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历史素养决定你的文化修养

2017-02-20 甄彦虎 小学生爱历史


那晚失眠,突然想到了“历史素养”这个词,接着就想到了“历史素养决定你的文化修养”这句话,当时有点小兴奋,以为自己发明了一个词。

第二天在知网里仔细检索了一下“历史素养”这个词,原来并不是新词,只不过与我设想的词意不一样。资料中这样定义历史素养:通过日常教化和自我积累而获得的历史知识、能力、意识以及情感价值观的有机构成与综合反映;其所表现出来的,是能够从历史和历史学的角度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及解决问题的富有个性的心理品质

从上述定义可以看出,历史素养包括历史知识、能力、意识、情感态度价值观等等,但又不是这些要素的简单相加,而是“有机构成与综合反映”。这个定义比我能想到的完整很多,高大上的多。

然而在这里,我想抛开一切资料,只说说我自己的想法,最原始的,不受专家影响的个人想法,您需要批判的来阅读,不要把这段文字当成论文。

我把历史素养的内容分成三块,由大到小分别是:历史脉络、历史典故和历史小常识。结合这半年来小学二年级上历史课的体会,分别就这三方面分别看一下它们对文化修养的影响。


历史脉络


顾名思义,历史脉络是由开天辟地夏商周到近现代中国的社会历史发展进程。

夏、商、西周、春秋、战国、秦、汉.....上周,每个社会阶段发展的进程,科技水平;朝代的更替顺序,兴亡之道;诸侯列国间的冲突与融合;明星人物出现的朝代,相互联系与交流;各种思想与时代的共鸣和较量。这些元素在华夏文明史中凝聚成了一个主流的脉络,因此决定了文明发展的方向。了解了这个基本的历史脉络,把思考的问题还原到历史环境中,才能更加接近正确答案。

在学习西周王朝建立过程中,知道了周人先祖叫后稷,后稷及他的子孙从尧舜到夏朝时期就负责管理农业,从太康失国到商中后期远离政权经历几次迁徙,最后公亶父担任部落首领定居到陕西周原,开始了周族的大发展。太伯奔吴,让位于季历,才有西伯侯姬昌,到武王克商,周公东征,才开创了将近三百年的盛世王朝--西周。

了解了西周这段历史,我们再来看《诗经》,就不再觉得它是枯燥的文言文,而成了熟悉的记录西周那段历史方方面面的歌谣了。《诗经》的歌谣记录了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压迫与反抗、风俗与婚姻、祭祖与宴会,甚至天象、地貌、动物、植物等方方面面,是周代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你会觉得《诗经》离我们一点也不远

歌颂周族先人公刘带领族人迁徙开疆创业,塑造了公刘这一古代英雄形象的《诗经·大雅·公刘》。

记录周族人打猎种地、蚕桑、织布、修房过冬,编成歌谣抒发劳作辛苦的《诗经·豳(bīn)风·七月》。

诗经•大雅•绵》记载了古公亶父率族迁于岐下的经过和营造新家园。

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里提到的那首《诗经·豳风·破斧》,赞颂周公东征,也抒发了将士们的艰苦奋战。

当然更有大家熟悉的《诗经·小雅·鹿鸣》,是表现西周礼乐风度的国宴歌曲。

也有周公写给周成王,表达自己要保护周家王朝决心的《诗经·豳风·鸱鸮》。

这是《五经》之首的《诗》,那排在第二位的《书》呢?

《书》就是《尚书》,是中国第一部古典文集和最早的历史文献,简单一句话,它是先秦时期主要领导人们的发言稿和书信而已。

比如周武王在孟津观兵上的发言稿《尚书·泰誓》;周公祈祷周武王健康,愿意代替去死的《尚书·周书·金滕》;召公奭看到周武王过于喜欢诸侯进贡的狗狗,写了封信《尚书·周书·旅獒》,劝诫周武王不要玩物丧志;周公东征时作的战前动员令《尚书·周书·大诰》等等。

像上面随便举的这几个例子一样,您把《诗》、《书》的学习建立在西周历史脉络的理解上,会不会觉得既复习巩固了历史知识,又透彻理解了那些古代诗歌呢?

当我们在比较道家,法家,还是儒家更适应时代的时候,是否脱离了历史脉络而妄自菲薄呢?对于战国中的列国,首先解决的是国家生存,所谓的救亡图存时刻,还能追求无为而治,仁爱正义吗?或许法家提倡的霸道生而逢时。在一个和平盛世,人民安居乐业,倡导正义与德行或许适合儒家发扬光大。

汉武帝开疆拓土,两千年来一直被高高的歌功颂德。打仗就是打钱啊,汉武帝哪来的钱?是“文景之治”两代君王尊奉道家学说无为而治,使百姓休养生息,积累了国家财富。汉文帝和汉景帝又是受了窦太后的影响才走上这条道的,说来窦太后才居功至伟,如果评先进的话,恐怕不会输给宣太后、吕后、武则天等女强人吧?这么推崇窦太后,因为她是我老乡哦,现在还有“窦氏青山”在。从另一方面讲,被汉武帝侵略的国家和人民,谈不上是幸福吧?在汉武帝晚年的时候,就打光了前两代的积蓄,许多疆土得而复失,最终汉武帝体会到了一些道理,发布了《罪己诏》。是是非非不放在历史脉络中去理解,就偏颇的太远了,或许这就是所谓的以史为鉴可以知得失知兴亡。

同样,我们只有了解科技发展在历史上的脉络,才会理解博物馆里陈列的春秋战国时期青铜剑只有几十公分长,而没有青铜刀;西汉为什么有那么多类似长信宫灯的环保灯;了解了玉石彩陶丝织在历史上的进程,猛然才发现所谓的丝绸之路,其实早就存在,只不过在商朝是玉石之路,甚至是新石器时代的彩陶之路;了解了航海的发展,更容易理解陆上丝绸之路因何废弃;了解了游牧民族科技发展,就明白他们只会冲杀,不会攻城,所以修长城才有价值。

顺着历史的脉络,看到孔子向老子请教,老子、叔向与子产交流存亡之道,孔子失言得罪晏婴无法在齐国求职,才发现原来这么多名人都是一个时代的,不再是小文章中叙述的孤立的。

顺着重耳十九年流亡的路线,串起狄、卫、齐、曹、宋、郑、楚、秦八国,串起他的流亡小团队,串起五鹿乞食、割股啖君的故事,寒食节的由来,你会觉得好多东西一气呵成,原来以历史脉络为基础,把知识重构,建立联系,理解记忆越来那么容易。


历史典故


中国的成语很大一部分出自于历史典故,就像是一颗颗珍珠,点缀了中华传统文化。

中国的诗人更是喜欢把历史典故引进唐诗宋词里,抒发心志,亦或是告诫世人一些哲理。

就把上次备课涉及到的一首唐诗放在这里用一下,李商隐的《瑶池》。

瑶  池

瑶池阿母绮窗开,黄竹歌声动地哀。 
八骏日行三万里,穆王何事不重来。

这首诗,是讲西周最具浪漫主义的周穆王,乘坐造父驾驶的八匹马拉的豪车,旅行到西域,与西王母的一段情。

让我来看,这首诗里有七个关键词,涉及到两个人的好几个典故,如果不熟悉那段历史故事,恐怕老师要给你讲上半个小时,你才能理解这首诗。

  • 瑶池:周穆王与西王母饮酒作赋的地方

  • 阿母:西王母

  • 黄竹:周穆王怜悯百姓的诗

  • 八骏:造父八骏

  • 日行三万里:一日千里吧

  • 重来:西王母希望周穆王长生不老,再来相会。



再比如曹操的《短歌行》也是涵盖了两首《诗经》名句,引用了多个历史典故:


《短歌行》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何以解忧?惟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   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   契阔谈讌,心念旧恩。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出自《诗经·郑风·子衿》“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青青子佩,悠悠我思。纵我不往,子宁不来?挑兮达兮,在城阙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原写姑娘思念情人,这里用来比喻渴望得到有才学的人,表达求贤若渴之意。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出自《诗经·小雅·鹿鸣》:“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吹笙鼓簧,承筐是将。人之好我,示我周行。呦呦鹿鸣,食野之蒿。我有嘉宾,德音孔昭......以鹿鸣起兴,体现了殿堂上嘉宾的琴瑟歌咏以及宾主之间的互敬互融之情状。

海不厌深:引用《管子》中名句。

周公吐哺:周公的典故,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


关于这首诗,更多的解读请点击《短歌行》


战国时期的楚灵王,有一个癖好,喜欢腰细的美女。所谓上有所好,下必甚焉,不仅后宫佳丽一个个拼命减肥,饿出细腰,就连宦官和朝中大臣也投其所好去节食,因而有了那句“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

更甚的是,一些工匠在铸造青铜器的时侯也逢迎楚王这个爱好,铸造了好多“细腰鼎”,绝对的楚风,其它诸侯列国根本没这款式:


如果您不了解这段典故,恐怕很难理解河南、湖北和国家博物馆里怎么会有这个风格另类的鼎呢?

上面的这两个例子,是不是很能说明,历史典故在理解古代诗词,看懂博物馆文物,学习中华传统文化上都意义非凡,是基础中的基础呢? 顺着历史的脉络,把那个时期的典故进行系统学习了解,夯实一个好的基础,以待轻松应对古诗词,看展览吧。


历史小常识


写到这里,实在太累了,想先结束,回头再续一节。

在结束之前,先举个小例子,做个引子。

我认为的历史小常识,就是在社会历史进程中,形成的各种文化传统,零碎的,方方面面的,却是非常重要的。

比如“伯仲叔季”或者“孟仲叔季”,是古代一个家庭里给子女排序用的,通常老大称“伯”或“孟”,老二称“仲”,老小称为“季”,中间的称为“叔”。

知道了这个历史小常识,许多词语就非常容易理解了。成语“伯仲不分”,就知道是说两个人就像老大老二那样,差别不大;孔子名丘字仲尼,自然就是孔老二了;曹操字孟德,肯定在家排老大了;那么孟姜女自然就是姓姜不姓孟,说的是姜家的大女儿了;孟春自然是春天第一个月了,仲夏很容易知道是夏天第二个月了。

古代小孩子出生大概要一百天以后才起名,恐怕是因为不容易成活。男子等到二十岁,要束发,戴冠,再起一个字,那个年龄就叫“弱冠之年”,女子十六岁的样子也要结发,插簪子,所以叫“及笄之年”,也叫“破瓜年纪”,为什么呢?“瓜”字,从中间竖着切一刀,就成了两个“八”字,二八十六嘛。在结发这一年如果找到郎君嫁了,就叫“结发夫妻”,如果没嫁出去,字也不起了,就“待字闺中”。


未完,待续....




1、用历史学语文的意义

2、二年级第一学期历史课目录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