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王斌和张宝胜意念移物、药片穿瓶的科学实验过程(国防科委507所)!

2017-03-25 张润高 正觉苑


评论“遁水”特异功能


文/张润高

杨德贵的遁水表演,有人认可为特异功能,有人视为魔术,我都在网上转载了。

遁之意为逃,称外气可使物体从水中逃进逃出为“遁水”,实际上是指特异功能的搬运功。

杨德贵有无此功能,根据报道我无法断定。

我所关心的是,千万不要由此否定特异功能对物体的搬运作用,因为其已得到实验的证明。

例如,杨殿相教授等实验证明了特异功能的“空中取药”;

宋孔智教授等,证明了特异功能使物体搬运中的穿瓶壁过程。

下面则是,更为具体的实验和我对其机理的解释,请读者参与思考。

 

1980年12月至次年3月,北京师范学院、北京清河中学、中医学院西苑医院和国防科委507所,有一批人合作在一起,进行了14次实验。这里介绍其中报道的一次。[10]

[15]实验是由林书煌教授、张崇起、刘惠宜、黄育春、张汉煜、周炳辉、王文华(恕我不知道他们的学衔),与特异功能者王斌合作完成的。

(注:上图来自柯云路拍摄的纪录片《生命科学系列》之《全方位的公证》)


由于功能者发功时,试样的移动过程肉眼通常看不见,他们研制出仅有火柴盒大小的无线电发射机作为试样。

它有可调制音频信号,可被仪器监听和录音。

即试样被发功转移的过程,虽然肉眼看不见,可以通过监测仪上的信号,了解试样所处的状态。
  

实验前先调试和检查了试样,证明正常。

对照试验表明,平常人将它抛掷、旋转,都不能引起监测仪上出现信号的消失和信号的波动变化。

将试样放在特异功能者王斌的口袋中,请他按指定的时间发功使其转移。

实验过程十分严格,有上述7人监测,不许功能者用手去接触试样。

还有RR3型干扰场测量仪一台(配有一台录音机),WH—77话筒超短波微型接收机二台(各有一个录音机),进行监测。[10]

下面讲实验出现的结果和我提出的机理:


(1)8点30分开始实验,经检查试样在王斌的口袋中,监测仪上信号稳定,王斌尚未发功,主诉无异常感觉。这些表明,试样处在物体态,稳定信号是试样处在物体态的标志。


(2)8点39分,王斌已开始了发功,感到试样已穿出口袋。

研究者当即检查,口袋中已无试样,监测仪上出现了大幅度波动信号。

这些表明,功能者当时辐射出了强的外气包绕在试样上,驱动试样使其发生了转移,这些是外气的操作性功能引起的。

包绕在试样上的外气,还引起了口袋有关部位变成半固体(见第一章),使试样从中穿出。

外气受意念信息的支配,故主要功能为驱动试样转移,不过此时包绕在试样上的外气,也引起试样出现了一定程度的转化运动。

仪器上出现的的大幅度波动信号,就是试样生成了准物体的现表,即大幅度波动信号是试样转化为准物体的标志。
 

如果功能者当时仅能发出不强的外气,就会是另一种结果。

在14次的实验中,12次转移试样成功,2次失败。

失败不是因未辐射出外气,而是外气的强度不够,于是在监测仪上出现了不强的波动信号,表明试样遭到了外气的作用有了一定的转化,但是外气太弱未能引起试样的转移。
  

(3)8点39分至8点45分,监测仪上继续出现大幅度波动信号,其间多次出现信号消失,信号消失可维持几秒至几十秒。

王斌感到试样进入自己机体,沿着气户穴位、肩脖子进入脑中,并停留于脑中,同时感到浑身麻胀、脑袋疼、烦躁。
 

监测仪上出现大幅度波动信号,表明试样处在准物体状态。

其间有时有信号消失,表明准物体在外气继续作用下,有一部分又转化成了准IP雾形,也会有少量转化成了IP雾形,使试样结构有了较大破坏而不能发出信号,即不能发出信号是试样有较大破坏的标志。

转化运动是可逆的,转化成的IP雾形可逆向转化为准IP雾形,再逆向转化为准物体,因此有了大幅度信号的消失和再现的交替发生。
 

至于王斌此时感到试样有沿着机体一定部位进入脑海,并停留在脑海,不少人对此不理解。

大概正因为如此,在我后来看到的一些资料上,再未见提到此种现象。

实际上是外气在作用试样的过程,有一部分从试样返回到机体,沿着王斌所感觉的路线进入脑海,使脑海中有了试样的信息,被她误以为是试样进入了脑海。

这是外气的一种信息功能,与特异认字属于同一种功能类型(见第六章)。

要知道,一个火柴盒大小的试样不论转化成何种形态,总会有体积,脑海中不可能容纳下。

况且已发现,外气可使比脑袋大的物体发生转移,那就更不可能进入脑海了。

张宝胜发功移物亦有类似的感觉。

他说:“我再讲一点,物体转移过程中,别人无法看到,而我自己却感觉这个物体一直在我脑海中闪动,当它按照我的意识转移到某处时,或者一下随意转移到达某一处时,我就突然感觉到了它要到的地点……”

这也反映出使物体转移的过程,不时有外气作用物体后返回机体,进入脑海在报告信息,否则他不可能感觉到物体一直在脑海中闪动。
  

关于王斌还感到试样进入脑海引起浑身发麻、脑袋疼和烦躁。

那是机体辐射出的外气强,其返回来的亦强,所引起的刺激反应。

将字写在纸上揉成团,让张宝胜用鼻子闻来认上面的字。

他对当时的感觉写道:“我用鼻子闻一下,立刻觉得呼的一下,眼前有些发黑,看东西不太清楚,这种感觉转眼过去了……上面写的字……看见了。”[1]

显然“呼的一下,眼前有些发黑”是他辐射出的外气作用了字后,返回来刺激他出现的反应,不然一个写有几个字的小纸团不会有那样强烈的刺激作用,否则张宝胜每日嗅的东西何止一个纸团,他早就昏过去了。
  

在第一章提到过,王强发功使胶片转移时,亦感到有胶片进入自己脑海的过程。

这是她辐射出外气作用胶片后外气返回她脑海引起的感觉,并非胶片进入了脑中。

这些类似事例表明,在转移物体过程,外气确实有着,从人体到物体再到人体并进入脑海的过程。


(4)8点45分至9点9分,监测仪上无信号,王斌感到试样已由脑海中穿出稍觉轻松,仅两个气户穴疼。

请注意,这是试样有大幅度波动信号而夹杂着几次信号消失之后,出现了24分钟不发出信号,表明外气的作用已使试样至少有部分转化为准IP雾形,而且其多到使试样破坏成不能发出信号。

此时王斌感到试样已由脑海穿出,实际上试样早就被外气驱动到别处去了。

她稍感轻松,是此时既无外气发出,亦无外气返来的刺激。

至于两个气户穴疼,是前面强的外气进出刺激引起的疼,一时未能完全消失。


(5)9点9分至11分20秒,监测仪上再次出现大幅度波动信号,亦有几次信号消失,王斌仍处于无感觉。

此时王斌发功已完成了对试样的转移,再无外气发出,当然亦无外气返来的刺激,故无感觉。

试样由于被外气破坏到有相当多的准IP雾形生成,因此不能发出信号;

经历24分钟,试样以释放能量逆向转化,使大部分准IP雾形变成了准物体,所以又发出了大幅度波动信号。

对该种解释可作为佐证的是,光敏二极管被外气反复作用,破坏到不能再用于检测时,肉眼所见二极管并未消失,只是从功能上有了破坏;

将它放置约20分钟后,又自动恢复到能用于检测,可见原来转化为准IP雾形的部分,在无外气的继续作用下,能自动逆向转化到准物体。

小发射机正是发生了与其类似的变化。

此时由于准IP雾形刚进入准物体态,当然不稳定所以有几次信号消失。


(6)9点11分20秒至9点12分,监测仪上的信号稳定到接近正常状态,王斌仍处于无感觉。

试样在无外气的继续作用下,从准IP雾形逆向转化到准物体,继而逆向转化到了原物体态,所以信号从大幅度波动状态转变到稳定信号状态。

这些是逆向转化的尾声,是逆向转化确实存在的表现。


(7)9点12分至13分,监测仪上的信号近乎完全达到稳定状态,于是停止了实验。

根据王斌的感觉,在实验室的外屋的拖布下,找到了试样,经检查小发射机完好无损。

这是试样从口袋被外气驱动而转移到拖布下的事实,说明外气确实有着驱动物体转移的作用。


试样被转移到外屋的拖布下,与外气所受的信息支配有关。

此种信息可能一部分来自发功者的下意识。

张宝胜发功亦有将试样移到不显眼地方的现象。

对此他说:“但有时一个随意转移的结果却使我想很久才能找到。此外,物体在我一丢开时转移的方向,大都在所抛方向的两侧,很少在同一方向上。当然大多是落在一些人难以看见的角落里。”[1]

这些表明,发放外气移物除了有功能者意识的信息参与支配外,可能还有下意识信息参与的支配,使试样落在一些不显眼的角落里。

小结上述,用小发射机为试样实验反映出,外气能驱动物体转移,有外气从试样上返回来给大脑报告信息,外气还引起试样出现一定程度的正向和逆向转化。

正向转化表现为:


物体(小发射机具有稳定信号)→准物体(大幅度波动信号)→准IP雾形(有一定量生成引起破坏到不能发出信号)→IP雾形(可能有少量生成)(公式1a)。

试样被转移后,功能者停止了发放外气,试样呈现出释放能量性的逆向转化,表现出:

IP雾形→准IP雾形(处在不能发出信号状态)→准物体(逆向转化到大幅度波动信号的出现)→物体(小发射机被找到,完好无损又发出稳定信号)(公式1b)。
 

1a和1b是连在一起发生的,故可写为公式2:

物体(稳定信号)D准物体(大幅度波动信号)D准IP雾形(不能发出信号)DIP雾形(可能有少量生成)。

请读者注意,不论在正向或逆向转化中,都有着信号短时间的消失和再现的交替出现,可见正向和逆向的交替转化不时在进行着,公式2中的双向箭头也代表着此种转化。

至于物体在较远距离的转移,是否有完全转化为准IP雾形或IP雾形的情形,从理论上考虑其是可能的,但目前缺少具体事实,有待研究。


上述实验表明,特异功能使物体搬运或称转移,是无可争辩的事实。

其极为复杂,粗讲容易是概念套概念沒有人相信,细讲我以为不看完本书前几章,是不可能有个概貌了解的。

因为经科学界30多年的实验和理论探索,特异功能已成一门深奥的科学。
  

但是特异功能的演示,成功率仅为40%,测试10次可以有6次失败,加之目前反方仍很强势,容易使人得出特异功能不存在的结论。

还有人用其行骗,也有特异功能者当时功能起动不了为面子而作蔽,都引起了人们对特异功能的不相信。真可谓拆桥容易建桥难!






(注:上图来自柯云路拍摄的纪录片《生命科学系列》之《全方位的公证》)


(张润高的博客,2011-05-01)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