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刚刚!天河二号创新应用入选2020年中国十大科技进展

导 读

由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主办,中国科学院学部工作局、中国工程院办公厅、中国科学报社承办的2020年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今天在北京正式揭晓。

基于天河二号的创新成果——“全球第一条高精度的古生代3亿多年的海洋生物多样性变化曲线”经两院院士投票,成功入选2020年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该海洋生物多样性变化曲线的时间分辨率约为2.6万年,依托超算较国际同类研究的精度提高了400倍。该项成果于2020年1月发表于《Science》,被该杂志评述为“将推动整个演化古生物学的变革”。 

01

嫦娥五号探测器完成我国首次

地外天体采样返回之旅

12月3日,嫦娥五号探测器完成月壤取样后从月面起飞,于12月17日1时59分在预定区域成功着陆,标志着我国首次地外天体采样返回任务圆满完成。嫦娥五号任务作为我国复杂度最高、技术跨度最大的航天系统工程,对于我国提升航天技术水平、完善探月工程体系、开展月球科学研究、组织后续月球及星际探测任务,具有承前启后、里程碑式的重要意义。


02

北斗三号最后一颗全球组网卫星发射成功

北斗全球系统星座部署完成

6月23日9时43分,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发射北斗系统第五十五颗导航卫星暨北斗三号最后一颗全球组网卫星。这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第336次飞行。在测控、地面运控、星间链路运管、应用验证等系统的强有力支撑下,此前发射的所有在轨卫星都已入网。至此,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星座部署比原计划提前半年全面完成。


03

深潜再传捷报

我国无人潜水器和载人潜水器均取得新突破

6月8日,由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主持研制的“海斗一号”全海深自主遥控潜水器搭乘"探索一号"科考船海试归来,填补了我国万米级作业型无人潜水器的空白。11月28日,由中国多家科研机构联合研发的“奋斗者”号随“探索一号”在马里亚纳海沟实现海底自主航行探测和坐底作业后返航。此次“奋斗者”号在马里亚纳海沟成功坐底,创造了10909米的中国载人深潜新纪录,标志着我国在大深度载人深潜领域达到世界领先水平,还有助于科学家了解深渊海底生物、矿藏、海山火山岩的物质组成和成因,以及深海海沟在调节气候方面的作用。


04

我国率先实现水平井钻采深海可燃冰

3月26日,自然资源部召开了我国海域天然气水合物第二轮试采成果汇报视频会,会议透露,此轮试采日前取得成功,并超额完成目标任务。此次试采攻克了深海浅软地层水平井钻采核心技术,实现了从探索性试采向试验性试采的重大跨越,在产业化进程中取得标志性成果。我国也成为全球首个采用水平井钻采技术试采海域天然气水合物的国家。


05

科学家找到小麦“癌症”克星

山东农业大学农学院教授孔令让及其团队从小麦近缘植物长穗偃麦草中首次克隆出抗赤霉病主效基因Fhb7,且成功将其转移至小麦品种中,首次明确并验证了其在小麦抗病育种中不仅具有稳定的赤霉病抗性,而且具有广谱的解毒功能。相关研究成果4月10日在线发表于《Science》。上述成果为解锁赤霉病这一世界性难题找到了“金钥匙”。


06

科学家达到“量子计算优越性”里程碑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潘建伟、陆朝阳等与中科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国家并行计算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研究人员合作,构建了76个光子的量子计算原型机“九章”,实现了具有实用前景的“高斯玻色取样”任务的快速求解,使得我国成功达到量子计算研究的首个里程碑——量子计算优越性。相关成果12月4日在线发表于《Science》。


07

科学家重现地球3亿多年生物多样性变化历史

生命起源与演化是世界十大科学之谜之一。地球上曾经生活过的生物99%以上已经灭绝,通过化石记录重建地球生物多样性变化历史是认识当今人类居住地球生物多样性现状与发展趋势的重要途径。

南京大学樊隽轩教授、沈树忠院士等遴选出3112个地层剖面,以及11268个海洋化石物种的26万条化石数据,自建大型数据库,自主研发人工智能算法,利用“天河二号”超算取得突破,获得了全球第一条高精度的古生代3亿多年的海洋生物多样性变化曲线,其分辨率较国际同类研究提高400倍。

南京大学沈树忠院士介绍研究成果

新曲线精确刻画出地质历史中多次重大生物灭绝和辐射事件及其与环境变化的关系。成果于1月17日以研究长文形式发表于《Science》。Science评述该研究“将推动整个演化古生物学的变革”,Nature评述“古生物学家以惊人的细节绘制出地球3亿年历史”。


08

我国最高参数“人造太阳”建成

我国新一代可控核聚变研究装置“中国环流器二号M”(HL-2M)12月4日在成都正式建成放电。该装置是我国目前规模最大、参数最高的先进托卡马克装置,是我国新一代先进磁约束核聚变实验研究装置,是实现我国核聚变能开发事业跨越式发展的重要依托装置,也是我国消化吸收ITER技术不可或缺的重要平台。该装置的建成标志我国正式跨入全球可控核聚变研究前列,HL-2M将进一步加快人类探索未来能源的步伐。


09

科学家攻克20余年悬而未决的几何难题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陈秀雄、王兵发表的关于高维凯勒里奇流收敛性的论文,率先攻克了哈密尔顿—田猜想和偏零阶估计猜想——这些均为几何分析领域20余年来悬而未决的核心猜想。相关成果于11月初发表在《微分几何学杂志》。


10

机器学习模拟上亿原子

中美团队获戈登贝尔奖

11月19日下午,由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贾伟乐副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院士鄂维南、北京大数据研究院张林峰研究员及其合作者共同完成的应用成果获得国际高性能计算应用领域最高奖——戈登贝尔奖。该项工作在国际上首次采用智能超算与物理模型的结合,引领了科学计算从传统的计算模式朝着智能超算的方向前进。







由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主办的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年度评选活动至今已举办了27届,具有极高权威性和影响力。由两院院士评选的结果广受各界关注,在社会上产生了强烈反响,对推动公众进一步了解我国科技发展动态、宣传最新科学研究成果起到了积极作用。

依托“天河二号”,广州超算不断促进我国整体科研实力和创新水平的持续提升,收获了诸多具有创新性、突破性的科学研究成果,此次入选的创新应用就是超算支撑大科学研究的典型代表。未来,广州超算将进一步构建良好的、可持续发展的国产超算生态环境,全方位、多领域地支持各类科学研究,持续为我国科技创新跨越式发展提能加速!



热门文章推荐

┣超算点亮城市名片 | “广州故事”主角登台,解码城市国际传播

IEEE计算机协会公布2021年12大技术预

┣Nature子刊:大数据+高通量计算,加速新材料发现

超算— — NSCC-GZ — —来源:科学网、南京大学整理:万园园微信编辑:霍志昕初审:王栋审核:万园园核发布:李奈青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