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 | 四川成都市都江堰天府源田园综合体项目案例
项目简介
四川省国家农业综合开发田园综合体试点项目——都江堰市天府源田园综合体,建设地点为都江堰市胥家镇、天马镇。项目区位于都江堰精华灌区之核心部位,距成都主城区38公里,距都江堰市区10公里,共涉及两镇的13个社区133个村民小组,规划总面积36.6平方公里。园区计划总投资21亿元,其中,中央财政农发资金1.5亿元,四川省级财政农发资金0.6亿元、成都市级财政农发资金0.3亿元、都江堰市级财政农发资金0.6亿元,整合其他财政资金3.4亿元,吸引金融和社会资本14.6亿元。
项目定位
项目以“山水田园、猕果花香”为规划定位,以粮油蔬菜产业为基础,以红阳猕猴桃为特色,以都江堰深厚的水文化、道文化、农耕文化为支撑,依托都江堰突出的旅游资源优势和生态环境优势,政府搭台、市场化运作,围绕“村庄美、产业兴、农民富、环境优”的总体目标,把项目区建成多彩乡韵的展示区、产业融合的示范区、农村改革的先行区、绿色农业的典范区,在全川体现田园综合体示范引领作用。
发展目标
通过建设田园综合体,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打造面向国家中心城市的优质高效农业供给、农村文旅体验展示、城乡要素市场支撑、城乡一体公共服务四大体系,实现农村生产、生活、生态“三生同步”,一、二、三产业“三产融合”,农业文化旅游“三位一体”,探索国家城市现代化顶层战略下的城乡一体化新机制、新路径。
功能分区
项目按照“坚持以农为本、共同发展、市场主导、循序渐进”的原则,在胥家镇和天马镇的13个村(社),围绕“四园、三区、一中心”功能布局,打造为美丽乡村示范区、农旅融合引领区、绿色农业典范区、农村改革先行区和多彩乡韵展示区。
“四园”即红心猕猴桃出口示范园、优质粮油(渔)综合种养示范园、绿色蔬菜示范园、多彩玫瑰双创示范园;
“三区”即灌区农耕文化体验区、农产品加工物流区、川西林盘康养区;
“一中心”即综合服务中心。
产业体系
通过做强猕猴桃商品化处理、气调保鲜、加工产业,推动猕猴桃由初级农产品向出口产品、旅游商品、日化用品等高附加值商品转化。与传统农业高度结合,打造“拾光山丘”“玫瑰花溪谷”“小南海”等“农业+”特色项目,发展第三产业。
通过田园综合体的打造,主要发展绿色生态、有机猕猴桃、蔬菜、水稻、油菜和规模化玫瑰种植,培育2至3个区域农业知名品牌。
项目成效
1、促进了社会资金参与建设
坚持有利于引导社会资本参与的原则,通过不断完善公共基础设施配套,进一步促进了社会投资向项目区聚集,有效推动了圣寿源蔬菜基地、北京新发地直供基地等项目建设。目前,天府原乡示范项目已完成游步道、生态沟渠、停车场、农田大地景观等设施打造,李家林盘正在实施林盘民宿打造,北京亿利、乾景园林、乡伴文旅、多利集团等一批行业龙头企业已与都江堰市达成初步合作意向。
2、搭建了多方合作平台
与四川农业大学、成都市农植院、四川工商技术学院等院校和科研单位的洽谈合作,正围绕新经济企业发展打造创新创业平台。同时与行政审批局等部门通力合作,正积极试点开展“一站式”代办服务。
3、创新了利益联结机制
依托玫瑰花溪谷建立了“公司+合作社+农户”入股分红、“公司+合作社+种植能手”创业创新模式,依托“拾光山丘”有机农业体验园区积极探索CEP(参与式保障体系)运作模式,依托圣寿源蔬菜种植合作社建立了“公司+支部+品牌+合作社+联盟+农户+互联网”的管理运营模式,从而形成了农户广泛参与和“共建共享”的利益联结机制。
4、完善了乡村治理提升机制
都江堰市将田园综合体区域划分为23个网格,实行网格化管理,以提升项目建设中的统一调配能力;通过党建搭台,加强村企联动,做到优势互补,先后搭建起问题化解平台、合作共建平台和协商共治平台,初步形成了社区、企业、农户围绕产业发展、社会管理等而进行的共同约束、共谋发展良好局面;按照“立规矩、建机制、显成效”的工作思路,目前,以基层党组织为核心,在党支部、企业、社区、党员、群众之间构建形成了事项联商、活动联办、问题联解、人才联培、资源联享的“五联模式”,有力推动了田园综合体的有序建设和健康发展。
服务说明
中商产业研究院是一家“产业大数据+研究+规划+招商+基金”的一体化产业咨询服务机构,致力于为企业、地方政府、城市新区、园区管委会、开发商提供产业规划、产业空间、产业平台、产城运营、产业金融、产业申报及产业升级转型领域的咨询与解决方案。核心业务包括:产业规划、园区规划、产业招商规划、产业项目包装策划、产业园区升级转型规划、产业地产拿地策划、特色小镇申报及规划、田园综合体申报及规划、乡村振兴战略规划;以及商业计划书、可行性研究报告撰写编制、行业研究报告及定制化调研报告、产业白皮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