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不创新不成活?70岁老奶奶让守旧变成风格

2016-02-02 祝小兔 好好虚度时光
点击"好好虚度时光",做无用之事,度有涯之年▲

吃蛋糕吃到想要采访店主也是头一次。

前几年做过很多采访,梳理过许多人的人生轨迹,媒体喜欢的光荣发家史和鸡血励志故事,但私下却对不那么励志的无用之美有浓厚的兴趣,喜欢亲近没有光环的人,听他们并不惊天动地却真实的故事,没有宏大的主题,不过是现实中的人间冷暖。 第一次去Maison Bertaux蛋糕店,并没有抱很大期待,在地理位置极好的SOHO,很容易走到,门口露天摆着蓝白交错的小方桌。伦敦的甜品店也算吃过不少,这家的装修十分平凡,平常日子也充满过节的气氛,到处扯着亮闪闪的拉花,是旧式的那种,有种热闹的世俗气。


主店一层,有很多古董级摆设,收银台背后的展示架摆着老物件,老板娘靠着橱窗菜单的旧照,老店一百年前的员工黑白合影。店里还陈列着一架老钢琴和一把老风琴,老钢琴上有一列别致的木质小火车,每一节车厢分别对应店名里的字母。 这小蛋糕店生意很好,门口显得很挤,服务员端着食物走来走去。没有菜单,所有的蛋糕就摆在陈列窗里,卖光为止。蛋糕好吃,前两次去吃了水果塔和司康,第三次去的时候点了芝士蛋糕,勺子挖下去是松软的,一口吃下去,整个人像是扑通一下躺进云朵里,要融化了的感觉。 我立刻给伦敦的朋友发消息,告诉吃货们我发现了珍宝,却遭到嘲笑,原来这家店早就名声大噪,是伦敦最老的法式甜品店。成立于1871年,据说是一位离开舞台的法国女演员所开,那一年普法战争,巴黎兵临城下,伦敦SOHO区成了巴黎人的避难所。也许是思念家乡的滋味,于是就地张罗了一家以自己名字命名的法式糕点店。 现在的老板娘叫米歇尔,老奶奶70岁了,在店里常能见到她,总是带着笑容。次数去多了,每次我都争取跟她聊几句,问她些问题,她也总是热情回答,带着对自己店的骄傲,还有俏皮,跟你讲话像在说秘密,说完眨眨眼,暗示你不要说出去。


她17岁来这家店做服务员,一做五年,之后买下了它,与妹妹共同经营。我在店里见过她的妹妹,两人五官相似,妹妹更苗条些,更有活力。看上去漫不经心的小店,二楼有挂艺术品的传统,并且经常更换,堪比小型展览,这些都是妹妹在做的事。 最古老的甜品店,经年累月间必然积累了不少故事和传奇。不管是普通人还是名人,米歇尔同等对待,倒是店员有时候会悄悄跟她说,那边又来了谁。有时候看其他客人的反应,有捂着嘴窃窃私语的,有上去要签名的,也能猜出店里来了大人物。
有天下午我去店里喝茶,跟米歇尔点餐的时候,因为感冒嗓子哑得说不出话,邻桌一位客人便给了我一颗润喉糖,吃了果然特别滋润,我们说话间引起了其他人的注意,没想到周围的女孩就过来请他签名,当时店里恐怕只有我不知道他是谁了。这样的经历大概也只有在这里发生了。临走前,他又给我留了一颗润喉糖。 Maison Bertaux临近中央圣马丁老校区,很多设计师成名前都是这里的常客,成名后也时常回来吃蛋糕。大概最出名的要算Alexander McQueen(麦昆)了,他生前是这里的常客,还是妹妹的好朋友,年轻时他俩都喜欢在Soho泡吧,麦昆成名前送过她许多手作的衣服。其中一件曾被妹妹挂在厨房,店员看到衣服上有破洞,就拿去当抹布擦桌子了。不少为纪念麦昆办的展览,都来问妹妹要麦昆早期的作品,因为是他亲手缝制,实在珍贵。小店的艺术氛围满得要溢出来。


每天做两百多块蛋糕,全部会卖光,价格并没有比其他店贵多少,客人说每一便士都花得值。烘培师仍是请的法国人,烘培配方历史悠久,在奶油里加点酒精,使得奶油爽口不腻。
不论是想吃块蛋糕果腹,还是想静静享受老店的氛围,MaisonBertaux从没让爱甜品的人失望。我想,它对人的吸引力远不止食物,而是一种任世界如何波澜壮阔,它永远在这里守候你的温暖。
一家百年老店,是几代人的回忆,爷爷带着孙子来,女儿长大也会带着自己的新家庭来。走进它,仿佛走进一场旧式黑白电影。米歇尔说,对她来说最重要的就是家庭,每逢周末孩子们都会到店里帮忙,蛋糕店成了家庭的纽带。时代变迁,越来越多奢侈的橱窗和包装出现,然而这百年老店既没有变得更华丽精致,也不要改变蛋糕口味,仍旧没有菜单,不能刷卡,甚至买单的时候常常不记得客人点过什么,只能靠客人诚实付款。没人抱怨它的守旧,毕竟我们的世界和生活里新奇易有,却难得恒久和忠诚的陪伴。

摄影:yingwei tang

本周话题
请在评论区告诉我你最常光顾的小店,以及它的好?说不定哪天它就会出现在我们的报道里。

- END -

▼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更多小兔的文章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