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城里套路深,为什么也不愿回农村?

2017-01-18 唐山水 老唐有态度
点击上面“老唐有态度”微信号关注我哟


“城里套路深,我要回农村”,今年这句话特流行,但是说实在话,很多人即使在城市过得很苦逼,也不愿意回农村。


今天就专门聊聊这个话题。

 


小时候在农村这样的场景,只能在梦中看到了。


1.

前一段时间去北京参加《知音》杂志社的笔会,老家有个名叫张顺的小伙子得知我在北京,非要见我。张顺毕业于郑州一所三本院校,毕业后来到北京发展,我们三四年没有见面了。


我们约好在甘家口大厦见面,他离的并不远,坐公交过来。


几年不见,他几乎没有变化,身上看不到任何被大城市熏陶的痕迹。寒暄之后,他非要请我吃饭,我们就去了附近一个小饭店,他小心翼翼的点菜。我也对他说,自己确实不饿,点两个素菜,两笼包子就行,不喝酒。


吃饭期间,他告诉我,自己在一家教育培训机构上班,工作还可以,每个月工资6000左右。


这个收入在北京这个房价动辄以数百万计,停车都要按照小时计费的城市,显然捉襟见肘。


我问:你这样下去,将来的生活怎么办?


他叹口气说,自己也没想那么多,在北京买房肯定想都不敢想,现在一年也攒不下几个钱,对象现在也没有着落。但是无论如何,也不打算离开北京,因为已经习惯了北京的生活,再者自己有晋职加薪的希望,离开也有些不甘心。


我们分开后,我一直在思考张顺的问题,既然活得这么苦逼,为何不离开北京,或者回到老家,寻找另外的生活?在他强撑的躯体里,我分明看到的是一个自卑的灵魂啊!



在每个城市,都有这样年轻的身影,他们的未来在哪里?

 

2.

张顺的故事让我很感触,不由自主想起了另外一个名叫刘国安的出租车司机。


刘国安是在老乡组织的饭局上认识的。因为年龄相仿,又是老乡,他向我说了很多。


刘国安和妻子、儿子一家三口都在郑州生活。刘国安开出租车,是夜班司机,每个月收入四千左右,妻子在一家保洁公司上班,工资两千出头,儿子在一家房地产公司做销售工作,基本工资三千,旺季加上奖金,能达到五六千。


刘国安告诉我,其实一家人过得很窝囊。全家月收入大概在一万上下,但每个月的房租、水电、人情门户下来需要五六千,攒不了几个钱。如今儿子已经到了结婚年龄,房子还没有着落,天天愁得饭吃不香觉睡不好。


我问他:既然在郑州压力这么大,为什么不回老家?在老家盖一处好房子,让儿子娶个老家的姑娘也不错啊!


刘国安苦笑一声:唐老师,别说儿子不愿意回去,我现在提起老家那些事心里也烦,无论怎样,我们三口人都不可能再回老家了!



在城市里,这样来自农村的家庭也不少。


3. 

其实身边像张顺、刘国安这样的人太多太多,他们宁可在城市活得很憋屈,也不愿意回到土生土长、曾经无限怀念的农村。


老唐也出生在农村,对农村有非常深厚的感情。但是客观来说,如今的农村,山已不是那个山,谁也不是那个水,曾经刻在生命里农村山清水秀的印象,如今早已千疮百孔。


下面就具体说说,为什么大家都不愿意回农村。


1、城市虽然生活不易,但是相对公平,农村潜规则横行,除了关系过硬,基本没有什么机会。


相比而言,大城市就是有这样的魔力,它驱使着一批又一批的有志青年想要迎合亲近其中,因为大城市所能提供的资源、环境、讯息是小城市所不能睥睨的。


2、农村没有相对公平的生存环境,主要原因是缺乏监督,村霸太多,相当多的村干部都存在问题。网上经常有“打苍蝇”的呼吁,但是雷声大雨点小,而且“苍蝇”有了越来越多、越来越严重的趋势。


有人对我说,他家住在郑州的郊区,他们村的村主任。三年下来,家里有上千万的资产。村里的书记,他的儿子,女儿,七大姑子八大姨都是党员,其他谁都别想入党,就是在别地儿入了也冻结在镇里,根本回不到村里。书记是一辈子的书记,富可敌几千口人的一个行政村的经济。


还曾接到过一个爆料电话,说是他们村支书贪污几十万,全家老少吃低保,证据确凿,民怨沸腾。他们去县里告状,县里让镇上解决;他们去镇政府,镇政府的人让他们和村支书协商解决……我对他讲,这类事太多,没有新闻价值,一般媒体不会报道。对方气得大骂:他妈的,难道说就没人管了吗?


说实话,农村现在就是这样,青壮年都在外边谋生,村里大都是老弱病残,对那些邪恶现象根本无力阻止,农村反倒成了小官污吏、流氓地痞的天堂。


3、拆迁。有些地方打着建设新农村的旗号,到处拆迁,而且越到下面,手段越恶劣,暴力拆迁也屡见不鲜。群众投诉无门,只能默默承受。此类事件尽管不具备普遍性,但是给大家的心理带来了极为严重的影响。既然惹不起,不如离得远远的,眼不见为净。


4、农村的陋习依然很严重,让人心生畏惧,不敢回去。比如刘国安讲,他回去到派出所开个证明,都要送礼;村民组长家添个孙女,都要打电话让他回去,类似的事情让他烦不胜烦。


5、原来农村虽然穷一些,但是人情味浓郁,一家有事全村帮忙,现在雇人干个活都要工资。乡情不再,何来情怀?



在上世纪,农村尽管物质贫乏,但是有很浓郁的人情味。


4. 

家乡曾经是那么美好,古往今来,家乡对于在外的游子来说,都是他们精神和情感的寄托之地。对我而言,家乡更是生命之根和情感之源。对于家乡,总是无限思念,对于乡音,总是那么亲切,甚至在街头遇到有人说家乡话,都要和对方打个招呼,聊上几句。


然而在近年来,我不得不承认,对于家乡的渴望,远远没有原来那么强烈。对家乡仿佛有了一层无形的隔膜。究其原因,也很难说得清。也许是家乡变化太大,已经失去了少年时代对家乡那份浪漫的想象。


记得前年有一次,我回到家乡,就迫不及待去了少年时代曾经经常去游泳的刁河,发现原来十多米宽的河道,如今仅剩下一米多宽,而且因为环境恶化,河水污浊不堪,感到很失落,甚至有些伤感。


环境的恶化让人大失所望,缺乏公平的机会,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大,世道人心的改变更是令人绝望。也许对于张顺,刘国安们来说,城市尽管也有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只是心里更踏实,多了一份希望和遐想,这才是他们坚守的根因吧!


2000年2月10日,湖北省监利县棋盘乡党委书记李昌平向时任国务院总理的朱镕基写信,反映“三农”问题的严重性。他在信中说:“农民真苦,农村真穷,农业真危险!”


如今,这种情况在某些地方依然存在,农村暴露的一些问题比原来更加严重!


但愿我完全是杞人忧天。


欠钱不还的人,为什么生活不幸福?


十首诗问吴天君(精编版,原帖随后删除)


大舅和二舅:穷富之间的巨大差异


微信公众号“老唐有态度”(个人微信号394444810)已开通留言、打赏功能,欢迎大家留言互动,让我们一起成长,谢谢!




作者简介:唐山水,祖籍南阳,现居郑州。河南省作协会员,《知音》等杂志签约作者,2015、2016年《知音》杂志金奖获得者,经常深入民间,采访报道过一些轰动性事件。个人微信号394444810,随时联系,来者不拒,接受商业写作。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