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何平:【凡人琐事】老年学书感悟与思考四则(之一、二)

西乡文龙 西乡情韵
2024-11-02



【凡人琐事】


老年学书感悟与思考四则(之一、二)            何平


        

余退休之后,得以闲遐。主要任务是接送孙女上学和协助爱人做点“家政”。尚有余时总得想法子安排吧?!

       

说来也巧,邻居余哥也是一位老转,其正在老年大学修身养性学书法呢。因经历相似,趣味相同,我欣然求其介绍,遂使我得以有幸与南京金陵老年大学结缘,追随曹奎童老师学习书法五年。初习楷书“颜、欧、褚、赵〞两个春秋,转习行书,尤以王羲之兰亭、圣教二序为蓝本,兼揽其他历代名家如赵、文、米、苏等诸公。其间又是两个寒暑。现在转入草书。这一路走来,承蒙老师传道授艺,红烛精神温润与我,从而引领我蹒跚进入了书法殿堂,初尝翰墨多彩与芬芳。在此,我要由衷地向我的恩师曹奎童(曹人名号)表示诚挚地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毕业典礼,与金陵老年大学校领导合影!


   

五年学书,感悟良多。有收获,有喜悦,其间亦有焦躁和灰心,更或有困顿萦绕与待解。今天,余回顾总结与梳理,试就有关老年人学习书法之话题,略陈管窥之得之悟之见,权作与各位初学者和爱好者共同探讨与分飨。如有不当之处,敬请方家高人赐教斧正为是。


 一、关于对书法的认知


       

关于书法,对我来说,用“知之甚少”来形容应该比较妥贴。以前,我虽然知道其位列“四大国粹“之一,属大雅文化,仅此皮毛而已。若要说出个“子午卯酉”来,还真是难上加难。因此,其实就是地地道道的“门外汉”一条。经过几年的师提面命,耳濡目染和自我感悟,使我对书法的认知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

      

书法是中华文化之瑰宝。是华夏精神文明之结晶。其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她有着独特的艺术魅力和亘古不息的生命力与影响力。她是几千年来先贤巨匠对中国文化血脉的创造、传承和发展。她是集视觉美感与文辞内容、文化含量和深邃思想于一体的特有文化载体。可以说,书法因文化而具有灵魂;文化因书法而得以传承和独领风骚。在学习和了解书法的过程中,使我有幸结识了一大批书坛先贤大师。如草书代表人物张芝、张旭、怀素、智永等。行书书圣大家二王、米芾、文征明……。楷书巨匠颜、欧、褚、赵等等。他们犹如璀璨耀眼的群星,在华夏书坛大放异彩,照耀和鼓舞着世人继续前行。每每及此,我心中总会升腾起无限的敬意与感慨!

     

  参加校作品展览留影



与此同时,我还认识到,书法既是古老的,也是鲜活年青的。她既可以追溯到远古文明,也可以绚丽绽放于当下。其生生不息的艺术生命和艺术核心,则是深深地植根于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所谓“书以载道,文以兴邦”。乃由于此。记得有位书者说的好:”能把汉字写好的是技术,能把`情'写出的是艺术。”正可谓“小道悦人耳目,大道则将震古烁今也”!

        

我多方搜肠刮肚,仍觉难予言表或言尤未尽。加之书海浩瀚,宏论巨著甚多,姑且在下才疏学浅,岂能说清或说到点子上?不过余窃喜,近日刚有幸参观江苏书界大家章剑华先生书法展,觅得其关于“书法定义”的一段妙论,权且作为一位书法初学者,对书法认知的结语:“书法是用笔墨对汉字进行造型处理的艺术形式。一一章剑华”

        

综上所述,我越来越感到书法之伟大,艺术之精妙。也更加增添了我对书法的炽热之爱。因此,余以为每一位中华儿女,尤其是具有一定文化素养的人们,都应该学习书法,了解书法,进而光大和弘扬中国书法,从中吸吮文化滋养,使之为实现两个一百年伟大的“中国梦”而提供强有力地文化支撑。此乃实属国之幸也!


  二、关于对笔法的理解和歧义的认识



书法是一门科学和艺术。其包括“字法、笔法、章法和墨法”(亦有书家增加了“节奏法”)。这是从古到今大多数书家的基本共识。俗话说:“会者不难,难者不会”。这对于初学书法的我来说,刚听到这些名词术语,多半是云里雾里,“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毛笔拿在手中有如千斤重。曹老师开宗明义,反复强调学习和掌握笔法是能否学好书法的关键所在。他从执笔抓起,倡导“马蹬子执笔法”。由此奠定了执笔运笔写字的基础,解决了一些学员画字描字的陃习。为此,我反反复复,前后足足花了近两年的时间方才初步掌握要领,更不要说熟练运用“四法”或“五法”了?由此可见,学书还真是不容易,有如“蜀道之难”矣!


参加校作品展览留影



既然笔法如此重要,那么究竟何为笔法呢?顾名思义,就是使用毛笔的方法。对此,我是在实践中,且行且练且悟且思的 。刚开始,往往是心手不一,毛笔不听指挥。为此,我苦恼彷徨过,觉得天生不是书法料儿。在老师的指导下,我认真拜读有关书法资料,从中汲取营养,进行自我反思总结。米芾在总结其书法“八面出锋”时强调,其皆源于笔法。要学会和掌握笔法,就应该把控好“四个维度”。即角度、速度、力度和对比度。角度就是方向;速度就是快捷;力度就是提按;对比度即是指墨色的变化。结合曹老师的讲解,我反复揣摩思考,在实践中寻求答案。我认识到所谓笔法,说白了就是根据不同笔画的不同走向,学会使用不同的锋面,写出最理想的点画形质来。从而使点画在转折处既干净利落有力,又能气脉通畅精到。对此,只有深刻感悟和反复练习方能实现的。


笔法又如周星莲《临池管见》所云:“能将毛笔正用、侧用、逆用、重用、轻用、虚用和实用,擒得定,纵得出,遒得紧,拓得开,浑身都是解数,全仗笔尖毫末锋芒指使,乃为合拍也”。好一个“用”字画龙点睛。由此可见,古人再三强调“用笔为上”是何等地精妙啊!从上述文字阐述不难看出,笔法之千变万化,需因义、因情、因势、因需变化而变化。因此,我们在学习和理解时,应切忌死搬硬套,断章取义。而要在理解中消化,在汲取中提高。否则,就会舍本逐末,误入“死胡同”。


作者作品


再如今人,著名书法大家南艺博导黄惇教授(为吾师之师,师爷也)则一针见血地指出,赵孟頫“用笔千古不易,结字因时相传”的精劈书论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高见。在此基础上,黄教授更大胆地提出了“笔法核心论”!这便是其论书法笔法最著名的“苹果核理论“。他强调笔法决定点画的形态。“笔法核心论”一旦换掉,那苹果可能立马变成梨子或橘子了?!

         

通过学习,我还了解到,书法界关于笔法的争论由来以久,千古未绝。就好像人类争论先有“鸡”还是先有“蛋“一样,往往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其中,说结字第一的有之;讲笔法第一的有之;喊笔法就是捻管的也有之。如古人包世臣、邓石如诸君,则强调笔法就是“捻管法”。当下也有一位书坛大腕还著书立说予以佐证。真可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矣。      

      

笔者认为,这些争论作为书论研究尚无不妥。“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嘛。但如果搞的故弄玄虚,自作高深,那就有点遗害后人了。使我等初学书法之辈,则坠入云里雾里,越发糊涂,更加找不到“北〞了。  

 

作者作品


记得有位哲人说过:“将复杂的事情做简单了,是一种大智慧;将简单的事情搞复杂了,是自找麻烦”。笔者亲身耳闻目睹,曹老师多年来从事一线教学,坚持以教笔法为抓手,摸索总结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并喜获大面积丰收,涌现出众多学生群体、中老年俱进的书法新秀。无不凝聚着奎童老师倡导和坚持的“笔法是核心,用笔为要点”的授课思想。实践使我感悟到,“道亦有道,书法有法”。笔法有多种,但确实有高下优劣之分。笔者认为,要学习和运用最科学、最合理、最便捷、最精妙的好方法。作为老年初学者,尤应循正道,学真法,真写字,切忌误入旁门左道,良莠不分,否则遗害大焉。


“ 笔法为核心,提按是主经,使转加翻折,悟练是根本”。这四句话,是我对曹老师有关笔法教学的粗浅理解和感悟!不知对否?权当抛砖引玉。


笔者为金陵老年大学书法系曹奎童任教2014楷试班、2016行试班、创作班学员,2018、9、20匆草于南京。本文曾刊登于金陵老年大学校报。


注:未完待续,敬请期待!

         


作者简介


何平,男,中共党员,大学文化。军旅16载,曾任连长、副营长,师、军司令部军务、作训参谋。转业回如先后任检察官、组织人事干部、保险公司党组书记、经理等职。其热爱学习,勤于笔耕。退休后客居南京,就读金陵老年大学,喜好翰墨,常有文稿、诗词散见于报刊等媒体。


《西乡情韵》温馨提示

一、所投稿件必须是本人原创,并且未在其他平台发表。因稿件著作权引发的纠纷,由作者自行负担。

二、稿件内容不得含有违法或其他有碍社会和谐、国家安定的内容。不得侵犯他人名誉权、隐私权等合法权益,否则引发的法律责任由投稿人承担。

三、平台编辑在忠于原创的基础上,可能对文章进行适当修改,如果您不同意修改,请在投稿邮件中注明。

四、体裁以诗歌、散文(含随笔、杂文、书评等)、短篇小说等作品为主。投稿时请附百字左右作者简介(可含生活照一张)。

六、投稿后十日内如无采用通知,作者可自行安排。

七、投稿前,请务必添加主编微信。微信号h625518wl;邮箱:631927364@qq.com.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西乡情韵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