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卡拉蒂《D大调奏鸣曲》作品讲习
【作者简介】
多米尼克·斯卡拉蒂(意大利语:Giuseppe Domenico Scarlatti 1685年10 月25日-1757年7月23日,享年71岁),意大利那不勒斯王国作曲家、羽管键琴演奏家。
斯卡拉蒂于1719年11月到达葡萄牙里斯本,在那里他成为葡萄牙公主玛利亚·巴尔巴拉的乐师。1727年斯卡拉蒂离开里斯本,并于1728年在罗马和玛利亚·卡德莉娜结婚。1729年斯卡拉蒂来到塞维亚,他在那里生活了四年。1733年,他移居到马德里,而后继续担任玛利亚·巴尔巴拉公主的乐师(那时公主已经嫁入西班牙王室)。公主后来成了西班牙女王,因此斯卡拉蒂在随后的25年中仍然留在西班牙,并在此生育了5个子女。在原配1742年去世后,他又娶了一位西班牙人(Anastasia Maxarti Ximenes)为妻。
斯卡拉蒂的作品涉猎广泛,包含歌剧、清唱剧、康塔塔及交响乐、弥撒曲等,但为斯卡拉蒂带来作曲家声誉的是他在西班牙创作的55首键盘奏鸣曲,这些作品反映了西班牙宫廷和民间的生活面貌,并融进了意大利的精神,丰富了音乐的风格,他以大胆新颖的音乐语言、自由独特的创作风格影响着西方键盘音乐的创作,同时发展了键盘乐器的技巧和表现手段。
斯卡拉蒂以宫廷乐师的身份任命于西班牙皇室,并在这里度过了他的后半生,由于皇室所处地域偏僻、与外界交流甚少,导致作品没有得到广泛的流传。其次,斯卡拉蒂的创作精力主要集中在键盘奏鸣曲,体裁较为单一,因而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启蒙运动(18世纪欧洲最大的一次思想解放运动)以来音乐和文化的中心开始向欧洲转移,以至他的音乐没有受到音乐史学家和演奏家的重视,声誉远不及同时期的巴赫、亨德尔。
【巴洛克时期的音乐风格表现】
西方音乐史上把1600年至1750年间欧洲豪华、奇异和无穷动式的艺术风格,称为“巴洛克”。音乐和美术作为一个庞大的领域也深受其影响。巴洛克音乐受到“美术”的影响,在风格上方面继承了以往的传统,另外一方面在吸收其他艺术门类的养份之后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在审美上有华丽、装饰、壮观的风格倾向。如歌剧的诞生,还有宗教音乐的世俗化。许多艺术作品都把视线从对神的崇拜和颂扬,逐渐转移到对人类感情的关注,反映出无限自由向往的世俗思想。
【巴洛克时期的音乐节奏特点】
巴洛克时期的节奏的主要特点有:自由、强烈、活跃,短促而律动。斯卡拉蒂的奏鸣曲大多采用了三拍子的节奏模式,这是对意大利、西班牙民间舞蹈元素的运用和借鉴。鲜明的舞蹈节奏使他的音乐显得生机勃勃。曲式方面,在巴洛克时期,乐句、乐段、二段式、三段式和早期奏鸣曲式开始形成(斯卡拉蒂正是以这些曲式内容为基础进行探索和创新,使之具有了古典奏鸣曲式结构的雏形)。
“通奏低音”是巴洛克音乐的显著特色,所谓“通奏低音”是指旋律声部为高音声部由一个单一的人声或者乐器的旋律声部,低音声部则是由一个低音乐器或人声伴奏,而在这高低两声部中间填入相对应的和声,用数字标出来,留给演奏家即兴的演奏。斯卡拉蒂的作品在严谨的复调风格中脱颖而出,多运用主调风格来描写旋律,风格自由多变,内容丰富多彩,给人以生动鲜活的形象。同时他还确立了主调和声的地位,正像汤姆逊所说的:“最终将古钢琴从流行的复调管风琴的风格的桎梏中解放出来”。
【顺便一提“洛可可”】
在巴洛克向古典主义迈进的过程中,人们厌倦了巴罗复杂的旋律及笨重的对位,从而诞生了一种精致纤巧的“洛可可”艺术风格。洛可可一词由法语 ro-caille(贝壳工艺)演变而来原本指建筑装饰中一种贝壳形状的图案。最初出现于建筑的室内装饰,后来扩展到绘画、雕刻、工艺品、音乐和文学领域。洛可可风格的特点是:活泼精炼、旋律轻松明快,不像巴洛克风格那样色彩绚丽,装饰奢华。洛可可风格反映出法国路易十五时代宫廷贵族追求灵巧、精致又浮华、繁琐的生活趣味,故又称为“路易十五式”,一度风靡欧洲。洛可可风格的典型代表人物是法国著名的羽管键琴作曲家弗库普兰和让·菲利普·拉莫。
“洛可可音乐主要对装饰的细节感兴趣,音乐进行中具有华丽色彩的装饰音随处可见,如回音、颤音、经过音、倚音等,整个音乐充满了精雕细刻的装饰味道洛可风格的音乐作品一股都由许多精致小巧的乐思构成,在音乐进行中这些小的乐思总是进行适当的重复,继而转到另一乐思”从斯卡拉蒂的作品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他的音乐主题往往精致短小,装饰音运用得简洁又适度,旋律进行多为级进和小跳。
斯卡拉蒂的钢琴奏鸣曲通常都采用非常活泼精炼的风格写成,采用轻松的旋律,充满难以描述的装饰音和细微的附点、活泼的节奏、有趣的和声。他的奏鸣曲中有很多描写宫廷和民间生活的场景,带有一定的娱乐性,而这恰恰也表现出了洛可可音乐艺术的美学思想。
【作品简析】
斯卡拉蒂所作的键盘奏鸣曲是非常具有挑战性和个性的作品,因为斯卡拉蒂生活在西班牙,所以他的音乐风格是独一无的。他在键盘上创作的旋律组合、和声运动和技术上面的挑战至今还会引起听者的惊讶。
《D大调奏鸣曲》这首作品具有典型的斯卡拉蒂风格,清晰的织体、通透的音色和稳定的节奏,这都是弹奏这首作品最基本的要求。手指的独立性在这里是非常重要的技术,琶音的手位变化需要单独练习。装饰音同样需要单独练习。这个作品的弹奏需要做到贴键弹奏,手指积极的运动,整个手在键盘上尽可能保持不动。
在第6小节(以及跟第6小节相似的地方),双手之间的配合有一定的难度,手指要提前准备要弹奏的装饰音音符,并且要求把每一个音都弹的清楚均匀。可以将这首奏鸣曲想象成管弦乐作品;例如,第1小节可以想象成小号或是低音铜管乐器,第2小节可以是长笛或者高音的木管乐器,第10-12小节可以是吉他或者鼓。在每段的结尾,音乐中有明显的鼓声(通奏低音),在第2-3小节和第4-5小节有相互呼应回音的效果。在第13小节要强调小二度的音程。双音和八度音程(第31-36小节和第53-58小节)要轻巧的演奏,声音要均匀清晰有质感的(要避免力量较重的弹奏),在左手的第10-12小节和41-45小节,柱式和弦可以用自下而上的快速琶音来演奏。
【学习要点】
1、谱面分析,重点在于装饰音的精细认知以及三度、八度双音的流畅清晰跑动。同时要预先安排好固定指法。
2、这首作品的难点在于非常密集的装饰音及快速的弹奏。装饰音在巴洛克时期的作用一是延长时值,二是加强语气。所以这首作品中所有的装饰音后面的音组都是收尾,不能用一个力度弹奏。
3、注意拍号,这是一首12/8拍的塔兰泰拉舞曲,它的八分音符构成的旋律与和声进行相结合形成的速率与拍号本身要求的节拍速率是不同的。初步练习时可以按1XX 2XX 3XX 4XX 的方式数拍,有一定熟练度后按照每个小节两个大拍进行数拍弹奏,因为仅用八分音符的速率来定速度弹奏会使整首曲子失去细小的韵律变化。
4、注意第1小节右手的分解琶音行进,不能弹奏成一个平面状态或浪漫时期一样的奏法,尽可能多些不同的处理,可以想象成小号或是低音铜管乐器并模仿其发音法。
5、第2-3小节与第4-5小节形成回声的对比。第6小节及后面相同的连线需要注意,他们是同音连线加编者建议的可连可断的记号。
6、左手很多四分音符+八分音符的节奏行进,他们需要保持进行性,八分音符需要弹奏的短一些,近乎跳音的奏法。
7、注意所有装饰音之后做渐弱处理,例如第2-9小节、第13-17小节。
8、有些装饰音后不是语气渐弱,而是更加强调语气,例如:第14小节、第25-29小节、第37-39小节、第47-50小节。
9、 在左手八度双音部分,不能垂直或力量重心向后的落键。声音需要有一定的厚实感,可以带着“推”的感觉,力量重心前倾顺势带起手向下一个音行进。
10、最后说一下关于奏法:如果作者所处的年代是15或16开头的,可以遵循谱面最小时值连奏,其它时值则按该时值下断奏,这是弹奏巴洛克时期作品最保险的。
学习相关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