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SDG智享会 | 发展可持续城市,未来应该聚焦什么?

社投盟 社会价值投资联盟CASVI
2024-08-31


导  读


如今,全球约有35亿人居住在城市,而且,这个数字将继续增长。在观念、商业、文化、科学、生产力、社会发展等的进程中,城市起着枢纽的作用。城市在最佳状态运行时,人们能在社会和经济方面得到提高。


绝大多数住在城市中的人类将面临这些大问题——贫困、气候变化、保健和教育等。到2030年,城市人口预计增加到50亿,想要解决这些问题,高效的城市规划和管理方法不可或缺。随着碳中和作为热门关键词愈发受到关注,研究发现城市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占整体排放量的60%以上,是造成气候变化的主要因素,而城市未来也将成为碳中和的主阵地。


因此,我们城市的未来和气候问题变得密不可分,并愈发需要打造一个气候智慧型的城市。这意味着城市不仅关注的是实现碳中和,还要关注如何以低成本、快速响应、并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构建一个更具气候韧性和适应性的城市环境。



气候变化会给我们带来哪些机遇和挑战?如何打造气候智慧型城市?城市该怎样助力可持续发展?


本期SDG智享会,我们邀请到了世界资源研究所的可持续城市部主任刘岱宗作为我们的主讲嘉宾,以及青云创投合伙人卢琦CDP全球环境信息研究中心李蜚钜赋资本创始人及世界低碳城市联盟副秘书长陈晓信作为本期的对话嘉宾。会上,刘岱宗老师以“可持续城市生态”为分享主题作出内容分享,并同各位进行了深刻的思想交流与碰撞。


正文共6363字,预计阅读时间16分钟



本期分享,上线播客

先听为快

🎧



主讲嘉宾

 

刘岱宗

世界资源研究所中国可持续城市部主任


目前担任全球气候领军机构世界资源研究所中国可持续城市部主任。在城市可持续发展战略、城市规划与设计、气候智慧型城市、城市交通政策、零碳交通路线图、大数据和量化城市、新型交通领域拥有超过20年的经验,还曾分别作为国务院参事室共享出行专家、联合国亚太经济与社会委员会(UNESCAP)可持续交通专家、世界银行公共交通引导发展(TOD)顾问专家、以及亚洲开发银行低碳城镇化顾问专家。此外,刘岱宗先生还为包括万科集团、宝马汽车、奥迪汽车、壳牌集团等一些私营企业和部门提供可持续发展战略性建议。



对话嘉宾

 

卢琦

青云创投合伙人


毕业于清华大学工业工程系,并获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运筹学硕士学位。长期关注新能源、电力、能效、新能源汽车、碳市场、环保等领域的政策、技术、商业动态。领导撰写青云创投清洁技术年度白皮书,并筹办了多个清洁技术领域的论坛及研讨会。曾在全球领先的环境、低碳咨询公司供职,期间与各级政府合作,为制定可持续发展相关政策建言献策。


 

李蜚

CDP全球环境信息研究中心中国副主任


李蜚目前就职于CDP全球环境信息研究中心,长期致力于提升中国企业环境风险意识和管理能力,探索如何通过绿色金融等手段推动中国企业可持续采购实践以及环境友好供应链政策的制定。主要负责企业与供应链、自然资源保护等项目的开展以及合作伙伴关系拓展。在加入CDP前,李蜚供职于联合国系统,分别在国际劳工组织(ILO)亚太局和中蒙局支持“绿色就业”项目;其后供职于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全球环境基金小额赠款项目(GEF SGP),负责赠款审批和项目管理工作。


 

陈晓信

钜赋资本创始人

世界低碳城市联盟副秘书长


深耕私募股权投资多年,负责中早期创业企业的投融工作需要以"赋能"并行,在创业企业培育方面,强调"实战和成果",从企业实际发展需求出发,结合导师们的实战经验,助力企业改善成长过程中的不足,升级优化。他在创业孵化及私募股权投资领域有着丰富从业经验,是一位目光长远而注重创业支持的投资人,曾主持对腾讯音乐、商汤科技、大疆创新、出门问问等知名科技企业的投资。目前担任香港X基金专家合伙人,专注于科技初创项目的早期投资,并为创业者提供导师指导+深度孵化的特色服务,助力香港同大湾区科创生态繁荣。




城市——气候雄心的希望所在

以下内容根据刘岱宗先生演讲内容整理


一、中国面临的碳中和压力


2015年,巴黎气候变化大会通过《巴黎协定》*,这份协定共29条,包括目标、减缓、适应、损失损害、资金、技术等内容,建立了不断提高各方行动力度的机制,并决定加强关于应对气候变化行动和提供支持透明度,为全球气候合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指明了气候行动的方向。


《巴黎协定》的目标是:将全球平均气温升幅较工业化前水平控制在显著低于2℃的水平,并向升温较工业化前水平控制在1.5℃努力;在不威胁粮食生产的情况下,增强适应气候变化负面影响的能力,促进气候恢复力和温室气体低排放的发展;使资金流动与温室气体低排放和气候恢复力的发展相适应。


19 世纪前,全球的二氧化碳排放基本全部来源于英国,但是在20世纪下半叶,中国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显著增加。根据《气候观察》(Climate Watch)研究数据显示:2018年,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为364.3 亿吨,中国二氧化碳排放量为96.6 亿吨,占全球排放量的26.5%,是全球最大的温室气体排放国。


目前,全球的大部分国家二氧化碳排放量已经出现碳达峰,已经有苏里南、不丹两个国家实现了碳中和,而中国和印度碳排放仍呈现增长趋势,因此相比其他国家,中国实现碳中和的压力将更大。


我国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是党中央经过深思熟虑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


中国承诺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


双碳目标备受关注,一是因为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现行的碳排放规模、行业结构、资源能源结构都意味着要实现碳中和并非易事,与世界主要碳排放国家相比,未来将面临更加巨大的压力与挑战。也是因为双碳目标涉及面广、影响深刻,势必对全球政治经济格局带来深刻变化,也意味着我国在经济发展、能源结构、技术革新、气候政策等方面都要进行全方位深层次的改革。



二、欧洲经验对于可持续城市发展的启示


碳中和的实现之路上,欧洲是相对最积极的一个地区。2020年,欧盟温室气体减排目标与1990年排放量相比减少20%,与2005年相比减少14%。其气候政策架构非常值得中国参考与借鉴,并有以下三个核心: 


·欧盟碳排放交易体系(The EU Emissions Trading System, EU ETS,以下简称“ETS”) 对电力、工业和欧洲内航航空业11000多个装置的碳排放设定了上限,为所涵盖的排放设定了碳价。 


·减排分担条例(The Effort Sharing Regulation, ESR,以下简称“ESR”) 对EU ETS目前未涵盖-主要是建筑、交通、农业和垃圾处理几个行业设定了不同国家的减排目标。 


·土地利用、土地利用变化及林业战略(Land use, land-use change and forestry, LULUCF,以下简称“LULUCF”) 对土地利用和林业的排放及清理进行管理。当前目标是维持排放及清理的平衡(“no debit”-“无借贷”条例),并建立欧盟范围内的核算协议以推动进展。


欧洲碳中和三大机制


ESR和ETS是欧洲减排的两个重要手段。针对居民生活消费端,包括交通建筑、农业废弃物以及无排放权覆盖的其他轻工业,欧洲采用ESR(即减排分担条例),大体占到60%的减排量;而另外40%为重工业,包括电力、工业、石化、有色金属等行业,通过ETS(即排放权交易体系)来解决。


各成员国的ETS和非ETS排放的划分差异很大,这主要取决于各区域的供暖普遍性差异。2018年,在11个成员国中,大部分供暖排放都在当前ETS涵盖范围内。平均而言,在较贫困的成员国,ETS在供暖总排放量的份额较高。2018年在人均GDP低于欧盟平均水平的成员国,供暖总排放量的46%归于ETS覆盖的范围。而人均GDP高于欧盟平均水平的成员国,份额为31%。


各国ESR和ETS占比,图源公众号:一览众山小


LULUCF(即利用、土地利用变化跟林业战略)相当于碳汇、中国国家发改委所做的“1+N”的碳排放交易体系,以及我们自治部所要做的国土空间规划。


欧洲的计划经济也在推动其实现2050年碳中和,六成靠居民生活侧的计划经济,四成在商业企业侧的市场经济,另外的增量便靠土地利用的开发改造来达到碳消除。



三、可持续城市的“加减法”


国家发改委有关碳达峰、碳中和的实施计划和标准已经逐步出台,实现碳中和需要同时做好“加减法”——“减法”就是要切实减少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加法”就要大力增加碳汇。而在目前可持续城市发展之路上,我们更多需要关注城市的减排,同时也有许多国外的成功经验可以参考。


中国碳达峰行动方案


哥本哈根作为全球首个碳中和首都,其碳中和主要关注四大领域,包括能源生产、能源消费、零碳出行以及市政府运营。


哥本哈根:全球首个碳中和首都


其中最重要的是来自于能源生产,即对能源系统进行改造,这为中国提供了非常好的借鉴。比如哥本哈根借助丹麦2000多海里的海岸线,重点开发风力发电,风能源已占到城市能源供给的42%。此外,哥本哈根也在热能生产中运用生物质燃料、充分利用垃圾发电等,这些操作能够帮它每年贡献85.5万吨的减排量。这是哥本哈根在供给侧的减排措施。


第二需要参考的是哥本哈根的能源消费。其重点在建筑领域,哥本哈根正把太阳能、风能等清洁能源等大量用于城市建筑以提高能效,如集中供冷与供热。另外一个重点就是交通,一个普通的哥本哈根的街道每小时通过的自行车数量大概是8000量,这一数据甚至大与中国任何一个交通路口的行人通过量,因此哥本哈根的交通体系建设帮助其更好解决了交通领域的碳排工作。最后一部分是市政公用,市政政府要通过绿色采购、市政绿灯等行动来保证城市的绿色生活。这是哥本哈根在消费测的减排措施。


中国城市的减排目标应该供给侧与消费测相结合


而对于中国城市的减排来说,也需要供给侧与消费侧结合。如何把供给侧与消费侧结合起来,可能是城市碳中和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节点。因此,通过参考国外碳中和城市的成功经验,在未来需要重点对能源结构、产业结构做出全面的调整,为经济社会绿色低碳转型发展奠定基础。政府也要尽快建立企业行业绿色低碳发展准入制度,制定出台绿色绩效考核评价体系。而企业则应该尽快推进技术改造与创新,建立绿色综合绩效财务制度,实现高效、低碳、清洁发展。


具体到企业层面,国外的企业更多以互联网、金融企业为主,如微软,其目标是在2023年实现企业碳中和、2025年开始百分百使用可再生能源,而在2030年,微软预计实现负碳排,即其投资的碳消除,如绿电项目等,本身可以远高于企业自身的碳排放。而中国目前仍以能源重工业这类高排放的国家企业为主,所以在企业方面相对来说执行国家政策更加的力度会更大,在未来,我们的企业也能通过行业转型和技术创新进行更多地减碳工作。


气候问题并不仅仅是ESG或者CSR部门的事情,也是未来整个生产链、供应链的一个最重要的挑战。因此,积极参与到气候变化之中,对企业的未来贸易非常重要,所以很多企业都需要开始行动起来,为碳中和助力。




智慧对话


卢琦

青云创投合伙人

 


感谢社投盟的邀请!刚才在刘老师的分享中也提到,减排是我们发展可持续城市的非常重要的部分,城市的建设离不开建筑与能源,因此我们青云创投也会更多地关注到绿色建筑、低碳能源领域。比如我们投资的薄膜太阳能企业,就可以很好地和城市的建筑结合在一起,此外还有像地源热泵、清洁煤等等,这些能源都能帮助我们更低碳高效地去建设城市。


BIPV,图源网络


具体到建筑节能领域,还有一些非常好的制热、制冷、LED技术帮助节约电力,还有建筑材料本身,如何使用一些可回收的产品作为建筑材料,以及如何进行空气净化,水净化等等,都是可持续城市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可持续城市另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是交通,我们在电动汽车的产业链上下游都投资了大量的企业,同时我们也很关注一些其他的交通方式,比如可以载人的无人机、新型轨道交通。同时,我们也非常关注城市级别的智慧化数据网络的建设,我们认为,在城市这样复杂的场景下去实现可持续发展,需要从底层去积累数据,然后再从整个城市级别进行管理。


我们投资的一家公司在北京费家村建立了智慧化数字网络。费家村占地不到一公里,高峰期的流动人口却可以达到2万人,其人员与地区的管理都是城市治理的一大痛点。目前,该公司在费家村已建立起一个百分百覆盖的网络服务体系,它能够对费家村的火、电、人、车等等数据进行感知和计算。以消防为例,这个网络不仅可以及时发现火灾,还可以发现一些火灾隐患,同时把这些信息发给社区,帮助消防部门减少平时排查这些隐患的所需要的人力和物力。


因此,我们认为智能化的技术,特别是基于人工智能和物联网的技术,对于城市整体的可持续发展非常有帮助。在未来,我们仍然会非常关注这个领域。



 

陈晓信

钜赋资本创始人

世界低碳城市联盟副秘书长


随着社会、科技的发展,我们发现很多盈利模式都随着碳中和概念的深入而出现。城市碳中和的实现最重要是科技创新。但目前,许多城市低碳技术*仍不成熟,比如说氢能产业链商业模式不清晰等。


低碳技术指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技术和无碳技术,是伴随着构建低碳经济、绿色革命的兴起提出的技术新概念,属于环境友好型技术。在我国,低碳技术的发展具有起步晚、发展快、涉及面广、关键技术少、低碳技术研发成果产业化不足等特点。而作为一种新型的环境友好技术,低碳技术的研发投资规模大、技术生命周期长,具有较高的投资收益不确定性。


我国低碳技术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主要有两个,一是产业发展超前压缩了技术创新空间,二是我国技术基础薄弱,缺乏配套技术和装备,不利于低碳技术系统性发展。


但在碳中和的实现过程中,往往还面临整个商业模式不清晰、资本不参与、企业无盈利或盈利少等问题,因此,政府主导、协同资本共同参与对于推进碳中和非常很重要。企业应该与政府合作,通过一个明确的时间线,根据不同城市的资源形态进行不同的规划,细化到企业个别的目标,并配合调整策略。


政府也可以尝试跟企业联合进行产业投资,共同解决项目最主要面临的问题——缺少应用场景。如项目怎样落地、怎样运用到生活中、怎样让科技与企业和金融资本融合在一起,这些问题应该在投资前就按照产业去设计并解决,才能够同时解决应用场景与商业化落地的处理问题。因此,政府的引导基金或者一些试点的示范项目非常重要。


3060双创目标是一个很长远的计划,因此我们可以把这3060分成上、下半场,在不同的时间制定不同的目标。发展可持续城市,就要先明确在未来的5到10年我们要发展的目标在哪里。而首要关注的领域应该是新能源汽车,并且电动车肯定是最近5~10年最可行的一个出行模式,再远期就是氢能源车。但是在目前,电动车仍还有很多提升的空间,包括电池的储能问题、电池的安全性问题等。不断地进行技术创新,去解决这些问题,能够有助我们在可持续城市和社区这一市场得到一个快速的发展。



李蜚

CDP全球环境信息研究中心中国副主任

 


本次活动其实是一个非常好的缘起,标志着今年我们可以跟其他的兄弟机构一起去做更多的努力,推动低碳城市发展。


城市拥有世界上55%的人口,但是已经排放了全球70%的温室气体,并且,全球93%的城市都在面临着非常严重的气候风险。想要实现巴黎协定中的的目标,我们在2030年之前需要将全球排碳量减半,而城市在其中扮演着一个非常重要角色。


刚才刘老师提到,中国的企业与城市需要减排,其第一步就是需要先对自身的碳排做一个全面的了解,因此需要碳披露*。2011年,CDP城市的项目开始启动,第一年全球仅有48个城市做了碳披露。但随着碳中和愈发受到大众关注,这套系统也已经在全球许多城市落地。近几年,进行碳披露工作的全球城市数量呈现了非常明显的一个增长的趋势。亚太地区城市的情况尤其值得关注:去年,在亚太地区有341个城市、州和地区进行了披露,已占全球总披露量的1/3。并且在去年,我国已经有10个城市,在做披露相关的工作,包括深圳、成都、南京、镇江、武汉等等。


*碳披露:又称碳会计信息披露。通常指温室气体排放单位以定期报告和临时报告等形式,真实、全面、及时、充分地把碳排放相关的信息向投资者和社会公众公开披露的行为。2021年11月26日,生态环境部2021年第四次部务会议审议通过《企业环境信息依法披露管理办法》。办法指出,企业是环境信息依法披露的责任主体,要求重点排污单位披露企业环境管理信息、污染物产生、治理与排放信息、碳排放信息等八类信息。


根据各省不同要求,信息披露渠道大致有以下几种:企业编制的年度应对气候变化报告、温室气体排放信息披露报告或环境报告或社会责任报告;报纸、企业官方网站;当地市(州)发展改革委网站、省生态环境厅网站或省碳交易中心网站等。


2021年时,全球已经有1100个城市、州和地区开始使用CDP平台,实实在在地去推动低碳转型,应对气候变化。如在去年通过CDP进行了披露的深圳市,不仅基于这些数据出台了非常多推动城市低碳转型的政策,如深圳市应对气候变化十三五规划、循环经济十三五规划等,为可持续城市提供了政策的有力的保障,还大力推动新能源汽车和低碳建筑的发展,如要求新建的民营住宅百分百按照绿色建筑的标准去进行设计等措施。并且,从资金鼓励和支持的角度来看,深圳市的企业可以拿到足够的资金去支持自己的减排、循环经济等等项目,这些都能给可持续城市发展带来非常正向的影响。


CDP的城市项目有一个5年的愿景,希望在到2024年之前,城市、地区或者国家都能够去成为一种具有韧性的,并且是健康繁荣的生活工作的场所。因此在未来,我们鼓励越来越多的城市去进行碳披露工作,并对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有如下建议:首先,城市整体需要去设定科学的减排目标,并定期制定具体措施和机制去实现目标;其次,我们鼓励企业设定更加具有雄心的一个行动战略去应对气候变化;最后,企业可以去更多地和不同层级的政府机构展开深入合作,以保证设定的目标和具体的实践与巴黎协定的指南保持一致。


中国的大事业都是通常自上而下的,因此,我们还需要更多地去挖掘我们的根基力量,去创造一个机会,使得投资者、企业,和社会公众都能在可持续城市乃至可持续发展中扮演更重要的角色。在未来,仍需要大家共同努力。


文字 | oob

编辑 | oob、高梦莎




社投盟已入驻以上平台,欢迎关注!



对我们有任何问题?

长按二维码,扫码添加小盟,和我们聊聊!

点击阅读原文,了解更多SDG智享会内容!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社会价值投资联盟CASVI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