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吴谢宇执行死刑,惊悚细节加速了他的死亡|记者手记

陶舜财经 2024-03-29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像一道光 Author 像一道光

吴谢宇死刑,让这个长达9年的故事,画上了一个句号。

等待死亡对他来说,是一段漫长的路途,也是对自身悲剧的庄重告别。

让吴谢宇成为全国最熟知的现象级吊诡案件,里面有我的一份“功劳”。

大概在9年前的一个夜里,我得到了一份来自福州警方的通缉令,这时候他已经出逃了。

对这个案子深扒和披露的过程让我们瞠目结舌,里面的细节之惊悚,当天我们就意识到,这是一个即将轰动全国的重大案件。

本应该有大好前景的学霸,蓄谋已久后,于家中手持哑铃,连续猛击母亲的头面部,砸得她血肉模糊,最后用塑料布和活性炭层层将她包裹。

稿件发出,瞬间全网几乎所有新闻APP迅速弹窗。这个“榕城夜奔”的学霸,出逃的不确定性,让社会关注度又拉高了几分。

不夸张的说,此后数年,新京报对于该案的挖掘可谓前赴后继。从首个披露案件的媒体,到追捕细节的展开,落网后的对谈。

如果报道慢了,很可能在特定时刻,一些内容根本就发不出来。

这可能是近年影响力最大的悬疑案件之一:北大、学霸、弑母、性工作者、鸭子……这些奇怪的名词代表了吴谢宇不同时期的经历,它们同时出现在一个人身上的时候,就显得荒诞异常。一方面公众执着于探究他的作案手法和逃亡通路,另一方面,更多人则从心理学、社会学等多个维度,希望洞悉从乖戾走向扭曲的真实原因。

逃亡多年,神秘多变的行踪,化身肌肉男,和性工作者共舞,让吴的故事有了更多的想象空间和张力。

从媒体长篇累牍的报道中,可以感受出吴的抑郁、痛苦、挣扎和彷徨,与此同时,他作案的细心缜密,逃离时的小心翼翼,让QQ群甚至出现吴谢宇案爱好者集聚的现象。

不同的思考,会在吴谢宇的人生路上为他赋予更多的内涵和延展。

迄今比较常见作案动机和观点,都指向了他原生家庭对个人造成的影响:一种是母亲苛刻的教育不断倾注期冀,这些过于浓稠的母爱最终淹没了他,让他无法呼吸,痛下杀手;一种是他始终执念于对父亲的情愫,认为周边亲朋好友均没有合理照应,理应报复;以及归咎于母亲的控制,甚至阻碍他出国留学,以至于他迫切地想清除前行路上的障碍;还有听他自己的表述,认为母亲一心求死,自己只是帮她解脱……

而我更关注他在性方面的压抑和对抗。

他家离我家不算远,曾经特地去他家楼下溜达过。

几公里外,是一家叫黄金大酒店的地方。据说弑母当晚,他就住进了这家酒店,并且购买了性服务。

从弗洛伊德性学说看,吴谢宇的性意识是扭曲而又狰狞的。

一方面,他的性启蒙开启于意外打开了父亲电脑里的情色视频,并且目睹了父亲和情人出轨;另一方面,母亲和家庭教育又是克己复礼的,二者悖论交织,只有逾越过母亲这座大山,才可能直面自己内心蓬勃的欲望。

于是后期,在精神和肉体上双重消除母亲对他的障碍后,吴谢宇开始自我放纵,走向另一个极端。

甚至极强的自毁情绪一度控制了他,疯狂花销,渴望生命在某一个巅峰止境消亡。

当然,直到死亡真的临近后,他也萌生了本能的求生意志。

最高法拒绝了对吴谢宇进行精神鉴定的申请,并定义他为“主观恶性深,且毫无悔罪诚意”。基于人性心理的复杂洞察,恐怕永远只能是猜测,不会有标准答案了。

在诸多网友的评论中,我特别认可的一句评论是,这对母子终究各自承担了各自的后果。

吴违背天理人伦自然罪有应得,但更应该思考,这样一位少年天才,学霸传奇,为什么走向了弑母的犯罪道路。

家庭教育的力度和尺度,心理教育和纾解的重视程度,到底要摆放在青少年成长的什么位置最为适宜?

出于职业习惯,我会把一些特定身份的手机号放在独立的通讯录中,以便有一天能找到他。吴谢宇有个重庆移动的手机号,从拿到的那一刻,我就知道,他来日无多;而我,甚至一众媒体人,从第一篇新闻发出之时,对细节的刻画,就在加重公众的愤怒,让他生命加速走向终局。

这不是对新闻人呈现真相的原罪声讨,而是我作为记者的一种很复杂的临场感受。

不知道数年后这个手机号被回收,新的主人会不会知道,他和吴谢宇隔着时空,还有过这么奇幻的交织。

【作者“像一道光”授权转登此文,《陶舜财经》编发时有微小改动。作者全程参与了吴谢宇案的系列报道,吴谢宇1月31日被执行死刑,作者2月1日写下这篇手记。】

他的公众号是《像一道光》

荐读

上海浦东机场禁止网约车,监管政策有失公平|陶舜财经

民企悬赏举报官员,这100万真能花出去吗|神州评论

陈丹青:日常的台湾|温故

国外真的是好山好水“好无聊”吗|润学春秋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