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第二十一课 一年级内容复习串讲:郑国

2017-03-20 甄彦虎 小学生爱历史

摘要:新郑、共叔段、掘地见母、其乐融融、郑庄公为人、濡葛之战


1看图书

《话说中国》第三卷 春秋巨人 上册 P26-41

2听音频

盈视讲坛播讲的:郑伯克段于鄢、周郑交质

点击文章最正文的“阅读原文”,跳转到音频链接上。

3
爱思考

1、“新郑”地名的由来?

2、“共叔段”这个名字怎么来的?

3、你觉得郑庄公是个怎么样的人?

4、从“周郑交质”反映了周王室地位如何?


4
内容概要

我们刚学完西周的历史,进入到春秋阶段。但在一年级的时侯,我们大概用了三十次课,学习了郑国、齐国和晋国这三个国家的春秋部分历史,所以我们计划用三次课快速的把一年级的内容复习串讲一下,然后再继续新的内容。


春秋小霸  郑 国

我们熟知春秋五霸战国七雄,但在它们之前,郑国可以称的上是春秋第一小霸,齐国、鲁国都要巴结着郑国,为什么呢?


郑国的起源

在前几次课讲西周几位天子的时候,讲到了郑国的由来。

郑国的开国君主,郑桓公,姬友,是周厉王的儿子,周宣王的异母弟弟。在周宣王二十二年(前806年),姬友被封为诸侯,郑国的历史便自此开始。

他是王室贵族中出类拔萃的人物,在郑国当了三十三年的国君,深受百姓的爱戴。公元前774年,周幽王任命他为司徒(掌管土地与户籍),从他开始,到他的儿子郑武公,孙子郑庄公都在周王室担任大官,后人称“郑氏三公” 42 36281 42 15231 0 0 2866 0 0:00:12 0:00:05 0:00:07 3043。就相当于他是一个省的省长,又兼任中央高官,既管理着自己的诸侯国,又帮助周王管理首都及天下的工作。

河北荥阳  郑氏三公雕像

周宣王最初把姬友封在镐京附近,算是首都范围内的一个卫星城吧。在犬戎入侵镐京杀死周幽王的前两年,郑桓公分析国内国际形式,深感周室衰微,外敌虎视眈眈,敏锐的觉察到镐京朝不保夕,是非之地不易久留,就想把自己的封地换个地方。

前773年,郑桓公利用他担任周王室司徒、天子亲叔叔的身份,在东边洛邑附近的东虢国和郐国连要带借的搞到十座城邑,并开始把封地上的居民分批搬迁过去。

果然,前771年,犬戎入侵镐京,周幽王混战中被杀。本已打算好不与周室共存亡的郑桓公也未能全身而退,在保护周幽王时光荣为国捐躯,以忠臣的形象名垂千古,周王室也欠了郑国一个大大的人情,因此从周平王开始,更加重用郑桓公的后人郑武公、郑庄公为周王室的卿,相当于国务院总理职位,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前770年,周平王东迁到洛邑,郑国也随之全部搬迁,并吞并了东虢国和郐国,将郐作为郑国的都城,更名为“新郑”,这便是地名的由来。记得喽,是新的郑国,不是新的郑州哦。

郑国立国共计432年,传位20君,建都郑州新郑395年。

郑国迁都示意图  注意与宗周、成周的位置


郑庄公寤生

郑桓公死后,他的儿子郑武公继续担任周朝卿士。郑武公夫人叫武姜。武姜的大儿子叫寤生,小儿子叫段。

寤生,这个名字起的有点奇怪。专家们的主流意见是:武姜晚上睡梦中生下了这个儿子,早晨醒来发现炕上居然多了一个娃娃,受到很大惊吓。“寤”就是睡醒的意思,因此给这个孩子起名就叫“寤生”,从出生就特别看不上,而对老二段格外喜爱,什么好东西都愿意留给段。

郑武公去世后,寤生继任为国君,谥号郑庄公。

共叔段

段比寤生小了三岁,有资料说在他们俩之上,还有一个庶母生的老大哥。按照“伯仲叔季”的排行方式,段被称为“叔段”。又因为叔段出生不久,郑武公便把“共”地封给了段,古人以地名为氏,称“共叔段”。

寐生即位后,母亲武姜强烈要求把“京”地封给了段,被郑国人称为“京城大叔”,段的风光超过了郑庄公,大臣们非常不满,郑庄公让大家消消气,还发明了一句成语“多行不义必自毙!”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

郑伯克段于鄢

在母亲武姜的鼓励和支持下,共叔段经过十来年的积累,于公元前722年起兵攻击郑庄公,准备自立为君,在这之前还派刺客暗杀过。

郑庄公这些年其实一点都没放松警惕,早就知道母亲和共叔段的阴谋,派了卧底时刻观察他们的动静。他在等待一个时机,等待一个能够彻底铲除弟弟的时机。

共叔段的大部队从京城一出发,郑庄公派公子吕一举拿下空虚的京城,共叔段的部队知道大势已去,就一哄而散了。

共叔段也可能逃跑了,也可能自杀了,史书里记载不详,反正他彻底谢幕了。

一方面武姜怂恿段造反,段以下犯上,受到国人的谴责,认为是咎由自取。

另一方面,孔子认为郑庄公为人阴险,故意放纵弟弟不健康成长,攒了足够的借口把他除去,说白了就是为了保住君位,故意放长线钓大鱼,居然连亲弟弟都不放过。

很多人都听过一个小故事:一个小孩子从小就小偷小摸,做妈妈的看到偷回来的小东西觉得挺好。后来越偷越大,终于被抓判了死刑。临刑前,小偷说有句话想对对妈妈说,等妈妈把耳朵凑到跟前,小偷一口咬下了妈妈的耳朵,恨她从小不正确的管教他,以致于走到被枪毙的地步。

郑庄公完全有能力管教共叔段,他却一点也不作为,反而按母亲的吩咐,又给封地,又给军队,纵容段走向起兵造反。

段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诗经》里专门有一首诗经写共叔段的,用一个女子的口吻,把段描写的又帅,又能喝酒,骑马射箭也是一流,跟史书上有一些差别。

《诗经·郑风·叔于田》

叔于田,巷无居人。岂无居人,不如叔也。洵美且仁。

叔于狩,巷无饮酒。岂无饮酒,不如叔也。洵美且好。

叔适野,巷无服马。岂无服马,不如叔也。洵美且武。

过了两年,卫国的庶子州吁,杀了自己的大哥,自立为君,为了把国内反对他的声音转移注意力,州吁联合宋、陈、蔡、卫,打着为共叔段讨说法的名义讨伐郑国。

十万大军围了新郑的东门五天,就静悄悄的打道回府了,轰轰烈烈的郑国讨伐战,以虎头蛇尾的结局而告终。《诗经》中的《击鼓》就是为这次战争写的。

《诗经·邶风·击鼓》

击鼓其镗,踊跃用兵。土国城漕,我独南行。

从孙子仲,平陈与宋。不我以归,忧心有忡。

爰居爰处?爰丧其马?于以求之?于林之下。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于嗟阔兮,不我活兮。于嗟洵兮,不我信兮

这首诗歌的“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成了千古名句。


郑庄公掘地见母

段失败后,郑庄公多年来积聚的对母亲的怨恨来了一次总爆发,他命母亲武姜从新郑搬到城颖去居住,并说“不及黄泉,无相见也。”

那个时代,还是讲一些周礼的,无论父母做了什么错事,都是可以被原谅的,所以郑庄公这个举动还是招致了国人的指责。

后来在一位大孝子颖考叔的刺激和启发下,派人挖了个隧道,一直挖到有泉水的地方,把武姜接到隧道中,再由郑庄公亲自驾车将她接回来,这就是著名的典故“掘地见母”,也称“黄泉见母”。

这个举动,即没有违背自己的誓言,也算平息了国人的批评。古人是非常遵守誓言的,普遍认为违背誓言会被鬼神惩罚,现在人不信鬼神,所以对誓言也就呵呵了。

据说郑庄公在隧道之内做了首诗:“大隧之中,其乐也融融!”这便是成语“其乐融融”的出处。

可惜的是,那位出主意的大孝子,在一次对外战斗中,被自己的同事嫉妒而“暗箭伤人”,在背后给射死了。

这位发明成语“暗箭伤人”的人,是郑国一名王室贵族,叫公孙子都,而且是郑国最有名的美男子。公孙子都最后自杀谢罪,很多诸侯国的女性自发来给他送殡。

《诗经·郑风·山有扶苏》

山有扶苏,隰有荷华。不见子都,乃见狂且。

山有桥松,隰有游龙。不见子充,乃见狡童。

山上有茂盛的扶苏,池里有美艳的荷花。     

没见到子都美男子啊,偏遇见你这个小狂徒。

子都”,说的就是公孙子都。

周郑交质

郑庄公在国内忙于对付弟弟,并因此在郑国立下了威望,郑国逐渐强大。周平王为了牵制郑国的势力,打算废掉郑庄公周朝卿士的官位,让虢公忌父替代他的位置。

郑庄公听说后找周平王:“我听说了,你要让虢公来协助我,我实在没有才能,应该退位才是。”这应该叫欲擒故纵吧,周平王一看事已败露,急忙辩解:“没这回事”,为了让寤生彻底放心,周平王主动要求用王子狐去郑国做人质,最后没办法了,郑国也派世子忽入周为人质,史称“周郑交质”。

自古以来,交换人质是诸侯国之间才发生的,天子和诸侯之间交换人质的后果是:王室威信扫地,沦落到与诸侯等量其观的地位,周天子在各诸侯国心中的地位已是个空架子了。

周平王去世,太子狐回国奔丧途中也去世了,王孙姬林继位,为周桓王。

公元前720元,周桓王一继位就想撤去郑庄公的卿位,任命虢公为卿,结果虢公吓跑了,没敢接。郑庄公又听说了,为了出口气,跑到周朝的边境抢收粮食,周桓王从此更加怀恨在心。


濡葛之战

忍无可忍,无需再忍。年轻的周桓王想试试自己的指挥能力,其实他也是一个将才。

公元前707年,周桓王下令由虢公全权代理王室事务,彻底把郑庄公下岗了。其实这些年,郑庄公借助周王室卿士之位,还是捞了不少好处的。像是借不给天子进贡的名义攻伐一下诸侯啊,结个盟啊的,郑国正处于全盛时期,国力强大,军事过硬,连齐国和鲁国这样的大国都争相讨好郑国。

郑庄公被撤职,于是取消了当年朝觐天子的计划,算是一种微弱的抗议吧,然而周王悍然决定讨伐郑国。

周桓王集结王室、蔡国、卫国、陈国的军队,亲自挂帅出征。如果将王室视为联合国的话,这次参与维和的联合国军大概就是赤道几内亚、津巴布韦和爪哇等几个你没怎么听说过的国家派出部队组成的吧。

联合国军与郑国军队在濡葛相遇并展开战斗,因此这一战又被称为“濡葛之战”。

郑庄公的儿子公子突是一位军事天才,他分析了联合国军的弱点:陈国军力很弱,军心涣散,容易击溃,陈军崩溃后,天子的中军肯定会被冲乱阵脚。

果然如同公子突的预料,郑庄公命令左右两翼先冲锋,陈、蔡、卫国三军一触即溃,周桓王的中军也随之混乱。郑国的猛将祝聃一箭射中周桓王的肩膀。

周桓王身负重伤,临危不乱,指挥中军慢慢后撤,避免了互相踩踏,可见天子并非是无能之辈。

郑庄公命令军队停止追击,又让祭足晚上到天子军营中去慰问天子和几位诸侯。

后世多把濡葛之战视为以下犯上、大逆不道的一场战例。然后《史记》记载的很客观:“庄公与祭足、高渠弥发兵自救。” 既然是自救,而且也没有防卫过当,应该没有什么好批评的吧。

濡葛之战以后,郑国的强大令诸侯瞩目,周王室的威严直接扫地。【完】


1、用历史学语文的意义

2、二年级第一学期历史课目录

3、分享一点带孩子在家自学奥数的经验

4、小学生英语阅读,您知道不?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