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她的15年恋物史,启动人生的蝴蝶效应

2017-08-18 易小婉 好好虚度时光


很多事起初看不到意义,

但经年累月后,

它生出的价值,

终有一天会震撼你。

如村上春树所写:

“任何一把剃刀都自有其哲学。”



▲ 主播/夏忆  配乐/安来宁-我的名字叫做安


1

1

1


每年10月,是郑芬兰的旅行季,她一般10月3日以后启程,背上露营的一套家伙,就出发了。

 

郑芬兰的旅行,不是为体验诗与远方,而是要寻找一样东西,一样在这个时代行将消失的物件——梭子。



梭子并不珍贵,是农家织布机上的一个重要机件,很多农家都有遗存。


制梭的木头亦寻常不过。 它是过去自给自足的农耕时代,最普遍的日常物件。


中国在战国到汉代之际,开始使用梭子。


▲ 南宋《耕织图》。


中国的乡村,在城市化的进程中,正历经着老旧物件去与留的挣扎。

 

农民进城,稻田长草,村庄荒芜。被搁置在偏屋或阁楼的犁、箩筐、凉帽,还有稻谷风箱,在风雨飘摇中渐渐陈腐。

 

年轻人偶尔回到老屋,对这些老物件,不舍得丢弃,又不知做何处理。

 

过去15年,郑芬兰徒步去到很多角落,中国西藏、贵州深山,尼泊尔、日本等,去寻找梭子。

至今收藏了12000余把形态各异的梭子。木梭、银梭、铜梭,饺子形、船形、牛角形……



在西藏,她曾经把背包里所有的药物衣服丢弃,只为了带65把老梭回来。


在德国,她把一把重达1公斤的电动织机梭运回了中国。


在新疆,她徒步到慕士塔峰山脚,只为了收集由大牦牛全角制作而成的梭子……

 

一件现代人早就用不上的东西,到底有什么魅力,让郑芬兰这么煞费苦心、千山万水去寻找?



1

2

1

 

郑芬兰出生在浙江金华的一个小村庄,这个名为磐安的古老村庄,至今还保存着古老的织布技艺。

 

郑芬兰的母亲郑小花,是土布纺织技艺的传承人,能同时使用8个踏脚板的织布高手。

 

郑芬兰的童年少年,在溪流边的老木屋大院里,“咔嗒咔嗒”的织布声,总在午后响起。


母亲手中,梭子来回穿行,牵起一排排丝线,织出一家六口穿衣用的土布。



郑芬兰从小跟着打下手,搓棉条,做穗子,耳濡目染中学会了土布纺织的全部技艺。


寒暑假里她靠自己打工织布,换来的钱足够下一学期的学杂费。

 

“村里每家每户都有一台布机,对我们来说,这是生活的日常,小时候每天跑进跑出,累了就在布机上坐一会,有时候吃饭都在布机上吃。”



后来,郑芬兰离开家乡磐安,来到杭州读书工作。

 

从小在乡村长大的郑芬兰,一直很向往城市的生活,觉得终于走出那个山村了,对乡野并没有特别的留恋。

 

曾在国企有稳定的工作,也曾在私企干得出色,还自己开过服装公司。但这些在家乡人眼中的“好工作”,却无法让她安定下来。


工作一些年之后,郑芬兰开始感到厌倦,城市生活繁华绚烂,却始终无法驱散她心中不断涌动的空虚感。

 

徒步旅行,是这空虚生活中,唯一的念想。



1

3

1

 

2003年,郑芬兰在贵州山里徒步,路过一个偏僻山村,坐下休息时,耳边传来“咔嗒咔嗒”的织布声。


她循声而去,遇到一位老人。

 

老人正坐在织布机上织布,手中的梭子如精灵穿行,来回穿梭,左左右右。



郑芬兰在老人家的院门口忘情地盯着看,童年的回忆一下子涌进脑海——


妈妈做的土布衣服,一放假她坐上织机织布换钱,少年时好好学习想走出的乡村,在城市里打拼的空虚。


那一瞬间,这许多复杂的情绪铺天盖地涌上来,让她百感交集,又伴随许多涌上心头的莫名冲动。



恍过神来,郑芬兰脱口而出:我想买这把梭。

 

这句话把自己吓了一跳,也被老奶奶一口拒绝。老奶奶说方言,大概意思是,这是家里祖传的,我的嫁妆,不卖。

 

郑芬兰对梭子,对织机,对织布的老人觉得亲近,索性在小村里住了下来。

 

她给老人做饭,洗衣,喂猪。最多的时间,就是看老人在织机上织布,看梭子飞舞,她心里感到愉悦。



住了四天,心中的冲动渐渐明晰,她收拾背包启程上路。

 

临别最后一刻,老人追出来,把一个红布包塞进她手里,只一瞬间,郑芬兰就明白了,里面包着那把梭,她的眼泪刷刷掉下来。

 

老人叮嘱她:“这把梭子给你,你懂得它。”

 

连她自己也没想到,那一刻像蝴蝶效应中最初的蝴蝶振动翅膀,竟改变了郑芬兰接下来的人生。



1

4

1

 

此后15年,她行遍世界各地,寻回12000多把形状各异的梭子,为中国之最。

 

12765把梭子,每一把都有故事,几乎组成一部中国织布史。



做这样一件事,郑芬兰没有目标,不过是为安放她心里不停涌动的情感。

 

五年前,杭州文化馆做传统文化的展览,知道郑芬兰手里有几千把梭,于是请她展出一次。

 

几千把古老的梭子,曾散落在世界各地,第一次由一个普通人拿出来一起展览,那个画面震撼了来参观的专家,也震撼了郑芬兰自己。



她没想到,一件无用的事,只是为了安放个人情感的事,因为狂热地迷恋它,竟可能有一天成为一件对文化和传统产生意义的事。

 

那一次展览,让她的内心生出一种责任感,她开始意识到,一把小小的梭子,背后承载着厚重的文化,远比她想象的还要复杂和深刻。

 

那之后,郑芬兰的寻梭之旅,不仅仅是找梭,还为了寻访和记录那些古老村庄,记录那些行将衰落的村落文化。



每一次出发去寻梭,对于郑芬兰来说,“就像见初恋情人一样”。


每寻到梭子,她都会仔细地编号、备注,记录下梭子曾经的主人和故事。

 

郑芬兰朋友圈里都是她寻梭的记录,她曾这样描述寻到一把梭的心情:


“它让我望穿秋水,想念得发疯,今晚终于妥妥地握在我手里。飞过高山大海跨过国界,整整9610公里,三把英国的梭完好来到中国。抱着梭的我,像是世界上最富有的人。”



很多参观过梭子展览的人,都被这样一个普通人,花15年千山万水寻来上万把梭的行为,感到震动。


也因此不断有人加入寻梭的队伍,无偿帮助她找更多的梭。

 

曾经有一个人,徒步走遍海宁的每一个村庄,帮她寻到了1200多把梭。


有人从海峡那边,给她寄来一把梭,在包裹梭的布上,写下——“去你该去的地方”。

 

一个人爱一件事到极致,全世界都会来帮她。


1

5

1

 

2012年,土布纺织技艺被列入浙江省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郑芬兰因为对传统工艺的继承和发展,成为土布纺织技艺非遗项目代表继承人。

 

2014年,郑芬兰在杭州开了土布生活馆,这里长期展出郑芬兰家祖传的织布机,以及她的上万把梭。

 

土布馆成为国内外学者研究中国古村落文化、土布纺织历史的一个重要信息来源。



郑芬兰说,所谓的神话,不过是常人思维所不能理解的平常事。


如今,她正在为开一个面向大众的公益性梭子博物馆,而继续行走在路上。

 

她说,“土布和梭子,有我童年的记忆和对家乡的依恋,是我一生的情结。有我在,土布就会在。”



很多东西看似无用,但只要它深深地打动你,那它于你就是稀世珍宝。

 

在时间的长河里,有很多文化行将消失,有很多人来来去去,但只要它还存在,就有存在的意义。

 

正是有了像郑芬兰这样将一件事狂热地做到极致的人,才让寻梭这件平常而无用的小事,在这个浮躁的年代,成为一个浪漫的传奇。

 

很多事起初看不到意义,但经年累月后,它生出的价值,终有一天会震撼你。如村上春树所写:“任何一把剃刀都自有其哲学。”




 本期作者: 易小婉。写能被时间留下来的东西。著有《现在我有多爱民谣过去我就有多爱你》、《今天的孤独是明天的祝福》。

公众号:易小婉(ID:yixiaowan1124),网易云音乐电台:小婉的民谣与诗。




九月,郑芬兰将继续她的寻梭之旅

这一次的目的的,在彩云之南 



“我希望得到更多‘梭子’与‘梭子的故事’,

‘梭子’将可能成为‘梭子博物馆’的展品,

而‘梭子的故事’也将会被记载。

如果你想跟我一起,

可以报名做寻梭志愿者,

我们一起探访古老的村落文化。

我将为志愿者提供8个名额的旅行补贴

请真正感兴趣的伙伴,

联系陈小冰女士(微信Id: clytze0523)"

——郑芬兰





-END-


推荐阅读:

20万,20个月,20国——我给自己的30岁生日礼物!

他们从深圳搬到徽州,造了一个田园牧歌的理想国

她被日本面包大师收为关门弟子,2年开5家店,全部零差评!



▼ 点击"阅读原文",体验全生素食料理!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