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我怕来不及说一句“我爱你”……

2017-10-02 浙江省教育工会

年少时,我们总想离家闯荡,长大后,却发现回家成了奢望……“十一”假期,你回家了吗?我们总说“来日方长”,但“来日方长”里有太多未知。至亲之情,我们不应缺席他们的衰老。岁月不等人,尽孝要趁早。



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论语》


△图/视觉中国

游子吟

唐·孟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注释:慈母为远行的儿子赶制衣衫,一针针密密地缝缀尽显母亲对儿子的疼惜。子女小草般微弱的孝心,怎能报答得了像春晖普泽一样的慈母恩情呢?




△图/视觉中国

别老母

清·黄景仁

搴帷拜母河梁去,白发愁看泪眼枯。

惨惨柴门风雪夜,此时有子不如无。

注释:因为要去谋生,所以向年迈的母亲辞别。在这风雪之夜,不能在母亲身边尽孝却要掩柴门远去,不禁令人感慨万分。





△图/视觉中国

岁暮到家

清·蒋士铨

爱子心无尽,归家喜及辰。

寒衣针线密,家信墨痕新。

见面怜清瘦,呼儿问苦辛。

低徊愧人子,不敢叹风尘。

注释:爱子之心没有穷尽,最高兴的事莫过于游子归来。见儿子清瘦母亲心疼细问旅途艰辛,但原本就是儿子愧对母亲,怎忍心诉说漂泊在外所受之苦。







从小到大,我们常说的一句话是“要努力赚钱让父母过好日子。”我们希望努力工作,有朝一日让父母环游世界。但却未曾想过,他们最大的心愿,只是盼望着儿女多回家陪伴。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也是父母最向往的“奢侈”生活,情感的交流,远比物质的积累,更让人欣慰。




在以前,离家在外的人习惯给家里人写信。一封带着平安与思念的书信,会跨越千山万水的距离,送达亲人的身旁。


即使是在战乱的年代,四散奔逃的人们依然渴望能够收到家人寄来的书信,以确定彼此是否安好,杜甫还因此写下了“家书抵万金”。


就算是不识字的乡下庄稼人,在送别子女远行时也会千叮咛万嘱咐──千万记得给家里写信。


而当这封家书抵达时,全家老小便激动地聚在一起,恳请一位识字先生把家书念给他们听。听的人得到了慰藉,于是也托人写了回信寄往远方。这里面有问候与祝福,也有一家人的叮咛与殷切希望,希望出门在外的人不忘家的根本,早日团圆。


家书


|连接家与远方的脐带|


冉云飞说,每个人的故乡都在沦陷。


我们怀揣理想出走半生,远离故土与家乡亲人,对于他们的思念,很多时候也只是一通电话、几句微信聊天就消解殆尽,事后心中却依旧空空荡荡,毫无寄托。


家书则不同,它是摸得着看得见的真实存在,白纸黑字,字字钻心。梁启超就曾一直坚持给自己的九个子女写家书,小到生活琐事,大到家国天下,每一封家书都务必让自己的每个孩子都看到。

▲ 梁启超。


“你们须知你爹爹是最富于情感的人,对于你们的爱情,十二分热烈。”这些感情真挚的话语每每出现在家书当中,梁家儿女便能深切感受到父亲的疼爱与呵护,无论他们身处何方,心中都保留着家的方向。


▲ 梁启超家书摘录。


2003年,莫言在北京鲁迅文学院进修的时候碰上了肆虐的非典疫情,被封闭了三个月之久的他十分想念家人,却又没办法回家探望,于是写了家书给远在山东的父亲:


“我知道麦子已经收割完毕,家中已经吃上了用新麦子面粉蒸出的馒头了吧。我们在这里吃的馒头,都是陈年麦子磨的,其中还添加增白剂什么的,白得发青,不好吃,没有馒头味。北京的大葱也不好吃,北京什么都不好吃,北京的蒜也不够辣。”


家乡的味道吃不着,亲人也一时半会儿见不到,莫言只好在家书里央求父亲给他做一把小锤寄到北京来,“这里有核桃,我要用小锤砸核桃吃”。

▲ 莫言。


当时已经48岁的莫言,像还没有离家的孩童一样对父亲说着撒娇的话语,却一点也不觉得生硬,这是自然流露的父子情深。

                               

家书便也是这样,如同脐带一般连接起分隔两地的人儿,无论我们走得有多遥远,父母与我们之间的血脉联系总能跨过千山万水,永远密切。



家书


 |抒发内心情感的桥梁|


中国人讲究说话委婉含蓄,很多时候不好当面表达的话语,一封家书,反而成了沟通的最好桥梁。


被白血病折磨三年之久的华南农业大学在读研究生李真,在逐渐看淡生死之后,写了一封家书发到《见字如面》栏目组,希望帮助父母放下压力,坦然面对将来可能发生的种种结果。

▲  李真。


在家书中,李真用平静的语调写下他对母亲的期望:


“我能在这里跟您做个约定吗?无母不成家,为了这个家您得保重好自己。关于我,咱们努力就好”。“若有一天真的事不可为,希望您能理解,那也只是一种自然法则而已。愿您能收住泪水,笑看过往。因为我只是换个方式,守在您身旁……”


坐在李真旁边的母亲,一直流着眼泪听演员黄志忠念完了李真写给她的信,她透过这些文字懂得了李真的想法,而李真也借此给了家人一个坦诚的交代。

▲  李真的母亲(图片来源:《见字如面》视频截图)。





家书


|记录家庭的点滴成长|


生活在当下的我们,似乎已经很少再有写家书的习惯了。其实家书记录的不仅仅是家人之间的叨叨絮语,很多时候也见证着一个家庭的成长与喜怒哀乐。


在最近热播的《儿行千里》节目中,每一位邀请到的嘉宾最后都会留下一封家书,印象最深的是治沙人张立强。

张立强


他的父母亲在年轻时便致力于家乡的荒漠化治理,终其一生,把毛乌素沙漠变成了一片绿洲,张立强子承父业,同时也把父母亲的这份执着与坚持写进了给子孙后辈的家书当中:


“我父母都是普通的农民,没有什么文化,但他们用自己的一辈子,告诉了我们一个朴实的道理──认定了的事情,就不要怕困难,一定要坚持下去,记住了,孩子们!”

▲ 原来的沙漠变成了绿洲


▲ 张立强的母亲


麻省理工大学博士后何江,从小山村一路走来,进入世界数一数二的高级学府,他的弟弟也考上了国内高校的研究生。


在何江离开家乡即将前往美国深造的那天,母亲送到车站时问他想不想吃菱角,然后便趟过车站旁的水渠,下水采了一捧菱角给何江在路上吃。

▲ 何江


何江说他吃菱角的时候都不敢看自己母亲的眼睛,那是一份关于“儿行千里母担忧”的深沉的爱。


所以何江在写给自己以及弟弟未来的孩子的家书中说:“一个人需要走出原有的视野,在未知的世界闯荡,才能发现和发掘自己的潜能。我庆幸,你们的爷爷奶奶,曾让我通过教育,通过知识,改变了自己的命运。”

▲ 何江的母亲


他们写下这些留给后辈子孙的家书,不仅记录了自己和父母之间的故事,也将故事本身和将来的子女联系在了一起。


当有一天子女长大成人,看到父辈曾经写下的家书,了解了家族成长与发展的故事,家,也就有了更丰厚的意义。

“开拆远书何事喜,数行家信抵千金”,一封家书,总能无限拉近我们与家人之间的距离,当我们怀着思念拆开书信的那一刻,激动、喜悦都不足以表达内心的感动。


它时刻提醒着我们,远方还有家在,有亲人在。


《做一个怎样的子女》

演讲者/王帆

节选自《我是演说家》

最开始,我以为一个好女儿就是赚很多钱,让爸妈过上好日子。

我是一个“80后”,顾名思义,“80后”就是指1980年到1989年出生的人。但是在中国,“80后”还有一层比较特殊的含义,指的是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中国正式实施计划生育政策之后出生的第一代独生子女。


我们一出生,就得了一个国家级证书,叫“独生子女证”。这个证可以保证我们独享父母的宠爱,但这个证,也要求我们承担赡养父母的全部责任。最开始我觉得,如果想做一个好女儿,那我肯定得赚很多钱,然后让我爸妈过上特别好的生活。

有一天,我妈给我打电话说,早上你爸坐在床边掉眼泪,说想女儿了。

我从上大学开始就经济独立,所有的假期都在工作,所以我的父母几乎一整年都见不到我两次。对于很多像我这样在外求学、工作打拼的独生子女来说,父母都变成了空巢老人。


有一天,我妈给我打电话说,早上你爸坐在床边,在那掉眼泪,说想女儿了。你知道我当时第一反应是什么吗?至于吗?您这大老爷们还玻璃心哪,天天给自己加戏。

但是后来有一次我回家,那个下午,我永远记得。老爸侧坐在窗前,虽然依旧虎背熊腰,但腰板没以前直了,他摆弄着窗台上的花儿说了一句:“爸爸没有妈妈了”。

爸爸没有妈妈了,这句话在表达什么?悲伤?软弱?求呵护?我只记得我小时候如果梦到我妈妈不要我了,我就会哭醒,特别难过,但我从来没想过:爸爸没有妈妈了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我发现这个在我印象当中坚不可摧、高大威猛的男人,突然间老了。

赡养父母,绝不是给钱让他们独自生活,而是要陪他们一起享受生活。

爸爸没有妈妈了,表达的不是悲伤,也不是软弱,而是依赖。父母其实是我们每个人最大的依赖,而当我们的父母失去了他们的父母,他们还能依赖谁呢?所以在那一刻我才意识到,父母比任何时候都需要我,而且他们后半辈子能依赖的只有我。


我得养他陪他,把我所有的爱都给他,就像他一直对我那样,我要让他知道,即使你没有妈妈了,你还有我。所以从那以后,我愿意适当地推掉一些工作、聚会,挤时间多回家,我陪他们去旅行而不再是把钱交到旅行社,让别人带他们去。

因为我明白了一点,赡养父母,绝对不是把钱给父母让他们独自去面对生活,而应该是我们参与他们的生活,我们陪伴他们享受生活。


至亲至情,应该是你养我长大,我陪你变老。

我现在每一次跟父母在一起的时候,都会紧紧地抱抱他们,在他们脸上亲一下。可能像拥抱亲吻这种事,对于我们大多数中国父母来讲一开始都是拒绝的,但是只要你坚持去做,你用力地把她搂过来,你狠狠地在她脸上亲一下,慢慢地她就会习惯。

像我现在走的时候,我妈就自然地把脸送过来。这样他们就会知道,你在表达爱。


作为子女,我们要善于看穿父母的坚强,这件事越早越好,不要等到来不及了,也不要等到没有机会了。就像所有的父母都不愿意缺席子女的成长,我们也不应该缺席他们的衰老。至亲至情,不应该是看着彼此渐行渐远的背影,而应该是你养我长大,我陪你变老。





尽孝要趁早。于父母而言,一顿粗茶淡饭、一次认真的聆听、一段午后时光的陪伴……都足以让他们欣喜不已。岁月不等人,我们能做的不多,但也不少。竭尽全力吧,别等到无以言孝时,才后悔不已。




|来源:物道、视觉中国、

|声明:如本文内容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感谢分享


       

长按二维码关注我们吧

不要错过



 编辑团队:浙江智慧云工会

    / 狄伟锋 / 景 慧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