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本科毕业到拿到博士,我花了11年
作者简介:冷眼端坐冷板凳,外热内冷的旁观者,为天坑专业唱赞歌的走调大王。
编者按
几周前甫一看到投必得的征文活动,我就想到写身边这位同事。他的求学经历很曲折,用他自己的话说,所有为了升学/读学位的考试,他都考了,最后才读出个博士。暑期里,我们专门约了次饭,他又聊了自己的求学经历和心路历程。以下是根据我个人记忆的第一人称不完全记录——让我吃惊的是,生于80年代初的他,尽管已经四张的年纪,但聊起天来,眼中依然有光……怎么又想起来跟我聊这个?不是断断续续说过几次的,你应该知道啊。
你看啊,有句不辨真伪但据说是曾国藩说的话,说是:四十岁以前信命,那是懦弱;四十岁以后不信命,就是愚蠢。我也四十多了,回头看看这半辈子,哦,就说半辈子的半辈子,最近这二十来年吧,还真是有点被命运推着走的感觉。
我是05 年本科毕业的,因为兴趣爱好很广泛,人缘儿也还过得去,踢足球打篮球打扑克打麻将,同学们都喜欢喊着我,当时也是班长,反正我没事儿就去,一来二去的,我本科毕业的成绩就有点惨不忍睹了。
虽然没有挂科,但我GPA很低,算下来2.9几,申请海外高校肯定没戏。临毕业,我想了很久,还是想继续读书,因为大三时就跟着本校的M导师进了实验室,所以我报了本校的研究生。
考自己学校,肯定是占点便宜的。本身专业课还不错,努力突击一下英语和政治,顺利考上本校的研究生,还拿到公费名额。
在本校的读硕过程很舒适,我进实验室早,毕设也在组里做,“先发优势”非常明显;而且当年硕士毕业也不要求发表论文,只有毕业论文也能毕业;最重要的,M导师人特别好,有老先生们那套做派,所以读硕士期间基本没什么压力。
三年的时光转瞬即逝,毕业前我又在琢磨出国读博的事情。迅猛考了托福雅思GRE,准备了申请材料,投了几个组,但没拿到offer。分析原因,一方面是本科GPA的负面影响,另一方面是硕士期间没有论文,而且英语是我短板,语言成绩里只有刚过90分的托福还拿得出手,所以整体上很没有竞争力。
当时找工作的形势非常乐观,我判断找工作也不着急,就想再准备一年试试。没想到08年经济危机到来,国外课题组没钱了,普遍减少招生名额,我又一次没能出去。
这期间,M导师还找过我,问我想不想回去继续做博士。我脸皮薄,觉得本来的同学,变成我师兄,有点怪怪的,就不好意思回去。刚好那时候我女朋友考到西南某高校读研,我想不如去那里做博士——两个人能在一起,也算个安慰。
考博不考政治,专业课考试的命题人刚好是我联系的S导师,英语考试跟托福雅思GRE比起来也不难,本来以为手到擒来的考试,英语成绩竟然阴差阳错地差了一分。好在S导师非常理解,让我在他课题组做RA,提前开始博士课题,这样保证我三年毕业。但我连续受到打击,心态的变化很大,也不知道自己何去何从。
这期间,在一次学术会议上我认识了W导师,其实我跟他的研究方向完全不同,但我就是感兴趣,就跟他聊了很久。打听完我的情况,W导师问我想不想去他Top2高校的组里做博士。我又一次吃了脸皮薄的亏,觉得这样会辜负S导师,就没答应。W导师人很好,说去美国他帮不上忙,但去香港还是可以帮忙的。这倒是让我有点动心,就找S导师商量。他很支持我,还答应给我写推荐信。于是,在好几位贵人的帮助下,我联系了L导师,到香港某高校读博士。
读博的机会来之不易,我自然加倍珍惜。L导师要求每周工作六天,时间不少于66个小时。我周一到周六除了吃饭睡觉,全都在实验室里。一般都是9点左右到实验室,十二点半回去。有时候实验不顺利,弄到两三点的也有。我没有睡午觉的习惯,周日如果没其他事情,也是睡个懒觉,吃完午饭就去实验室。
这不是我卷啊,我们整个课题组都这样。记得当时领我熟悉实验室的一个博后,在告诉我房门密码后,补充了一句:虽然不常用,但最好也记住……咱们实验室不分平时周末,基本上都是有人的。后来,我也这样跟师弟们这样说。
可能绝大多数人读博过程中都会有煎熬吧。我博士课题跟硕士期间的研究没什么关联,等于从头开始,所以尽管我自认还算努力,但整个过程依旧坎坷。期间碰到的很多问题,事后想想大概在当时的情况下也真属于无可避免的,好在这些问题绝大部分都在最后得到了解决。
L导师的风格是让研究生做主课题的同时再做个副课题,这样不容易在一棵树上吊死,但有可能会出现“甜蜜的负担”,就是两个课题同时进展顺利的时候,就忙不过来了,可我很倒霉,从来没有两个课题同时进展顺利过。副课题因为难度不高,磕磕绊绊地好歹都完成了,发了两篇论文;主课题直到毕业,也没有完全完成,还差些收尾工作,直到毕业一年后才发表出论文。
其实按照学校的规定,没有论文也可以毕业的,但L导师为了学生们好,还是尽量把成果都发表出来。其实我个人倒是认为毕业论文也属于出版物,对于发表论文倒是比较随缘。当然,这个想法随后在找工作时被狠狠打脸。
以我自己的感受来说,读硕跟读博简直是云泥之别。除了研究的深度和难度之外,读博期间我的奶奶去世了,孩子出生了。这些人生必经的事情都发生在我全力投入科研的时候,现在说来可能云淡风轻,但在当时真的是鸡飞狗跳。不过,这些生死轮回也让我在科研之余拿出更多的时间来思考人生的意义。
跟很多幸运儿没法比,我从本科毕业到拿到博士学位,足足用了11年。作为一个 80 后,我错过了很多关键的时间节点。这其中有时代的原因,但更多地,跟我的个性和选择有关。
要说这11年里我学到了什么,思来想去,只有四个字:努力到底。
我记得有一个副课题,是个多组分的方法学研究。刚开始大家都觉得想法很好,而且也确实拿到目标产物了,但收率总是提不上来。试了很多办法,拖了小半年,L导师有点不耐烦了,觉得在这上面已经浪费了太多时间。后来他在一次出去开会前给我下最后通牒,说开会回来就跟我谈换掉副课题的事。结果就是在那几天里,我读一个完全不相干的文献时,想到一个反应助剂,一试果真立竿见影。这个副课题飞快地搞定,论文写好后不到一个月就见刊了,发表在二级学科的一区期刊上。这也是我整个求学阶段唯一的一篇独立一作论文。
主课题上,努力到底的例子就更多了。做合成化学的都知道,一篇论文发表出来,涉及的反应步骤可能几十个,但做这个课题过程中尝试过的反应大概在10倍体量之上。为了让合成路线简洁优雅,我曾经花了一年的时间搞定一个反应,就是不想绕开。这不但消磨着我的意志,也消磨着导师的耐心。我毕业的时候才知道,我做的课题,L导师最初是没拿到基金就开展了。做了三年多,才第一次申请到资助。他也知道课题难做,整体上对我非常有耐心,但可能我的进度还是低于他的预期,所以期间也有几次不愉快。可咱这样想,两口子在一起四五年,得吵多少架?跟导师有点想法不一致,太正常了。咱们能做的,就是尽全力把手头的事情做好。当然,主课题整体还是让导师满意的,不然他也不会在我没完成的情况下就尊重我的意愿,让我博士毕业。毕业一年后,主课题的成果发表在JACS上,我因为已经离开了课题组,所以只能并列一作。自从学化学,知道有JACS起,我的人生心愿之一就是能在上面以一作发表论文,虽然不是独立一作,但这个心愿也算达成了。从这个角度讲,花11年读个博士,真值!
现在官方都在讲“破四唯”,不要“唯SCI”,可发好论文这事儿,谁又不想呢?但能发出来,那是真心难啊。不过咱也别灰心,人间自有公道,付出就有回报。所谓的念念不忘,必有回响,说的可能也是这层意思吧。
现在回头看,我特别感谢一路上支持我的贵人。咱们说命运如何如何,运气也是命运的一部分啊。不管命运如何,我觉得自己运气还真不是一般好,遇到的老师,都是很体面的乐于帮助后进的饱学之士。L导师更是在潜移默化中,于学术之外令我收益良多。PhD都是哲学博士,我还真的从他平时讲的一些话中,抽离出不少形而上的东西,能够指导做其他事情的东西,能够更好地做人的东西,比如下面这句:
当你运气好的时候,一定得加倍努力,趁着好运气多做成点事情;当你运气不好的时候,更要加倍努力,因为运气已经不好了,不加倍努力还能怎么办呢?
唠唠叨叨讲了这么多,也不知道跑题没有,那就用这句话结尾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