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陈晓明x陈国和x樊迎春 :以远见超越未见:中国式现代化文学话语体系的建构与创新

2月24日上午,由广东省出版集团、南方出版传媒主办,广东人民出版社承办的《陈晓明文集》新书围读会在第三十五届北京图书订货会广东展区举行。广东省出版集团、南方出版传媒党委书记、董事长谭君铁,南方出版传媒总经理叶河、广东省委宣传部出版处处长肖林、南方出版传媒总编辑肖延兵、南方出版传媒副总经理、广东人民出版社社长肖风华等领导出席活动,相关学者以及现场读者共同参加了此次围读会。

南方传媒副总经理、广东人民出版社社长肖风华

南方出版传媒副总经理、广东人民出版社社长肖风华做活动开场致辞。他表示,“《陈晓明文集》并不是简单地把文章汇集,而是我们把散落在历史沙滩上的每一颗珍珠,通过我们精心编排把它变成一串项链。当所有的文本重新组合以后,它获得了另外一个生命。陈晓明老师见证了中国当代文学发展的四十年,五十年,所以他在各个时期的著作经过我们的编排以后可以说是一部中国当代文学的批评史,而且从其中可以看到一代学人的心路历程。中国当代文学因为与中国的时代同频共振,所以这部文集从某种意义上说超越了文学评论,超越了文本本身,可以成为一种我们关照历史,塑造未来很好的参考书。

活动上,《陈晓明文集》策划人、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教授陈国和与北京大学博雅博士后、北京大学文学讲习所讲师樊迎春作为对谈嘉宾,与陈晓明教授围绕“中国式现代化文学话语体系的建构与创新”进行了精彩的分享。



以远见超越未见:中国式现代化文学话语体系的建构与创新

——《陈晓明文集》新书围读会

陈晓明 X 陈国和 X 樊迎春 

陈晓明(中间)、陈国和(右一)、樊迎春(左一)

樊迎春:我对陈老师的学术图景的理解主要包含三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大家比较熟悉的陈老师早期对于先锋文学和后现代主义的捕捉和阐释,陈老师这个时期已经有非常强的反叛的意识和创新的精神。这种精神后来也成为陈老师后面几十年研究的一种底色。更为可贵的是陈老师作为人文学者的责任意识,阐释应用对于中国文学的一些真实问题的发现和解决。

第二方面是中国当代文学学科建设、话语体系的建构的思考。《陈晓明文集》中的《中国当代文学主潮》这本书是个人风格的当代文学史,同时也是中国当代文学学科话语体系建构的一种思考的成果。陈老师以自己非常博大的理论素养,将这种坚深的理论纵深于中国的文学当代性和历史脉络中去,呈现了中国当代文学研究可以探索出的一种新的方法。更重要的也是体现了中国当代文学发展的一种普遍性,还有它的特殊性。

陈晓明(中间)、陈国和(右一)、樊迎春(左一)

而作为学生来讲,我觉得最重要和最感佩的地方是陈老师对于文学性以及中国当代文学学科话语体系建构的是一种哲学建设。文学学科更吸引人的部分在于它的不确定性,或者它以多元包容的东西去呈现一种无限扩展的可能性,而哲学所追求的绝对的真理和极强的逻辑性,这两者之间可能存在一定的冲突和矛盾。但陈老师恰恰是在这样的矛盾之处,有一种自己的建构的勇气和一种独特性。

陈晓明(中间)、陈国和(右一)、樊迎春(左一)

陈国和:这套文集的出版首先要感谢广东省出版集团,感谢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的过程中有很多的环节,这是大家集体劳动的成果。我们为学科,为中国的文明史、学术史做了一件有意义的事情。陈老师他是50后的人,他们那一代就有那一代的理想,积极地去探索中国式现代化话语的话语体系构建。《陈晓明文集》的编写主要以陈老师30岁、40岁、50岁,每个年龄段的代表作为中心,例如《无边的挑战》、《中国当代文学主潮》、《无法终结的现代性》以及各种散文。从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和当代文学史研究三个方向进行开掘。他积极地回答我们时代的关切,积极地回答时代的问题。

陈晓明(中间)、陈国和(右一)、樊迎春(左一)

陈晓明:我和国和编这个文集就是以我主要的代表作为主,早期的代表作《无边的挑战》,是读博的时候写的,这本书几十年了一直还有读者在关注。《中国当代文学主潮》和《德里达的底线》是我50岁时候的代表作,首版是2009年,那一年我正好50岁,这两本书都是60万字。我50岁的时候真是上有老,下有小,写完这两本书其实已经筋疲力尽了。很多学者说人到中年,50岁以后要做减法,但是我却很不知趣的给自己不断地做加法,就像姜文在《一步之遥》里面王志文演的角色,老老实实地做人,认认真真地做事。本着这么一个态度,学者要不停地探索,我总是喜欢有一些新奇的想法,总是想去探索一些未知的东西。

迎春刚才说哲学,我确实有三分之二的时间在读哲学,大家也会注意到,我谈文学谈着就谈到哲学上去了。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我觉得文学和哲学是有一个非常内在的关系,所以如果说没有对哲学的深刻地体会,它是不可能有对文学的一种感悟的。钱穆先生曾说,做历史的如果说不懂得文学,可能比他不懂得历史更糟糕。

樊迎春:我觉得陈老师这么多年也是以解决文学的问题,探究那些幽微的情感和情绪,关注那些宏大的、复杂的社会的和历史问题。陈老师的学术从来不是象牙塔中的学术,从来不是独立于社会历史之外的学术,一直是跟社会和历史,与中国的社会历史有非常深地互动。请陈老师谈谈您的学术和中国社会历史之间的互动关系。

陈晓明:我们这一代人经历过七十年代、八十年代、九十年代,以及二十世纪初,走进新时代,各方面的体会非常深。总是对于学术问题的思考,学理的思考,总是和现实有非常深的关联。我们在思考这些问题的时候,对于我来说始终有一个非常内在的线索,20世纪的中国文学从五四一直到改革开放,以及到新中派的探索。这些线索始终是勾连在一起的,这个谱系是非常紧密的,在这个紧密的谱系当中它折射的对应的都是中国的现实一面,这是我们文学存在的理由。

点击封面即可购买

书名:《陈晓明文集》

作者:陈晓明

出版社:广东人民出版社


围绕中国式现代化文学话语体系的建构与创新,陈晓明教授始终关注中国的现实,有着明确的社会关怀和问题意识,从世界文学的高度、中国文学的脉络以及当时文化思潮的整体背景上,分析当代文学思潮的发生、美学特征、文学史意义,有力地推动了学院派文学批评模式的构建。

陈老师的文字有着鲜明的现场感,总在芜杂多变的文学现场中找到清晰的文学脉象,在驳杂多元的文化现象中捕捉到文化星光,能够在细微的文化现象中捕捉到时代的宏大意义,为当代文学转型发展与精神流向做出了突出贡献。

活动现场读者合影

【往期回顾】

【等你关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