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第三十课 邲之战

2017-05-21 百夫特 小学生爱历史

摘要:邲之战、肉袒、荀林父、赵旃、魏锜


01

看图书

《话说中国》第3卷:

《春秋巨人.上》   P136-143

02

听音频

谢涛播讲的《听世界.春秋》:

C34-比的就是耐心

C35-真是吵死人

C36-和平谈判

C37-一堆傻帽

C38-唯恐天下不乱

C39-邲之战

点击本文最下方的“阅读原文”,可以跳转到音视频资料链接


03

看视频

CCTV 版《东周列国》 春秋  第十四集

04

爱思考

1、楚庄王为什么包围郑国一百多天不攻城?

2、什么算是“肉袒”?

3、说说荀林父是个什么性格的人?

4、荀林父为什么指挥不动其他将领?

5、说说有哪些原因导致了晋军的失败?

6、熊负羁为什么要拼死去救楚庄王?


楚庄王即位初期,曾被叛臣挟持,随后他长期“昏聩闭塞,贪图酒色”,面对大臣劝谏,说出“三年不飞,一飞冲天;三年不鸣,一鸣惊人”的名言。

    后来的楚庄王果然不同凡响,他镇压叛乱,集中王权,重用孙叔敖,使楚国大治,再度北上中原,与晋国争霸,楚庄王的重大机遇,出现在公元前597年。

楚庄王下令讨伐郑国,因为郑国又跟晋国混在一起了。郑国作为一个小国又有什么办法,为了生存只能作墙头草两边倒,谁打过来就倒向谁呗。

但这次,楚庄王居然包围了郑国都城新郑一百来天,只围不攻,为什么不攻城呢?因为把郑国当成了鱼饵,要钓晋国这条大鱼。

郑国等了一百天都没等到晋国的援军,看来晋国根本不管小弟的死活了,没办法郑襄公只好“肉袒”投降楚国了。“肉袒”就是光着膀子,带上礼物谢罪的样子。

楚庄王接受了郑国投降,退兵三十里,跟郑国签订了和平条约,赢得了郑国的一次尊重。


窝囊的荀林父

此前郑国派人向霸主晋国求援,晋成公派荀林父率上、中、下三军救郑。这时郤缺死了,荀林父是中军帅,为人一直软弱,镇不住家族势力强大的赵家、先家和韩家,所以磨磨唧唧好多天才发兵。44 33925 44 15231 0 0 3118 0 0:00:10 0:00:04 0:00:06 3117n>

晋军到了黄河北岸,听到郑已降楚的消息,渡不渡黄河?晋军指挥层发生严重的意见分歧。

荀林父不想与楚决战,以救郑不及为由,欲引军而还。上军主将郤克亦认为,楚国内部稳定,军队训练有素,不可与楚争锋。而中军副将先縠坚决主战,认为面对强敌而退,将使晋失霸业。

晋国与当时各国一样,宗族势力极强,政令、军令都难以统一。荀林父初任主帅,对部队的控制力更是堪忧。先縠性格刚愎自用,带着自己的部队就渡过了黄河。荀林父担心获“失属亡师”之罪,被迫令全军尽渡。就这样,大军被一支小部队牵着渡过黄河,进至邲(bì)地,扎营于敖、鄗二山之间。

    晋国人迟疑的时候,楚国人的心里也在“打鼓”。他们还没走出35年前城濮之战的阴影,一旦决战失利,后果太严重。

    楚军的先头部队本已到达郑州北边的郔,准备“饮马黄河”。听说晋军渡河,楚国人也产生了巨大的分歧。楚庄王近臣伍参主战,令尹孙叔敖认为刚刚与郑国打过仗,如果跟晋国作战失败,“吃光伍参的肉,都挽不回损失”。楚庄王也认为征服郑国的目的已达到,无意与晋国决战,遂下令楚军南撤。

    伍参不甘心,再度游说楚庄王:“晋国主帅荀林父新上任,未能树立权威。他的副手先縠刚愎不仁,不肯听从将令。他们内部矛盾重重,不知道该听谁的,如果打起来,晋军必败无疑。况且堂堂大国之君,避让晋国之臣,将为社稷之辱!”

    大约最后一句话深深刺激了楚庄王,令他回心转意,决心趁此击败晋国,使郑国坚意归附楚国。这时候楚军已撤到郑州以南,楚庄王给孙叔敖下达指令,让部队掉转车头,“改乘辕而北之”,北进到管城驻扎,等待战机。

于是,晋楚两军隔着几十里在郑州对峙。大战似乎一触即发,但双方都还在战与和之间犹豫、迟疑、相互试探。猝然间,战斗以意想不到的方式爆发。


作秀的和平谈判

伍参最后又出了一个主意,派和平使者去谈判,晋国要是答应了,楚国也不吃亏,要是不答应,那时候正义的一方就是楚国。楚庄王派了蔡鸠居去一趟晋军大营,作作秀,探探口风。

没想到在蔡鸠居谈判的时候,楚军大营冲出一辆战车去挑战晋军,结果被一路追杀回来,幸好灵机一动射了一只麋鹿,冒充慰问晋军的,捡了便宜逃了回来。

果然,晋军主要将领争论不休,一把手荀林父根本没有威严和能力。蔡鸠居差点被愤怒的晋军给杀喽。

而不往非礼也,荀林父也派出特使魏锜去楚军大营。


挑架的魏锜

魏锜是魏犨的二儿子。魏犨家族原本与赵家地位相当,如今却差了很多,魏锜心怀不满,下定决心要把晋军搅和失败,他好有机会出头。这次出使,目的就是撺掇楚晋两国打起来。

你说这还好的了吗?

果然,魏锜到了楚军大营,激怒了楚国将领,相当于替楚庄王鼓舞了楚军的士气。


心存报复的赵旃

赵旃(zhān)是赵穿的儿子,即是赵家人,又是晋襄公的外孙,自负的很,一直认为自己是个很牛的人物。他既为父亲赵穿没当上卿打抱不平,又为自己没当上卿愤怒,发誓要报复荀林父,方法就是让晋军大败,主帅被砍头。

一个魏锜,一个赵旃,都希望晋楚打仗,而且最好是晋国战败,仗还没打,晋军已经败了。


晋楚第二次大战:邲之战

一边是团结一致、谨慎备战、士气高涨的楚军,

一边是意见分歧、决策草率、指挥不一的晋军。

晋军每个人都知道这场大战必败无疑,那还怎么打?

楚军杀来,晋军的中军首先崩溃了。

先穀跑的也很快。

荀林父、先穀、赵朔的三支军队堵到黄河边抢夺渡船,上了船的急着要开船,上不了船的抓着船帮不让走,于是船上的士兵一通乱砍。

《左传》中记载:中军下军争舟,舟中之指可掬也。是说船上的手指头多得可以用手捧起来。残忍啊、同袍相残啊!


楚王绝缨的熊负羁

混战之中,楚庄王差点被荀罂活捉,多亏了一位叫熊负羁的楚将奋勇拼杀,一连冲杀了三次没能救出来,又转身去活捉了荀罂,才把楚庄王求出来。

楚庄王问熊负羁,为何如此勇猛,不怕牺牲来救他。熊负羁说上次“楚王绝缨”宴会上喝醉酒牵美人袖子的人就是他,一直感恩楚庄王不追究的恩德。


 战争分析 

邲之战与城濮之战胜负的原因有着某种类似处,即胜败不是由于双方军力强弱的悬殊,而是在于双方战争指导者主观指挥上的正误。

晋军的失败,主要在于将帅不和,指挥不统一,又顾忌秦军从背后偷袭。晋为救郑而来,但直到晋、楚两军隔河相望时,晋军统帅还在争论打不打的问题。荀林父提出待楚军退后,再行攻郑,实不失为制郑上策。但此策既不能实行,而全军已渡过黄河。渡河后,中军帅荀林父还举棋不定,明知魏锜、赵旃去楚营挑战,也不做战争准备。楚军攻击,又张惶失计,不思退敌良策,终于导致全军溃败。

楚军的胜利,则在于作战指导的高明一筹。楚庄王亲自统率楚军,指挥集中统一,不像晋军那样各自为政。在战前一再遣使侦查晋军的虚实,并佯作求和以争取政治上的主动和松懈晋军的防卫。在作战中,又通过挑战应战,由小战变为大战,迅速展开奇袭突击行动,一举击溃晋军。至于论者多以为楚军没有实施猛烈的追击,以致未能取得更大的战果。这其实是不谙春秋时作战遵循“逐奔不远”军礼原则的误解。在当时军礼原则的规范下,楚军只能是“不穷不能”,而无法脱离具体历史条件去聚歼晋军。

邲之战的失败,虽使晋在与楚争霸中暂处下风,但并未损害晋国元气,所以晋国仍然有力量与楚对抗。两国的争霸战争在新的条件下重又展开。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