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放大30倍的《清明上河图》从有趣到细思极恐

扶汉堂(选编) 南浦当代艺术中心 2022-06-11
立秋

      《 一 》有 趣  


    《清明上河图》是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国宝级的文物。相传为北宋张择端所作。清明上河图宽25.2厘米,长528.7厘米,作品以长卷形式,生动记录了中国十二世纪北宋都城的城市面貌和当时社会各阶层人民的生活状况,是北宋城市经济情况的写照。


△   北宋 张择端 清明上河图(局部)绢本设色 北京24.8x528.7


 《清明上河图》表现的是北宋汴京(今开封)市民赶集、出游的场景,经放大后看到了很多有趣的细节,一起来发现精彩吧。


  红娘落轿  



    轿中女子挑帘观街,头上戴的花冠,是一种用绢帛做成花朵形状的头饰,为媒婆的标志性装束,而北宋的媒婆也分数等。清明上河图中全卷810多人,能看到的女人却寥寥无几,多数像图中媒婆一样藏在轿中。宋朝推崇二程理学,是造成全图男多女少局面的原因,古代女子缠足的传统也是兴起于北宋。


  汴京第一  



    这是汴京72家经朝廷授权的正店之一,也是图中最大的大酒楼,“正店”即酒店,与同为酒楼的脚店不同,该店资本雄厚,既供旅客住宿,也供嫖客狎妓,同时还是酿造厂,可造酒、卖酒,并在划定的区域内,向脚店经营批发酒的业务。


  酒缸鼎山  



    正店酒楼背后是一片树林,一圈栅栏围着一堆大缸,缸口朝下足足叠了4层,这是店主为酿酒而储备的,有专家说如此堆放也是经过了数字运算的。酒车狂奔、酒楼繁华、酒缸如山、酒官待命、酒汉醉街……汴京满城的酒患也是北宋末世国力空虚的表现之一。


  酒官试弓  



     正店右侧的临街小屋原为军巡捕屋,相当于消防站,现已改为军酒转运站,屋内扑火用的三杆麻杆皆已废弃,屋前八只木桶原为消防存水之用,此时已变身酒桶。三个御林禁军是奉命前来押送军酒的,临行前例行检查武器,戴着护腕的壮汉正拉弓试弦,本应守卫城门的军卒只能在运酒时提起精神。


  当街修面  



    手持刮刀的老人当街为顾客刮脸清面,顾客侧脸坐着似在躲避刮刀,这应该是中国绘画作品中出现的最早的美容店,原来距今800余年的北宋也是一个"看脸"的社会。


  胡驼出城  



    洞开的城门口无人守卫,几匹出城的骆驼穿行而过,背上驼着从京城买来的书册杂物,一个胡人面孔、身着汉服的驭手牵着骆驼走在最前面,队尾随行者身背行李,腿上系着带子持仗而行,还不时打量周围似乎是第一次来到汴京。这支域外骆驼队的出现,说明北宋已经开展世界贸易。


  卷中钤印:嘉庆鉴赏  



    《清明上河图》入清后,曾为陆费墀、毕沅收藏,嘉庆二年,毕沅死。嘉庆四年(1799)毕家被抄,《清明上河图)第四次入官,被收在紫禁城的迎春阁内。此后,《清明上河图》一直在清宫珍藏。


  凭栏戏鱼  



    城外的平桥上,几个书生模样的人趴在栏杆上观赏着护城河中的游鱼,这是当时清明节期间的游赏活动之一,拱桥的两侧也有相同的观水人群,亦含有"上河"之意。


  清冷佛门  



    巷子深处是一座寺院,庙门上挂有皇家赐匾。寺庙大门紧闭,两侧各立一尊金刚力士塑像。两边侧门开着,西面有个僧人正朝里边张望,寺庙冷清和喧嚣的商肆形成了鲜明对比。


  卜卦决疑  


   

    老柳树旁一顶芦棚子,悬挂着"神课""看命""决疑"三条字幅,棚下的卦肆中端坐着的算命先生,一个白衣男子俯身询问,身后三个仆人似在窃窃私语,算命先生眼观八卦图,似乎已对男子命数了如指掌。清明上河图中共出现3处占卜场景,在古代远行、赶考之前都要测算凶吉。


  书生问仕  



    在"解"字铺外,听客满门,都是前来算命的儒生,他们每人只要花上个100文钱就能预知前程。清明后的三月底便是三年一次的考进士之日,满门的听客都是求解科考仕途的。


  招牌菜单  


    

     这家茶肆生意正旺,店铺伙计正忙着收拾,来此处就餐的人络绎不绝,有研究者称,店内挂着的店中挂有一张竖幅小帘,有可能是世界上最早的菜单。


  双橹客船  



    图中这艘船,首尾有双橹,橹和桨都是船只的推进工具,不同处在于"划"桨而"摇"橹。相传是鲁班看见鱼儿在水中摇尾前进,遂削木为橹。图中船橹可供6到8人同时使力,橹的发明是中国对世界造船技术的重大贡献。


  探风仙鹤  



    虹桥四周立有木杆,杆上有十字木架,最顶上是鸟形物件,这是古代测风仪,最早是五两重的鸡毛所制,又称"五两"。只要看鸟头朝往哪儿,便知风向。


  袖里吞金  



    这两位袖子特别长的人,叫做"牙行",也就是现在的中介,他们之所以穿长袖的衣服是为了在袖子里完成交易。袖里吞金正是此意,他们在袖筒里触摸手指头,讨价还价,并计算交易数。



  飞虹跨河  



    横跨汴河之上的是一座规模宏大的木质拱桥,结构精巧,形式优美,宛如飞虹,故名虹桥。整座大桥全部由木材修建而成,高大得使汴河流域最大的船舶都能顺利穿越,宽阔坚固得能并排行驶几辆装满货物的畜力车。



  街头问神  



酒店与茶馆的街道间,一个汉子正拉着算命先生,可能想找他测算什么事,算命先生手拿卦旗,旁边还有人侧身观看。


  卷首钤印:石渠宝笈  



    清朝嘉庆皇帝通过抄家获得了张择端珍本的《清明上河图》,此时清朝宫廷正在为保存的历代书画编辑目录,取名《石渠宝笈》,张择端的真迹被收入其中。



  卷首钤印:宝笈三编  



    《清明上河图》被编入清朝宫廷的《石渠宝笈》后,画卷的开头盖上"石渠宝笈"和"宝笈三编"两个印章,算是给了一个正式名分,所以今天故宫博物院藏本的《清明上河图》又称为"石渠宝笈三编本"。


  卷首钤印:毕沅秘藏、审定名迹  



    毕沅是清代官员、学者,乾隆二十五年进士,廷试第一,状元及第。嘉庆元年赏轻车都尉世袭。曾收藏《清明上河图》,1797年病逝后,赠太子太保,赐祭葬。死后二年,因案牵连,被抄家,革世职,《清明上河图》亦被收归清廷。



  卷首钤印:东北博物馆珍藏之印  



    1945年溥仪在东北被苏联红军抓获,从随行物品中查扣大批故宫文物,苏军将物品转交沈阳当局,后入藏沈阳东北博物馆,《清明上河图》因此在卷首的装裱锦缎上有篆文的"东北博物馆珍藏之印", 1950年移交给中央政府,被送回故宫博物院保存。


   《 二 》细 思 极 恐    


什么是历史?只不过是意见一致达成的寓言罢了。

历史的本质就是一家之言。

                                             ———丹布朗《达芬奇密码》


    暗夜,卢浮宫,在世界名画《蒙娜丽莎》之前,矗立着一男一女两人;在昏暗、摇曳的灯光照耀下,蒙娜丽莎的微笑更显得神秘、诡异了几分,两人低语着什么,语速逐渐加快,好像有了什么重大发现,与此同时,一个苍白的面孔正在暗处紧盯着他们...



    这是在前些年大热的小说《达芬奇密码》中的一个著名场景,根据书中的观点,世界名画《蒙娜丽莎》其实是达芬奇这个老头子将自己作为一个女人来画的所谓“伪娘自画像”,他的意图是以这种双性性格反映了耶稣和抹大拉的玛丽亚神圣结合所蕴意的男性和女性的庄严的结合(不管你信不信,我是信了)。怎么样,脑洞够大吧?


    尽管达芬奇密码的故事纯属虚构,但是却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思路,那就是现实生活中,一些名画的作者,会不会出于某种隐秘的目的,把自己想说而不敢说的话,通过某种“密码”隐藏在自己的画中呢?



清明上河图与宋徽宗

    在中国,有一件享誉世界的艺术珍品,它就是由北宋画家张择端所绘制的长卷风俗画《清明上河图》,这幅巨著长达五米,描绘人物824位,牲畜60多匹,木船20多只,表面上描绘并且歌颂了汴河上下十里繁华,乃至整个北宋近两百年的文明与富饶。



    因此,这幅画当时就得到了历史上著名的糊涂皇帝、大艺术家宋徽宗赵佶的青睐,他曾用瘦金体书写下“清明上河图”真迹,并且盖上了自己收藏鉴赏专用的双龙小印。


    然而,这正好为我们解释了张择端要在图中隐藏“密码”的动机,因为徽宗只是治国无能,鉴赏绘画可是一等一的高手,将某种密码隐藏在画中,他老人家还是能够读懂的。


    按照《达芬奇密码》交给我们的方法,我们要尽量寻找画中不合常理的地方。


桥上的人到底在围观什么

    图中,有一群人挤到桥上,似乎在围观着什么。



    桥下的汴河上,有一艘速度很快的船,由于速度太快,甚至来不及将桅杆放下,以至于船上的乘客几乎要撞到要准备过的桥上。因此,船上的乘客特别慌张、害怕,一片混乱。



    这个慌乱的场景似乎在预示着什么。


    每天通行于此,本应对沿岸场景司空见惯的船只竟然犯了如此低级的错误,是船工粗心大意了吗?这不禁让人觉得很奇怪。


难道,船上发生了什么令人始料未及的事情?


比如,发现了尸体?


尸体的身份是谁?


一场暴风雨缓缓拉开了序幕。


画卷右首处有驮10篓木炭的驴子,而望火楼却无人值守


    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中讲到:“每年农历十月,汴京始进暖炉炭,帷前皆置酒作暖会。


    孟元老和张择端生活在同一时代,也就和清明上河图描绘的景象生活在同一时代。如果他所言非虚,清明时节前后有人购进大量木炭就绝不是为了取暖,那么究竟是用来做什么呢?


    联想到最近热播的《长安十二时辰》中突厥狼卫妄图以油脂引燃长安城,烧死官民的阴谋,这就不免令人十分担心了。况且,宋代建筑物多为木制,十分易燃,而且东京汴梁经济发达,人口稠密,如果有歹人纵火作乱,肯定要造成很大损失的。


    更糟糕的是,画中的消防设施——望火楼竟然无人值守。这难道是因为宋朝承平日久而导致的不作为吗?



    实际并非如此,通过查阅案牍发现,北宋短短一百多年间竟然就遭遇了40多场重大火灾,因此极其注意消防,所以不可能荒废成这样,那难道是有人故意使用调虎离山之计,甚至干掉了望火楼的值班人员?


    说到这里,我们嗅到了一丝阴谋的气息。


画中很多人都头戴草帽、竹笠

    众所周知,草帽、竹笠是遮阳、避雨的东西。




    首先,清明上河图中描绘的景象是晴朗的白天,这显然排除了后面一项。


    至于遮阳,通过查阅案牍,发现当时东京汴梁的天气要比现在凉爽的多,根本达不到令“农夫”和“工人”这些户外工作者都戴草帽的程度。


    那么,他们戴这些东西就是另有目的了。


    难道,是为了遮挡自己的面貌


    问题来了,他们的面貌与普通宋人又有什么明显区别呢?是不是发型、长相与汉人迥然不同呢?


    如果他们真的是偷偷潜伏入城的人,那么与上面阴谋纵火的人又有什么瓜葛呢?


画中掷骰子的人嘴型不对

    有个清朝人叫做徐树丕,他曾经对《清明上河图》进行过研究,并且在自己的著作《识小记》中提出了一个重大疑点:



    画中有四个“赌徒”在投掷骰子,其中两个骰子已经显示为六点,还有一颗正在旋转,这个投掷骰子的人张着嘴大叫,呈“六”状,希望再出六点。


    在这个人的嘴型上,问题出现了,汴梁(开封)人喊“六”时,嘴型是收敛的,而图中的人却张着嘴喊“六”,说明他并非本地人,而赌博也很有可能只是个掩护而已。


    如果说只有少数可疑人物也就算了,可是在一幅画中,不论是舟船车轿,还是酒肆楼阁中出现了这么多意图掩盖自己身份的人,很难不让人觉得他们正在酝酿一场阴谋。



    看来,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看似太平盛世,实则杀机四伏


    根据以上线索,我们最终的推测是:敌对势力的暗桩就在光天化日之下往来行走,乃至策划纵火阴谋。


    所谓“流水不腐户枢不蠹”,这正是北宋末年黑暗腐朽、文恬武嬉而强敌环伺、磨刀霍霍的写照。当时,金人在北方虎视眈眈,南方方腊聚众起事,西有西夏兵强马壮,东有海盗不停袭扰。



图片来源于维基百科


    然而,关于《清明上河图》还有最后一个谜团,如果事情果真如此,为什么张择端要选择以如此隐晦的方式来上达天听呢?徽宗又是否看懂了他的密码呢?


    总之,这场阴谋不论是否成功实施,都只是靖康之变这场大风暴来临的前奏而已,最令人唏嘘的是,画中的人物不论是平民百姓、达官显贵,亦或是敌国暗桩间谍,全部都要被卷入这个历史的洪流之中,他们个人的命运将变得微不足道...


参考文献(美)丹·布朗《达芬奇密码》

孟元老、李合群《东京梦华录注解》

冶文彪《清明上河图密码》

扶汉堂(选编)


                              

广东省美术评论学会,高剑父纪念馆

书画联合培训班招生




书法艺术:许沛波书法艺术工作室(广州)


篆刻艺术:篆刻艺术班


少儿书法:少儿书法艺术班


春睡讲堂:刘思东、李琰山水班怎么这样学?




(长按二维码关注我们)

南浦当代艺术中心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