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入必有所得—成果最差硕士竞争到985博士
作者简介:士士,埋头苦干的科研追光者,已看到光,正靠近光,未来成为光,现华五工学博士生。
影响因子是国内学者衡量期刊质量水平的一个重要参考,也是国内判断一个人科研能力的指标之一。我本科毕业于山东省内的一所二本院校的非优势专业,在做毕业论文的科研启蒙老师指导下,心里对科研埋下了一颗种子,一颗可以从试验中获得成就感的种子,想要继续在考研后申请985博士的种子。
然而,事与愿违。硕士导师带领的不是专注科研的课题组,热衷于横向课题,与高影响因子的文章也就差距甚大,不会有任何的缘分,有类似课题组经历的同学会有感受,这样是会消磨读博的念头和热情,但自己还是想努力一次。在读研期间和课题组博士师兄师姐同进同出,甚至付出更多的时间去想课题,钻研领域文献,终于在2020年发出了第一篇文章,当年影响因子3分。在研三开学后的9月,目标985院校发出了当年普通博士申请招生简章,非常开心地拿着这篇3分的申博“敲门砖”,去联系985博士导师,没想到经历的会是漫长的申请和考察过程。
博士导师首先从简历中询问科研背景,甚至是非硕士课题外写到的其它技能,会把提到的技术原理提问得非常详细,包括电镜红外等大型仪器的工作原理,当然这些都是自己回答不上来的,因为科研基础是很不扎实的,没有回答上导师所有的涉及到机理的问题,六级成绩上也没有任何优势(目标院校六级要求460分,我的六级461分)。因为对自我表现很不满意,初次沟通也让自己深受打击,但知道了真正搞科研的人关注的会是什么,也开始联系其它985院校博士导师,均没有得到回复邮件,逐渐认为自己申博无望。
在2020年国庆节的第一天,收到博士导师的语音通话,问是否愿意接受他的考核,自己当然是很愿意。其中包括汇报他国外博后发表的2篇文献、推导公式以及写1篇综述三项内容。2篇文章均是领域内的高质量期刊,给三四天的准备时间,最后自己初次碰到的专业名词也没有说流利。最有难度的莫过于推导公式,自己的科研能力当时只是发3分的期刊,是不会接触到有公式的文献。但内心认为有一丝的希望就该去努力一下,在纸质版文献上逐字斟酌,了解公式含义,搜寻引用原始文献,查泰勒级数等,当时课题组的博士师兄师姐看到了,都会说:“如果是我,我就放弃了”。
也在意料之中,自己没有推导出文献中的公式,一个都没有推导出来,鼓足了勇气跟博士导师说自己没有推出公式,以为他会认为自己能力不够,就此放弃。但他让我将推导过程发给他,并直接和我语音通话了2个小时,告诉我哪里推错了,以及某些符号代表的意义,让我继续自己去完成。在受到点拨后,自己对公式和在文献中所代表的科研意义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修正过程,最后推导出文献报道的公式(推导过程如后图片所示)。
最后综述的要求,是按照自己专业内当时最高影响因子期刊的质量去完成,订框架,初稿,不断的修改,才发给博士导师。这些都是在研三上学期忙于结束自己硕士课题以及撰写硕士毕业论文的情况下,完成以上的任务。
历经8个月的导师考核,2021年5月在学院博士复试后,录取名单看到了自己的名字,心里悬着的石头才算真正落地。
在博士入学来到新的课题组后,跟同师门以及同学,才知道当时联系导师的人有很多,我是成果最差的一个,其他人大多数都拥有影响因子10分以上的文章,甚至有几十分的,也都是领域内的高质量期刊。
自己最终可以获得博士名额,一方面是自己涉猎的综合知识跟导师的研究方向较为吻合,另一方面是自己顶住压力,在层层任务下坚持了下来,投入自己更多的时间精力和努力认真,得到了理想院校的博士名额。
通过申请博士的经历,我认为对于很想要申请读博,但硕士课题组帮不上忙的硕士生,可以有以下的建议:
(1)各院校申请博士的要求、时间和导师资料等,尽可能早的了解,固定几个相关方向的导师选择,如果有自己师兄师姐在申请博士,在他们申请期间多进行交流;
(2)硕士期间多涉猎自己研究领域内的相关技术,即使进行不了实际的操作,也知道相关名词或技术是什么作用,可以得到怎样的应用,也许自己了解过的某个方向,刚好是以后联系到的博士导师正在做的;
(3)尽快确定自己的硕士课题,尽早的去完成,当开始准备申请博士的时候,硕士课题最好留下的内容可以占用较少的时间和精力;
(4)当有博士导师同意报考,安排任务考察时,尽自己最大能力去完成,即使做不好也要真诚直接的说出来,不要不懂装懂,也不要有隐瞒或夸大等做法。
最后,投入必有所得,无论是得到的录取名额,还是整个过程学到的东西,都将是自己人生路上不可磨灭的回忆和无比珍贵的财富。
公式推导过程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