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洞察|丁宇:小微制造业企业绿色信贷
导 读
近年来,绿色金融浪潮日益兴起。特别是“双碳”政策颁布之后,各地开始热火朝天地探索“双碳”政策下的发展模式。金融行业也推出了形形色色的绿色金融减碳路径。
尽管调动金融大力支持减碳是正确的发展方向,但是,探索金融如何支持减碳的过程必须遵循科学与理性的原则。否则,不但无法良好地完成减碳发展的任务,反而会额外造成金融动荡,危及经济发展与就业。绿色金融,必须遵循方法学。
绿色金融的资本市场以及批发银行业务(Wholesale Banking),一方面越来越体现社会公众在投资选择中对环境的重视,另一方面也体现了宏观政策的走向。但本文的重点并不在此处。
本文聚焦绿色金融的信贷部分,探讨银行如何将宏观的任务以及来自资本市场对绿色发展的导向性信号贯穿在日常业务中,通过具体的信贷业务,支持企业减碳。
正文共3060字,预计阅读时间8分钟
本文摘自《可持续金融前沿五月报》,点击文末小程序即可获取本期月报
丁宇
社会价值投资联盟SDG公益智库专家
绿色金融国际高级专家
德国科隆大学经济学博士,联合国机构项目高级专家;国际金融公司蓝色金融(绿色金融)项目组数字普惠专家;前联合国资本开发基金数字经济专家,中国事宜负责人。长期致力于推动数字普惠金融、农村数字经济以及可持续金融领域的发展。2005年起参加中德金融领域的合作发展项目,之后参与世界银行项目推动在中国金融机构推动微贷业务。
银行想要做好绿色信贷,最核心的是要遵循市场原则。
气候变化危机产生的减碳责任是全球共识。但是,若具体到每个国家、每个企业、每个人,减碳责任则意味着巨大的调整与挑战。减碳不能为了减碳而减碳,否则就会陷入盲目的行动主义,会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造成大量的企业、特别是提供大量就业的中小型民营企业的破产,进而导致就业市场的崩溃。除了就业方面的考虑,中国是全球供应链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因为不慎重的减碳措施导致中国与全球经济发展脱钩,那就会对全球经济发展造成巨大的威胁。而在微观层面,如果银行因为任务压迫与利益导向,忽悠企业不计算得失地贷款、加码减碳措施,不仅不能达到减碳目标,还会恶化企业负债结构,乃至在这个过程中,催生腐败与各种形式的道德风险。
市场原则包括两部分。
宏观决策者要考虑减碳效率。目前,财政能为减碳投入的资金有限,那么,好钢必须用在刀刃上。政策决策者应该深度了解各种行业对碳排放的影响,以及各种减碳措施对实际减碳的贡献能力。很遗憾,虽然目前市场上充斥各类减碳的故事,但不少的故事贩卖的是尚不成熟的减碳技术,或者是目前商业运营性价比差、必须依赖财政补贴的减碳技术。宏观政策决策者必须学会识别真伪。同样一个亿的财政投入,用于不同的措施,会产生完全不同的减碳效果。基于目前的科技成熟度,循环经济以及生产过程中的能耗优化值得在未来几年得到大力推广。
对于银行这样的微观执行者而言,市场原则意味着深度了解业务区域的企业发展趋势,了解行业的市场要求与减碳潜力,为其设计合适的绿色信贷产品。在这个过程中,通过一系列针对行业设计的监控指标,确保贷款的减碳效果。绿色信贷,是链接资本市场、宏观政策与具体企业的重要连接器。银行必须审慎决策,控制风险,不能忽悠企业加大负债经营,为未来制造更大的危害。很可惜,笔者感觉现在绿色信贷有一窝蜂而上的趋势。
此外,未能很好遵循市场原则也体现在绿色信贷的不合理分布上。在银行传统信贷业务的方法习惯下,各种打着绿色信贷的政策优惠贷款会优先流入地方市政的项目,如污水处理厂等。这不仅增加了地方政府的债务负担,从产业链的角度来说,也不经济。绿色信贷,应该投入在源头,从而更加高效率地减少碳排放与污染排放,而这方面的重点,是中小型制造业的民营企业。很可惜,长期困扰制造业民营企业的贷款难问题没能得到解决。绿色减碳贷款的长期贷款特征以及银行绿色信贷能力的匮乏,使得民营企业为了减碳而申请的贷款更难。
本文接下来将介绍为中小型制造业民营企业提供绿色信贷的四大思路。
1. 遵循市场原则,聚焦减碳行为符合其自身经济利益的企业
目前经济下行,民营企业需要活下来。申请信贷支持减碳措施,这一行为本身必须符合其经济利益。一般来说,出口欧洲市场、未来面临欧洲碳关税甚至市场“绿色”准入限制的企业,或者作为国际大牌公司的上游、面临客户的“绿色认证”压力的企业,它们本身通过利益的衡量,更愿意采取积极措施减少碳排放,保住其市场地位。
银行应该以这类企业为主要目标,为其提供合适的绿色信贷。
自始至终,绿色信贷均应更符合国际市场标准,即减排方法学清晰且获认证,同时减排效果得到监测。这种类型的绿色信贷,可以通过绿色债券等工具,获得资本市场的支持。
2. 遵循必要性原则
我们在之前的篇幅中已经谈到,绿色减碳目前应该聚焦现有生产流程的节能升级方面。这意味着设备、工艺以及生产流程的改造和升级。
对于企业来说,其设备、工艺以及生产流程直接与成本相关联。银行应该尽可能支持企业以较少的投资达到特定的节能减排效果。如果企业设备较新,则没有必要在目前经济压力较大的情况下,融资更换新设备,增加企业的负债。
设备老化、通过新设备能获得较大的节能减排效果的企业,才应该予以固定资产融资支持。否则,银行可通过贷款支持其进行局部改进。
3. 聚焦节能与能耗成本管理
从全球减排潜力看,工业生产过程的电气化以及工业生产过程的能耗优化,对减排具有巨大的影响。
对于企业来说,节能就是减少成本。考虑到全球能源价格的攀升以及国内电价的涨价预期,节能是既符合企业利益也符合公众减排要求的措施。
对于银行来说,绿色信贷支持企业节能后节约的生产成本,可以直接作为未来还款来源,纳入“企业还款能力”的计算中。
目前有些银行在信贷调查中,将潜在的“碳排放权”作为可能的还款来源。但由于目前国内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尚有众多缺陷,而且定价偏低,本着审慎的原则,笔者目前不建议将潜在的碳排放权收益纳入还款能力的计算之中。
4. 产品、风控与流程
对于制造业民营企业来说,绿色信贷融资的主要挑战与传统的小企业融资难一样,在于银行的抵押品崇拜以及产业分析能力的缺失。对于企业未来现金来源(包括节能减排中的成本节约核算),大多数银行目前尚不具备良好的估算能力。在信贷业务中,银行普遍缺乏行业专家,因而被迫依赖抵押品。
而制造业民营企业正缺乏合规抵押品。即使有,目前大多数也已经用于企业的流动资金贷款。此外,节能改造产生的现金流出,如设备与工艺改造,多属于一次性投资。相对应的基于节能而获得的现金流入(或者说因为节能而减少的现金流出)则可长达数年。因此,银行必须基于以上现金流计算,设计中长期贷款产品,并且为企业设置同样基于现金流的还款计划。
我们拿个更简单的案例说明此种情况:
某民营企业为国际大牌公司生产代加工产品。国际大牌公司基于其“可持续发展责任”以及股价管理等需求,要求该民营企业在代加工生产过程中,使用清洁能源。该民营企业因此申请贷款,在其工业厂房上建设太阳能设备。还款来源是使用自产清洁能源节约的电费和通过电网销售额外电力获得的收益。
我们进一步假设,该工厂位于南方日照充沛的区域。减去折旧和日常维护开支后,预期的节能收入以及售电收入能使这笔贷款回报期为8年。
很明显,缺乏银行“心目中”合规抵押品的民营企业,是很难在目前的银行信贷业务中获得一笔8年期中长期固定资产贷款的。
笔者建议银行采取以下举措:
01
根据本地产业建立聚焦“行业”的分析能力,成为该行业的生产流程专家。
02
放弃抵押品崇拜,以“现金流”预期为还款来源依据,根据融资回报期限设计产品期限。对于缺乏抵押品的企业,如果银行实在缺乏安全感,可以通过适当的风险加价以及拉长还款周期予以弥补。
03
积极在银行内部增强地区特定行业的节能减排能力,将专业能力以咨询服务的方式,向同类型制造业企业输出。在获得中间业务收益的同时,银行也可以获得差异化竞争优势。
以上的看法基于笔者从事绿色信贷的工作心得。尽管目前国内经济下行、压力严峻,但绿色金融是全球发展趋势,也是主要市场未来可能存在的准入标准。通过绿色信贷帮助民营企业提升节能减排能力,依然是银行重要的业务选择。
作者 | 丁宇博士(绿色金融国际高级专家)
编辑 | 刘许红
“SDG公益智库”成立于2018年,由社会价值投资联盟发起。邀请海内外聚焦可持续发展领域的专家公益参与,通过“一对一公益咨询”、“公益课程”、“公益研究”、“公益论坛”等多种方式共同推动中国可持续金融事业发展与进步。目前已积累近800位公益智库专家,累计公益时长近4000小时。
扫码可查看《可持续发展金融前沿》电子专栏
点击小程序获取完整月报
社投盟已入驻以上平台,欢迎关注!
对我们有任何问题?
长按二维码,扫码添加小盟,和我们聊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