付学业,以及对自我重新认知。张友的童年到青年,唯有一把琴。 心要欢喜到何种程度,才能在变化莫测的青春年岁里只怀一物,让所有心思都安住其中。 每日弹奏古琴,十多年下来内心已被琴音滋养得沉稳,宁静。一次偶然路过家附近的寺庙,看到庙前张贴的欲招收300弟子的告示,冥冥之中像已注定,18岁的他自然而然迈进寺庙,就此皈依,开始修习佛法。 本以为皈依佛法不过是一场注定的偶然,万没想到接下来竟是一场生死的人生渡化。

刚上四川音乐学院读大学,父亲便抱病离世。从小习惯了父亲目送着自己一次次离家,却不曾想有一天会真的面对父亲以死作别。
那个知他,懂他,爱他,是家里顶梁柱的父亲,以死亡默默告诉他,张友,不必追,不必等,我无法再目送你,此后的人生你要独自走了。 至亲离开,天地顿失,他一个人,一把琴,世界于他只剩一个空寂的角落。

龙应台说“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 父亲走后,想起他每一次送自己离家的神情,便觉痛不可当。可都是尘世中人,生死又有谁能避开。哭到没有知觉,痛到没有知觉。明天不再值得期待,因为明天再也见不到世上最爱我的那个人了。 随之而来的,还有现实生活。父亲离去,家道中落,经济上顿失支援,艺术学校高昂的学费生活费成了沉重的负担,几次走到退学边缘。 曾经清清静静一心弹琴修悟佛法的人,一面要忍着悲痛继续学业,一面要通过连轴转地打工挣钱来应对现实压力。早上去做家教教古琴,下午去酒店弹钢琴,晚上去酒吧打工,整个大学都被这样的节奏填满。 一个生而清净的人,被命运推到了喧嚣烟火里。

最痛的是,一想到那已在天上的父亲看到自己狼狈支撑的样子,会如何心痛。最初两年,他不敢去扫墓,不能跟人提起父亲,一触碰便会情绪崩溃。 “现在明白,是爸爸渡化了我。佛法里面讲烦恼即菩提,不管是人生过往的缺失也好,还是当下面临的烦恼也好,所谓的伤痛,皆是菩提。痛的时候,可能会问,为什么是我?慢慢会明白,人生哪分悲欢,不过都是渡化自己的灯。” “真正开始接受现实,将之视为道途,心中就会渐渐升起一片光亮。我一日一日逐渐深信自己不止今世是弹古琴的人,前世甚至生生世世都是伴琴而来。 有了清晰的心,不管面对什么,都不再孤独,没有凄怆,也不会被改变。因为始终看见自己,知道自己要往哪里去。” 生命的底色,在各种悲喜交集处,百般磨砺才知世事无常,人生在世唯有修心而已。

他教学生古琴,并不只着重技巧,他说,如果只是每日端坐,练习指法,不去了解古琴传承的文化,不去修行以致与琴合一,那又有什么意义? “人在弹琴,其实是在和琴沟通,你的灵魂你的心,琴都知道。琴对人有要求,要品行端正,足够真实才会发出好的琴音。很多人觉得古琴是遥远而寂静的,其实古琴和摇滚,本质上并无本质分别,都是在真实的表达本质的自己。“ 当下是悲即是悲,当下是喜即是喜,哪怕当下是恐惧,也要真实去面对,唯有如此,才可洞见自己内在的真相。

古人的文人傲骨,莫不是来源于对自我真实的“恣”与“放”,对生命的敬畏,及天地万物的欢喜。他们会因院子里的一朵花开了,便写函,邀知己好友来做雅集,有人弹琴,有人读诗,有人煮茶,恣意纵情。 而当遭遇为性情所不喜之事时,哪怕饥寒交迫,也不肯低头,甚至自我流放,隐居山野。在他们看来,如若不能以自己真实的灵魂与世相见,那何尝不是生命的另一种死亡。 文人有傲骨,琴人有琴心。能弹出妙音的琴人,绝不是他的技艺有多完美,而是他活得有多真实,对万物怀有多少慈悲心。 他说,人身难得,做个真人。

历尽百般苦,如今的南琴先生处事为人却依然天真。还如小时学琴一般,虔诚的与琴说话,放曲子给琴听。
琴不能受潮,于是有乌云就见他急急抱起琴去躲还未下的雨。大太阳一出,因琴不能暴晒,又见他急忙忙给琴寻一处阴凉。 遇得知音,他弹《流水》,遇不喜之人,不管对方什么来头,都一言不发,身边亲近人使眼色,教他圆融一些,他看见了,假装不知道,心不欢喜,半语也多。 开口讲话时,不管对方是何姿态语速,他都如古人般端敬有礼,一字一句,皆是真诚。 见一轮明月心生欢喜,抚琴到月淡初晓起,只静静看着星空,便看到流泪。 在丽江做雅集,抚琴,于山中行大礼拜,一位不过约十岁的陌生小女孩,轻轻站在他身后,同在场喧闹的人说,“你们不要影响张老师,因为这是他的信仰。”仅此一句,相差二十多岁,也引为知音。

哪有什么年龄之分,都是看得见莲花盛开的人。 三十有余,遇到茶人伍宝,两人结为夫妻。他一个清静的琴人,无多积蓄,除了生命灵魂的交付,许了白头之约外已无他物。
清晨伍宝为他梳头,绾发,使他相貌清洁,他自己不舍置衣,说“有得换洗,已是富余。”



每日两人弹琴,做茶,挂画,插花,会友,游历山水,不逐名利,淡然宽广。一岁多小娃咿呀咿呀的乖巧可爱,日子过得如夏日从树叶中洒下的光影,摇晃着清浅的诗意欢喜。

 一个完整的人,心里容得下山川,容得下湖海,容得下微小与宏大,阴影与明亮,最重要的是他始终容得下、也看得见真实的自己。

长途跋涉的你可曾在心中看见一片亮光指引你返璞归真。

本期作者:云晓。「简单自在,喜欢厨房和田野,对于生活只付欢喜。」

-END-


往期精彩阅读:

生活不曾取悦于她,所以她创造自己的生活 | 祝小兔

我曾相信很多道理,唯独不信任自己的感受

落魄时别人说他是疯子,成功了别人说他是理想主义者

一生只做一事的人,最害怕走向人生巅峰

我在大理开了一个农场,喂马,劈柴,关心粮食和蔬菜

蕾拉小姐:我的人生很幸运,总是走在圆满自己的路上│小兔


【转载、投稿、合作】请邮件联系:hhxdsg@qq.com

▼ 点击"阅读原文",买虚度严选好物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