戍守边疆铸忠魂 同心筑梦向未来
在祖国西部边陲的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阿克陶县,居住着汉族、维吾尔族、柯尔克孜族、塔吉克族等11个民族。近年来,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阿克陶县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以“戍守边疆铸忠魂 同心筑梦向未来”为主题,饱含“三种精神”、共建“三个家园”、厚植“三重情感”,团结带领各族群众共谋发展、共护边疆,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的良好局面不断巩固。2022年,该县荣获“自治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称号。
饱含“三种精神”,同心书写爱国守边新篇章
健全党政军警民合力强边固防机制,让边疆各族群众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守边固边中淬炼升腾。
一是信念不移,饱含“愿得此身长报国”的担当精神。“丈夫身许国,私恩邈难顾”,正如史诗《玛纳斯》一样,边民祖辈们将爱国戍边的精神通过故事、诗歌口口相传给后代,从小就流淌在了他们的血液里。为了保家卫国的理想与信念,护边员们忍受着稀薄的空气、刺骨的寒风、寂寞的日子,以不服输的韧劲、不褪色的信念、不畏惧的精神,守护着祖国边疆,保卫着幸福家园。
他们以“骨气比石头硬、勇气比氧气多、志气比海拔高”的坚韧意志,勇战风霜,无惧严寒,在寸草不生的高寒极冷之地,完成巡逻执勤任务和高强度的训练,用青春、鲜血乃至生命凝聚起坚实的界碑,守护山河,青春无悔。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守好国家的边境就是守好家。”这是麦麦提努尔·吾不力艾山一家四代几十年来守边护边的信念。
三是风雪不惧,饱含“越是艰难越向前”的斗争精神。多年来,护边员们日复一日坚守在无人禁区,以血肉筑长城,以生命赴使命,即使在极端恶劣的环境中,坚毅笃定的神情从未有一丝动摇,坚如磐石的意志更胜钢铁。从身披朝阳到夕阳西下,以“军人”的血性担当诠释着护边员的责任担当。
阿克陶县易地搬迁安置点——昆仑佳苑 资料图
共建“三个家园”,携手打造和谐幸福新生活
凝心聚力推动共同繁荣发展,让边疆各族群众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共建共享中培育践行。
一是共建幸福家园。精准把握阿克陶县在新发展格局中的独特优势,坚持以招商引资为驱动,产业结构调整为引擎,大力实施工业发展“三大布局”“四大产业”,农业提质“五个万亩”“四大增产行动”以及城市建设“四大行动”。
持续加大旅游资源开发力度,有机融合非遗、历史、民俗文化,全面开启全域旅游新模式,进一步叫响“雄山圣水帕米尔 魅力和谐阿克陶”品牌,有效促进各族群众交往交流交融。
大力开展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应用水平率先达标工作,开设网上“中心课堂”,开展“推普乡村行”,以语言相通促进各民族心灵相交、情感相依。深入推进青少年“筑基”工程,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学校课堂、校园文化建设和社会实践,不断增强青少年“五个认同”。
在增强中华文化认同的基础上,推动《约隆歌》《十二木卡姆》等非遗文化和“汉代古城”“盖孜驿站”遗址等历史遗存传承、保护、创新,努力让各族文化在中华文化这棵根深干壮的大树中枝繁叶茂,夯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基础。
三是共建和谐家园。深入推进“法治阿克陶”建设,创建全国及自治区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4个,着力打造“祖木尔调解室”“巴仁杏调解室”等特色品牌,让各族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一站式”法律服务。推进“一村一法律顾问”,扎实开展法治宣传活动,在全社会营造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法治氛围。
将民族事务纳入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把民族团结、邻里和睦、社会稳定等内容写入村规民约,健全完善完善村(居)民小组基层自治规章制度,切实提升民族事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
厚植“三重情感”,合力提升民族团结进步新境界
构建“唇齿相依”“守望相助”的命运共同体,让边疆各族群众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春风化雨中水到渠成。
一是风雨同舟让亲情更浓。坚持把结对认亲作为增进各民族之间感情的有力抓手,通过一对一、一对多的方式,党员干部与各族群众实现全覆盖结对子、认亲戚,在开展“民族团结一家亲”和民族团结联谊活动中,各族干部群众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共渡难关、共克时艰,以干群结亲推动各族群众“亲上加亲”。
三是守望相助让邻里情更近。坚持“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居住理念和“你是我邻居、我是你邻居”的规划设计,以社区为单位,做深做细城市民族工作,加快构建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让各族群众在共居共学共事共乐中交得了知心朋友、做得了和睦邻居。
征程万里风正劲,重任千钧再奋蹄。阿克陶县将始终坚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着力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动阿克陶县民族工作新局面,在巩固发展民族团结、社会稳定、改革发展上彰显新担当。
阿克陶县委统战部 陈一凡 供图
📝“新疆民族团结一家亲”微信公众号编辑 孙 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