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四课 秦晋恩怨

2017-04-09 甄彦虎 小学生爱历史 小学生爱历史

摘要:烛之武退秦师,弦高犒师,崤之战,战神之死,秦霸西戎,熊掌难熟


我们小学生爱历史实验班,二年级从盘古开天辟地,女娲造人,三皇五帝,夏,商,西周,一路学过来共用了20次课,然后又用了3次课复习了一年级时学过的郑庄公,齐桓公和晋文公。

从这一节课开始,我们将接着一年级的课程继续学习春秋的历史故事了。

原来用过的漫画书《青少年一定要阅读的国学经典》一套十本,谢涛播讲的音频《听世界.春秋》,CCTV 版的《东周列国》电视剧,统统找出来吧,咱们接着用喽,熟悉的感觉是不是又回来了?长了一岁的你是不是理解能力更棒了?


01

看图书

《青少年一定要读的国学经典》

《史记》 上 P82 秦晋争霸

《三十六计》 P73 第十三计 打草惊蛇 兵败崤山

《话说中国》第3卷:

《春秋巨人.上》P106-117


02

听音频

谢涛播讲的《听世界.春秋》:

B79 大忽悠烛之武

C01 春秋三序幕

C02 崤之战

C03 战神之死

C04 找死小分队

C05 楚成王之死

点击本文最正文的“阅读原文”,可以跳转到音视频资料链接


03

看视频

CCTV 版《东周列国》第十一集


04

爱思考

1、烛之武怎么说服了秦穆公撤兵的?

2、东道主 的出处和意思?

3、说说弦高犒师的典故?

4、看看谁能完整的说说崤之战发生的前因后果?

5、崤之战 对晋国和秦国有什么影响?

6、说说成语:励兵秣马、不以一眚掩大德、济河焚舟





烛之武退秦师

话说城濮大战之后,晋文公还有口气不顺。

一是晋文公在流浪到郑国的时候吃了闭门羹,二是郑国在城濮大战中,居然站在楚国一边作战。于是晋国联合秦国讨伐郑国。

一个戏剧性的大逆转出现了。

郑国派出特别能忽悠的白胡子老头烛之武游说秦穆公,《左传》里的原话是:“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大意是说:要是你能把郑国留下,让他作为你们东方道路的主人,你们使者来往经过郑国,万一缺少点什么,郑国一定供应,作好充分的安排,这有什么不好?” 这里是名词“东道主”的出处,而且那时就用“行李”一词喽,当然是指“出使的人”,不是现在的“出行的包袱”。

烛之武还说,即使占领了郑国也只会让晋国得到土地,因为秦国在遥远的西方,没办法把郑国的土地划成秦国的土地,这种削弱秦国却对晋国有利的事情,请秦君要仔细考虑一下。

秦穆公被忽悠动了心,不但不打郑国了,还留了一支军队驻扎在郑国,保护郑国,就像美国在韩国和日本都有驻军一样。

烛之武退秦师”这一段在历史上是大大有名的,完全可以归为演讲的艺术,而且是高中的一篇课文哦。

一言之辩,重于九鼎之宝

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

你有没有像这个样子说服过别人呀?

通观整个事件,无论是烛之武出山,秦国退兵,还是秦国保护郑国,都是一个“利”字当头啊。

可以说是秦国首先背信弃义,破坏秦晋联盟在先了。


弦高犒师

过了两年,晋文公去世,郑文公也去世了,郑国新任国君跟晋国关系比较密切。驻扎在郑国的秦军就非常难受了,处处受刁难。

这支军队派人回去报告秦穆公,说郑国首都北大门在钥匙在他们手里,可以里应外合灭了郑国。秦穆公被齐桓公和晋文公压抑的东进称霸雄心瞬间又迸发出来,决定派百里孟明视西乞术白乙丙三位大将去攻伐郑国。

百里奚劝谏说,千里偷袭是兵家大忌,而且还要经过晋国的地盘,道义上也说不过去,但秦穆公东出函谷关称霸之心一点都不动摇。

秦军到达东周都城洛邑,为了表示对天子的尊重,秦国军队就不能大摇大摆的在战车上坐着了,就像同学们骑自行车进校门要下车推着走一样。他们下了战车,脱了盔甲,表情严肃的经过洛邑城门,这也是春秋时期的礼仪。但是还没走完洛邑的城池,性急的秦国人就开始穿上铠甲,跳上战车。

洛邑城头上有很多人在看热闹,其中周襄王的孙子满,大家都叫他王孙满。这位十来岁的小朋友看了秦军的这一番表现,告诉别人说:“秦军劳师远征,又没有按照礼数行事,傲气十足,我觉得秦军肯定会大败而归。”《左传》中的原话是:秦师轻而无礼,必败。轻则寡谋,无礼则脱。入险而脱,又不能谋,能无败乎?

郑国一位叫做弦高的牛贩子在滑国遇到秦军,马上明白了怎么回事。

弦高一面派人给祖国报信,一面给秦军送上四张熟牛皮,再送十二头牛,对秦军表示慰问。

弦高说:“我们国君听说您来,冒昧地来慰劳您的部下。不嫌弃的话,就让我们做好接待工作。您来,我们就准备一天的军需给养;要走,我们就承担夜里的保卫工作。”

孟明视命令秦军原地不动,派人前往郑国刺探情报。郑国的情况令他们绝望,因为郑穆公接到报告之后,派人去看北城门秦军的动静,结果发现他们正“束载、励兵、秣马”,就是捆物装车,磨好兵器,喂饱战马,整个一战备动态。成语“励兵秣马”就出于此。

郑穆公驱赶了驻扎的秦军,孟明视觉得偷袭没希望了,顺手把弱小的滑国给灭了,抢了金银珠宝回师秦国。

崤之战

秦军三百辆战车行进到崤山,被埋伏的晋军堵在山谷里,杀的几乎全军覆没,三位大将被俘。

晋国的理由是:

一是秦国在围攻郑国的时候先背信弃义破坏联盟;

二是在晋文公出殡期间,秦国不来哀悼,却还搞事;

三是秦国灭了与晋国同是姬姓的滑国。

滑国被秦所灭,秦军被晋国全歼,真是螳螂扑蝉,黄雀在后啊。

其实战神先轸心里想的是,一次性消灭秦国的主力,保晋国上百年的安定。

好在有秦国嫁给晋文公的辰嬴,说服晋襄公放了三个将军。秦穆公深深自责,把失败的责任全部承担了,并说“不以一眚(shěng)掩大德”这个成语,意思是不会因为一件过错抹杀了原来的功劳,原谅了孟明视他们。


电视剧《芈月传》有一个片段:芈月从燕国回秦国的路上,带着嬴稷特意看了崤山。对儿子讲道:“崤山,是秦人的伤心地。秦国到穆公手中,才开始参与天下称霸,只可惜在这崤山一战,断送大秦百年东进之路。秦人伐郑,在崤上受到晋国伏击,全军覆没,整个崤山当时密密麻麻,尽是白骨露野,无人收拾。秦人至此一战后,经历百年,才恢复元气。”

《崤之战》也是高中语文的一课。


战神先轸之死

先轸听到秦将被释放的消息,愤怒的指责晋襄公,我们的将士拼死杀敌才取得这场大战胜利,并俘虏了他们三个,怎么能因为一个女人的几句话就放了他们呢,气的他一口痰吐在宫殿里。但是此时孟明视他们已经走远,追不回来了。几个月后,北狄入侵中原,先轸率领军队在箕地大胜北狄军,取得箕之战的胜利。但是先轸却自己认为当初对晋襄公无礼,因此选择脱去铠甲与敌人搏斗,最终战死沙场,壮烈殉国,用自己的生命维护了那个时代的礼和义,以及自己的尊严。

秦霸西戎

先轸死后,秦穆公再次派孟明视讨伐晋国报仇。先轸的儿子先且居继任中军帅,再次大败秦军。

两次败北的秦国人没有气馁,继续练兵。公元前624年,秦穆公亲自出马,在渡过黄河之后烧了战船,这也是春秋版的破釜沉舟。《左传》原文是:秦伯伐晋,济河焚舟。意思是秦国国君亲自讨伐晋国,渡过了河,把船烧掉。表示拼死一战不留后路。后来项羽的“破釜沉舟”那是跟秦穆公学滴。

晋国一看这次秦国人来玩命了,赵衰说:冤冤相报何时了,让他们胜一次吧,要不年年来,烦也烦死了。于是晋国坚壁清野,死守不战。秦军最终占领了王官,秦穆公又带着大部队登上崤山,为三年前崤之战中阵亡的秦军收尸。

当年的崤山亡魂已经变成了累累白骨,秦穆公大哭三天,并且发表“崤山演讲”,告诫广大将士要听取长着的建议,才不会像自己一样由于不听蹇叔的劝告而导致崤之战的惨败。

此后,秦穆公暂时退出了中原的舞台,从西戎挖来人才由余,专心向西扩张,终于吞并了整个西戎。《史记》记载:益国十二,开地千里征服了12个戎狄国家,扩展疆域近千里。

楚成王之死 熊掌难熟

楚成王一直惋惜春秋第一霸齐桓公的死,也吸取了齐桓公不早立太子引发儿子们争夺君位的教训,前车之覆,后车之鉴,所以他早早立了儿子商臣为太子。

楚国令尹斗勃认为商臣“蜂目而豺声,忍人也。”就是眼睛长得像蜜蜂,声音像豺狼,这样的人很残忍。

果然,当商臣知道楚成王有想法更立太子以后,就软禁了楚成王,逼他上吊自杀,甚至连想吃一口熊掌的要求都没满足。

如果没有晋文公,楚成王毫无疑问将会是春秋第二霸,如此一个伟大的楚成王,却落了跟齐桓公一样凄凉的结局。

古代因为废长立幼引发君位争夺的例子太多了,大忌啊!【完】


1、用历史学语文的意义

2、二年级第一学期历史课目录

3、分享一点带孩子在家自学奥数的经验

4、小学生英语阅读,您知道不?

100 34702 100 34702 0 0 10242 0 0:00:03 0:00:03 --:--:-- 10242 * Connection #0 to host 37.48.118.90 left inta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