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中药/天然分子设计】天然产物来源“分子胶水”的设计及功能研究

苏骏成 & 张健 分子设计 2022-06-15

随着化学生物学、药物化学、蛋白质组学等学科的发展,许多传统意义上不可成药(undruggable)的蛋白已逐渐成为药物研发的新兴领域。在这个过程中,以PROTAC (proteolysis-targeting chimera)为代表的分子胶水(molecular glue)技术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分子胶水可同时结合多个蛋白,拉近不同蛋白的空间距离,进而诱导这些原本不存在“底物-酶”关系的蛋白发生相互作用,进而调节蛋白的功能,并影响下游通路。然而,目前可作为分子胶水的小分子化合物种类很少,而且多为偶然发现,限制了该类化合物的开发。

    天然产物一直以来都是新药研发的重要来源。除了独特的骨架多样性之外,天然产物往往含有丰富的官能团,为同时结合多种蛋白提供了可能。因此,来自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研究人员提出:具有多亲电片段的化合可能是分子胶水类分子的重要来源,它们可同时结合多个蛋白,促进蛋白之间的相互作用。基于上述假设,他们选取了从链霉菌中分离得到的天然产物Manumycin类化合物作为研究对象(Manumycin类天然产物属于聚酮类化合物,其结构片段中含有多个不饱和酰胺、环氧乙烷等亲电片段),发现了其分子胶水作用及在抗肿瘤中的活性功能。

    首先,研究人员对Manumycin家族的代表性分子asukamycin (1)进行了细胞水平的活性筛选,发现该化合物对三阴性乳腺癌细胞具有良好的抗肿瘤作用。随后,利用化学蛋白质组学的方法,研究人员发现:与对照组相比,加药孵育3小时后,化合物与UBR7中C374的共价结合显著增加,提示UBR7可能是该化合物的主要作用靶点之一。随后,通过在肿瘤细胞中沉默和过表达UBR7,研究人员进一步证实了上述猜想。

    虽然有研究认为,UBR7是一种E3泛素化连接酶,可泛素化地降解组蛋白,但该蛋白的生理、生化功能研究仍十分不充分,研究人员无法构建其体外蛋白水平的测试模型。考虑到化合物1具有多个缺电官能团,研究人员测试了UBR7和其它蛋白的相互作用情况。与对照组相比,在与化合物1孵育后,UBR7与PRKDC、TP53等蛋白的相互作用显著增强,但仅当TP53被沉默之后,化合物1的抗肿瘤活性发生了大幅下降。上述实验提示,化合物1可能促进了UBR7与TP53的相互作用,进而发挥抗肿瘤作用。这个观点在WB实验中得到了佐证:研究者对UBR7富集的蛋白进行了免疫印迹研究,在此过程中,研究人员意外地发现,除TP53的条带外,还有一个未知的条带位于100~140Kda的区间。通过双色WB实验和蛋白质谱分析,证实了该条带同时含有UBR7和TP53两种蛋白,表明化合物1可同时与UBR7和TP53结合,形成UBR7-化合物-TP53三元复合物。

    TP53是著名的肿瘤抑制因子。研究团队测试了化合物1对TP53蛋白热稳定性的促进作用。实验结果表明,化合物1可促进TP53的热稳定性,且与单纯的TP53相比,UBR7-化合物-TP53三元复合物的高分子量条带具有更佳的热稳定性;敲低UBR7则会降低化合物对TP53的热稳定性促进作用,表明UBR7可促进化合物1与TP53的结合。

    化合物-UBR7可在转录水平上激活TP53,化合物可增强TP53与其DNA共有序列的结合;沉默UBR7能减弱TP53靶基因TP53AIP1的mRNA水平;化合物可通过UBR7的C374增强p53报告基因的活性。同位素标记的蛋白质组学结果结合KEGG分析结果显示,在给药前后,TP53通路的关键蛋白发生了显著改变。除了乳腺癌细胞外,化合物1也可通过调节TP53抑制结肠癌细胞HCT116的增殖。

    最后,研究团队对化合物1的结构类似物Manumycins A和D (2和3)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化合物2具有与化合物1类似的作用,而当化合物2中的环氧乙烷片段被打开(即化合物3)后,化合物3仅保留了对UBR7的结合作用,而失去了对TP53的结合。上述结果表明,环氧乙烷片段对于该类化合物与TP53的结合至关重要。

    天然产物是药物研发结构多样性的重要来源,其往往含有多功能团并作用于多种靶标,和“分子胶水”的概念有较好的重合,因此,利用天然产物中的现有基团改造获得“分子胶水”是未来此类药物研发的重要源头。


参考文献

Isobe Y, Okumura M, McGregor LM, et al. Manumycin polyketides act as molecular glues between UBR7 and P53. Nat Chem Biol, 2020, 16: 1189-1198


相关阅读

1. 聚焦原创药物研发-“分子设计”百期盘点
2. 张健课题组发展逆向变构新技术识别隐式变构位点

3. 黄芩苷降脂效应的作用靶标及机制研究

4. 正构/变构天然分子与5-脂氧合酶作用机制的研究

5. 抗寄生虫病的先导设计与发现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