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中大声音 | 一流大学要培养出一流人才
导 读
阳春三月,春芽萌动,万众瞩目的两会在北京隆重召开,来自全国各地、各族各界的代表委员们肩负人民重托,齐聚北京,共商国是。其中,中山大学有多位代表包括党委书记陈春声、校长罗俊参加两会,凝聚智慧,建言献策,履职尽责,共谋大计。让我们一起听听两会上的中大声音。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山大学校长罗俊
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山大学校长罗俊接受专访。他说:“中山大学要成为一流大学,本质上是要能培养出一流的人才。未来五年,中大将继续把学科发展作为主线,把人才培养放在第一位,培育一流学科,培养一流人才。”
从“岭南第一”转为“追求卓越”
近日,备受关注的2021年QS世界大学学科排名正式出炉。2021年的榜单中,中山大学有33个学科进入世界前500名榜单。过去五年,学校跨越式发展的成果令人瞩目。尤其在2020年,深圳校区正式启用,我国目前最大的海洋综合科考实习船“中山大学”号下水,中大力量闪耀在抗击疫情第一线……
罗俊告诉记者,过去五年,中大之所以取得这么多成绩,一方面是因为大家转变了观念;另一方面,中大的办学格局、学科格局、科研导向也在发生改变。在观念转变方面,中大师生已经走出了“岭南第一”的思维限制,转而“追求卓越”。“这也是一种心态的转变、格局的提升。”罗俊说。在办学格局上,随着2020年8月深圳校区的正式启用,中大广州、珠海、深圳三个校区及五个校园的办学格局,在这五年里逐步形成并不断完善。
在学科格局上,近几年,学校着力补工科“短板”,从“文理医”优势向“文理医工”各具特色融合发展转变。在科研导向上,学校提出“坚持科研与教学融合”,同时强调科研应该为人才培养服务。“进步大,压力也大。”罗俊告诉记者,中大这些年是在厚积薄发,慢慢往前追。展望“十四五”,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仍然是中大的重要任务。
科学家精神驱动“双一流”建设
不久前,罗俊担任首席科学家的“天琴计划”又传来好消息——“天琴二号”多项关键技术完成地面验证,计划在2025年前后发射。近年来,中大着力基础研究和科技创新,屡屡取得突破,科研创新能力大幅提升。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以‘十年磨一剑’精神在关键核心领域实现重大突破。”罗俊说,“科研突破离不开基础积累,同时,坚持也非常重要。持之以恒地做一件事,就有可能做好,就有可能取得突破。”
比如“天琴计划”的突破,背后就是罗俊及团队30余年的努力。这种科学家精神,对中大补工科“短板”也带来了助益。“我们突破工科发展的‘短板’,也是希望大家坚持不懈、团结协作,做好一件事,自然也能带动整个学科的发展。”罗俊说。这种氛围驱动着中大向着“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面向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面向学术前沿,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的目标不断迈进,推动中大建设一流大学、一流学科。
一个合格的中大人要敢于担当
2020年除夕夜,中山大学60名医务人员白衣执甲、逆行出征,到武汉支援抗疫;去年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各附属医院派出多批共500多名医务人员支援湖北;在新疆、黑龙江等地甚至境外,都能看到中大抗疫专家的身影……中大力量让无数人为之点赞。
社会服务是大学的使命之一。中大力量闪耀在抗疫一线,与学校“德才兼备、领袖气质、家国情怀”这12个字的人才培养目标密不可分。中大培养学生要有家国情怀,医务工作者们也要有家国情怀。这种担当精神也是一种领袖气质。一个大学培养出来的人,到社会上,就要能担当、能扛事、不怕事,能做大事。
“中山大学要成为一流大学,本质上是要能培养出一流的人才。”罗俊说,“为国家和社会培养需要的人才,也是一所大学的担当。”要成为一流的大学,培养一流的人才,需久久为功。如何构建一流的人才培养体系,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罗俊认为,这是历史给教育工作者出的“时代考卷”。“大学的天职就是培养人才,我们把人才一流培养永远放在第一位。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罗俊说。
全国政协委员、中山大学党委书记陈春声
3月6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四次会议的医药卫生界、教育界委员,并参加联组会,在听取大家发言后发表重要讲话。教育界全国政协委员、中山大学党委书记陈春声听了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感到振奋,也深感责任重大。他说:“有机会参加联组会,聆听总书记的讲话,目睹总书记与政协委员亲切地交流互动,切身感受到总书记对教育的重视与了解,对师生的关心与期待,以及他以人民为中心的深厚情怀。”
陈春声表示,一直以来,中山大学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通过“五个融合”的卓越人才培养体系,发展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教育,培育心怀家国、追求卓越,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生、勇于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国家有号召,中大必有应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来势汹汹,中山大学举全校之力抗击疫情,星夜驰援湖北。同时,中山大学多家附属医院承担起了广东省内新冠肺炎患者的收治工作,全力守护人民生命健康。在脱贫攻坚决战场,处处都有“中大人”的身影。在云南,在新疆,在西藏,在广东连州等地,中山大学派来的“精兵强将”全力帮扶,让贫困村成功“脱贫”,让当地百姓享受到来自广东的优质医疗资源,挽救了一个又一个宝贵的生命。
陈春声动情地说,“每一个时代,中山大学都有一批热血青年,为了理想和信念奋不顾身;每一个时代,当国家有危难的时候,中山大学师生都能挺身而出,勇于担当。”
提升教育质量是重中之重
提升学生教育质量是重中之重。他介绍,中山大学坚持教授为本科生上课,为本科生开设更多有内涵的课程,建设具有学科特色的优势专业,实施专业设置动态调整,同时新建10个国家急需专业。目前,中山大学已是全国学科布局最全的大学之一。
用最优秀的人培养更优秀的人
陈春声表示,要培养好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关键在教师。只有拥有雄厚的、高水平的师资队伍,人才培养的质量才能得以提升。
一直以来,中山大学坚持把师德师风作为评价教师的第一标准,努力建设一支政治素质过硬、业务能力精湛、育人水平高超的高素质教师队伍,努力做到用最优秀的人培养更优秀的人。据介绍,至2020年,学校拥有的各类国家级高层次人才,比2015年增加了一倍多。
“我们始终把党的领导贯穿于教师队伍建设全过程,立足一流教师队伍建设,齐心协力建设党和人民满意的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陈春声说。
教好、学好思政课氛围越来越浓
“总书记特别重视大学的思政工作,提出思政课要做到生动活泼,不仅仅在课堂上教学,同时还要在实践里体悟。”陈春声说,如今,在中山大学,教师教好思政课、学生学好思政课的氛围越来越浓厚。事实上,从2016年起,陈春声已连续多年走进本科生的思政课堂,为学生们讲授中山大学文化血脉中的红色基因,讲述革命先辈们在中山大学留下的光辉印迹。2020年9月,他主讲的《中山大学战“疫”示范微党课》,讲述动人的中大抗疫故事,入选教育部高校党组织示范微党课。
中山大学思政课程体系建设正不断加强,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可读性、实效性不断提高。同时,注重在专业课程中增加思政元素,不断提高教师的教书育人意识,专业课程与思政课建设的协同性越来越强。
陈春声表示,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中山大学将发挥马克思主义学科和中国近现代史学科的综合优势,组建党史学习教育宣讲团,为全校师生讲好党的百年辉煌历史,努力做到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
作为国家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国家超算广州中心未来将紧跟中山大学双一流高校建设的步伐,推动多学科交叉研究与人才培养,利用粤港澳大湾区经济产业发达的地域优势,抓住国家创新驱动发展的新机遇,进一步提升超算系统性能,提高应用、服务和研发水平,依托超算推动基础科学的原创性研究,加速我国大科学、大工程、新兴产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