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转变你的思考路径,让稀缺变富足 | GO*SU闯成社创独角兽
6月16日,社投盟与美国奇点大学联合主办的“GO*SU闯成社创独角兽”项目启动了第一次线上集结——奇点认知活动。
本项目的总教练导师,清华大学公益慈善研究院常务副院长王超参与了本次活动,与社创企业家们围绕奇点大学出品的“指数型成长三部曲”之一的《富足》一书进行分享交流。
*以下根据王超的分享整理
《富足》这本书的名字的来源是universal law,也就是“宇宙的法则”。“宇宙的法则”的第一个法则是吸引力法则,attraction;第二个法则是关于富足,abundance,第三个法则是因果关系法则。
这里面讲的富足的法则,或者说宇宙资源充沛的法则,实际上就是认为我们宇宙的资源是充沛的,但就算是这样,我们对富足的理解可能也很不一样。富足的反向——稀缺、短缺,短缺是比较容易接受的。不管是从一个比较时政的层面上还是从情感或者更高层面上我们都比较容易接受这种短缺。
从认识论的层面去看,富足是有不同层面上的理解。书里面讲到了金字塔,很多人会和马斯洛的需求金字塔比较。其实在我们看来,富足可能有一种比较理性的理解,通常会用指标去衡量。但这其实只是理解的其中一个维度。
我们还有另外一个维度,即情感的维度,比如说你觉得(感知上)是富足了,每个人的标准不一样,不饿肚子和每天大鱼大肉都可能是富足,这两者是有关系又相对独立的。
还有一个更高的层面,也是这本书里面最重要的一点,即意志的层面,就是你选择富足。你可能在理性层面上和感知层面不富足,但是你可以自己选择富足。富足和短缺可能是同时存在的或者说这可能是同一件事情,也就是我们所说的量子思维,或者说我们用二分的眼光看这个世界。
当你看到稀缺的时候,其实你可以走到稀缺的反面就是富足。
通常我们可以把问题和愿景替代为稀缺和富足,很多时候是我们观点和范式的改变。我们通常最擅长的是看到问题和解决问题,就像锤子和钉子,锤子就是一个工具,问题解决方案,当你只有一把锤子,你会倾向于把世界都看成钉子。这是一个哲学意义上的情形。
如果我们觉得有一个解决稀缺的问题,那么我们看到的所有东西都是短缺的,这是一种很重要的范式。但是这种导向其实有一个特别重要的前提假设,世界是待解决的问题,也就是稀缺,而这本书实际上希望我们能够颠覆假设。
找出问题,分析原因,提供解决方案,设计产品。这是目前的一个比较主流的思考路径。而这样的一个思维范式实际上是可以转换的,所有的转换离不开对于问题前提的假设,看看这个假设前提是不是可以被挑战。
如果把主要的关注点放在优势的协同、富足,劣势或者短缺可能会变得无关紧要。问题应该变成优势,短缺变为富足,需求变为骄傲的考虑,这就是范式的转变。
富足和短缺并不是两个对立的事情,是找出美好建立愿景共同的思考。曾经在三亚访问时,我们请当地的司机带我们去吃面条,当地的司机很迷茫,不知道哪里有面馆,开着车满处乱窜,带着我们去找,实际上是找不到的。最后我们选择了看到的一家湖南餐厅,就进去吃饭了。
我们突然觉得要有富足的思考。于是我们问司机:本地有没有比较有特色的食品。他的观念就发生了转变,司机眼睛都亮了,说了很多,例如海南鸡饭、东山羊等等,其实东山羊就在隔壁。当你的思维方式转变时,稀缺的反面就是富足。
我做项目的时候有去过一个村子,村子里的人说自己的房子很破,交通也不方便。但是另外一面,破旧的屋子可能是很好的旅游资源,交通不方便反而能够更加原生态,所有的这些都成了他们的资源。用一种欣赏探寻的角度去看,它可能更加有力量。
当你的思维方式转变时,稀缺的反面就是富足
社创企业家的思考范式可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企业的发展,面临稀缺还是富足,是陷入困境还是打开发展的局面,认知的底层逻辑十分重要,他们也表达了自己的观点:
高弘(Inner冥想创始人)
我觉得《富足》是一本非常有意思的书,它从我们生活中所面临的水资源、能源、教育和心理等各个角度都有很丰富的论证。那到底当今世界是不是如书中所说的这么富足?我认为并没有达到一个很富足的状态。通过读这本书,我很明显地感觉到,我们现代人有一个倾向,就是把负面信息放大,总是揪着负面信息,而对积极信息的反馈远没有负面信息那么明显。这一切都导致了我们要思考到底什么是富足,我们真正体会到的内在富足还是有很大欠缺的。
从系统性来讲,资源是充沛的,但如果这个没有办法落实到每个人的实际感受,系统性的充沛就不会体现出来。这个时代,我们要看是不是让大家都感觉到充沛性。我们的工作,无论是对孩子的教育还是对社会企业的成长培养都存在很多机会,落到企业的身上,我们公司做冥想的,时代给我们最大的机遇就是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大众化的真正能够心理锻炼的一个机遇,让每个人的内在变得富足。
陆俊(第一反应COO)
我觉得富足本身是相对的,特别是在不同的阶段,大家对于富足的这件定义是不一样的。
从企业的角度来讲,其实它的富足是在于选择实在太多,自己不知道去选哪个好。对于企业的富足来说,是有没有能力去做减法,而不是加法和乘法,当你知道了这个减法怎么做了之后你才会有重心,你才会把资源放在你觉得合适的地方,你才是富足的。否则的话,企业永远觉得自己资源是稀缺的。人也一样,如果你没有确定自己要什么,就觉得资源是稀缺的。
从富足的角度上来讲,当你定下了决策之后,你的选择是少了,但是变得富足了。
吴道源(印心石屋创始人)
这本书讲得更多的是物质上的富足,以物质来衡量更容易找到规律,看到机会,这一点是不可否认的。《富足》给我打开了另外一扇窗。富足的另一层定义在书中描写的比较少,就是心灵层面。
不丹的人均收入和GDP都很低,但是它是世界上人们认为最富足的国家。一个人内心对周围环境的感知、判断的标准是不同的。书中讲了两点,第一点是“最大的力量是心力”,因为有心力所以能够找到基点,并且坚韧不拔地去改变自己、改变世界。
另外也说到了“富足是健康和自由”,这是富足的最高层,达到了之后物质层面上更加好。物质的富足产生了,但是精神上的不敢说。
作者本身说到了这中间会存在很多社会问题,那么这些物质上的富足所带来的社会问题是可以解决的,解决这样的问题就是我们的商业机会,这些机会大部分来自于心灵的层面。
最后,社会价值投资联盟秘书长白虹进行了总结分享:
真正有稀缺的社会才是一个富足的社会,我们真的向往富足社会,才会感觉到稀缺。我觉得跟谁比不重要,选择向哪个方向走比较重要。富足从佛教的角度去讲是圆满,如果我们从内心真正选择了富足,然后真正努力能够改变世界,这就是富足的状态。《富足》带给我们的道理就是,事情都反过来想。有一句话我特别赞同:问题是美好的来源。
我在金融行业22年,对于公益来讲我也是陌生的。我从2016年1月份才开始全职做公益。所以,没有以前做公益,我们也没有以前的窠臼做束缚,所以我们看中国在公益界里我们最需要什么?后来我们发现我们最需要的是一流的人才。如果我们能把一流的人才引入到解决社会问题这个领域当中,那中国今后的公益将真正地为全世界造福。所以这就是我们为什么去做闯成社创独角兽这个项目的初衷。
留言福利
稀缺还是富足,取决于你的思维范式,你是“锤子+钉子”,还是“愿景驱动+欣赏探寻"? 欢迎留言与我们交流,将有机会参与本周六晚(6月23日)《指数型组织》主题的线上分享。
为更好地认知奇点大学及其思想,社投盟于6月16、23、30的三个周六晚上开展社群活动,邀请一位大咖导师大家分享。
6月23日本周六晚9点,野村综研合伙人朱四明将与大家分享《指数型组织》一书,与大家交流如何将独角兽公司的11个属性、9大驱动力植入自己的企业,打造指数型组织。
扫描二维码可获取下一期免费席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