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罗滨:人才培养升级需要具有创新能力的教师

罗滨 北京教师 2021-12-23

春节时,某日在河边散步,遇到一家四口,奶奶、妈妈带着两个蹦蹦跳跳的小朋友,小学一二年级的样子。妈妈边走边说:“过年了,你们要好好学习,有好的成绩,还要更乖、更听话。”唠唠叨叨地说了好几遍,而对于孩子提出的“这里的水是怎样流的”“这儿的花开了,那边的为什么没开”等问题却没有作出任何回应。

“成绩好”“听话”似乎成为大多数家长对孩子的最大期待,那单纯的成绩好分数高、听话麻烦少的孩子,在未来能够幸福生活吗?又能够给社会发展做出多大贡献呢?

曾几何时,创新离我们很远,但现在是一个“变化是唯一不变”的时代,创新、跨界创新无处不在,创新能力既是个人生存和发展的需要,更是国家和社会发展的要求。但是,当前很多学生的学习仍然是以学习同样的内容、被动倾听、机械记忆为主,考试更多的是拼熟练程度,比模式化解题的速度,其结果就是学生学习的时候缺乏好奇心和想象力,缺乏深度的思考,不能够产生问题,走向社会后不会合作和交流,难以解决真问题,更缺乏迎难而上的勇气和智慧。

解决这些问题是人才培养转型升级的迫切要求,需要创新型教师。教师创新的本质同样是改变、是突破。其目的是顺应社会发展、人才培养升级的需要,用新的内容、新的方法、新的思路、新的机制来解决实际问题,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以此提高育人质量。

创新是教育发展的原动力。但是,教师的创新不是一蹴而就的,也不是颠覆式的,往往是循序渐进、不断优化的。


教师的创新通常体现在哪些方面?



教师的创新是优秀教师主观能动性的高级表现。从育人理念看,要坚持素养导向,引导学生从竞争性学习转向合作性学习,构建学习团队的新型关系,丰富学习过程中的交互方式;要让课堂从说教型教学转向赋能型教学,让学生获得思路、方法和工具,经历挫折也体验成功,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

从工作内容看,一是教学工作的起点要前移,关注课程的门类、校本课程的设计及科目之间的关系,关注本学科内容的育人价值和学生学习的特点、规律;二是学习活动设计和组织要结构化,重视大单元教学的整体思考;三是课堂学习之后的作业要整体设计,发挥复习巩固、关联提升、满足兴趣和不同需求等作用;四是调整班会的定位,班会要超越管理、说教,丰富内容,让班会成为学习共同体专题研讨的平台、展示才能的场所、主题辩论的自我管理空间。

从工作方式看,一是教师要用好各类资源和技术,通过多种方式获取信息,收集素材,并形成挑战性任务;二是学科内和跨学科的综合性学习,要求教师穿越课程和教学的边界;三是教师间形成常态的学术研讨共同体,创新解决教学困难的方式;四是改变与学生的交流方式,新的方式可穿越时空,新的机制可凝聚更多的人,新的手段可解决交互难题。

教师的创新,最大的亮点应在课堂。课堂是学校学习的主阵地、主战场,课程改革就要在主战场上打攻坚战,真正地转变育人观念,改进教与学的方式。教师不是创新理念,而是在实践中探索从以教为主转向以学为主的具体策略、有效的操作方式,如怎样设计挑战性任务、如何提出高质量问题、如何外显学生内隐的思维、如何开展混龄学习、如何追踪学生的学习状况、怎样鼓励学生社交和头脑风暴,等等。


怎样成为具有创新能力的教师?



爱和责任是原动力。追求卓越,对教育的热爱、对学生成长的责任是创新型教师的原动力,热爱可以让人不知疲倦地努力,探索、反思、改进。责任让教师能够勇敢地面对困难,扎根课堂,解决问题。

想象创意和链接能力是关键。丰富的想象力和多维度的链接能力是创新型教师的关键能力。链接就是找到好的结合点,找到学生学习成长和课程内容、学习资源、学习方式、学习环境、学习伙伴之间的关联点。关联性分析能够让教师洞察问题以及问题背后的原因,系统性思维能力和设计能力能够帮助教师找到解决问题的路径。

主动学习和反思改进是特质。在日常工作、会议和研讨中的主动学习,在阶段性实践后的深度反思、基于学业的证据和数据反馈来发现问题,并通过关联分析找到改进教学的策略,这是创新型教师高级认知能力的表现和基本特质。

课题是进行教育创新的载体。基础的教育科研是保障教育质量的压舱石。创新型教师有独特的教学主张,仅仅靠经验积累和教学反思是不够的,需要用行动研究的方法解决问题、研究自己和同事的教学,并通过研究来表达自己的教育教学主张。

创新引领未来,教育创新的能力是教师难以被替代的能力,是优秀教师的基因,是一种贯穿教学实践的日常习惯。一代又一代教师的接力,一点思考、一次微改变,一种变通、一种融合,无数个微不足道的、接地气的实践累积,就会带来大的突破。

“高素质”“专业化”和“创新型”的教师就是这样成长起来的。



罗 滨


罗滨,北京市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校长,正高级教师,北京市化学特级教师。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委员会委员、全国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培训专家组成员、国家教师教育课程资源委员会委员、中国教育学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组核心成员、《化学教育》编委。长期从事化学教育、教师教育、科技教育、创新教育和学校管理等工作。



文中所用图片均已授权,未经允许不得转发使用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