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巴胺”Citywalk,这是你没见过的广州
这一期Citywalk,我们来解锁“多巴胺”广州。
在广州珠江白鹅潭北岸,有这样一个地方:林荫遮道,古树婆娑,一幢幢欧式小洋楼,呈现出别样的浪漫,如东方国度中的异域。
它原是珠江冲积而成的沙洲,曾被称为“拾翠洲”。
在人民桥上可远眺沙面岛
没错,它就是沙面。
宋、元、明、清时期,沙面是中国的内外通商要津和游览胜地。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沙面沦为英、法租界地。英国人在沙面北边挖了一条人工河,命名为“沙基涌”,沙面就成为南临珠江,东、西、北三面环河的小岛。
法英两国分别在1859年、1861年建造了沙面东桥与沙面西桥,又称“法兰西桥”与“英格兰桥”。
通向沙面岛的小桥,连接着繁华喧闹的商业老城。
拥有百年租界史的沙面岛,汇集了欧洲各国的建筑风格,其中超百年历史的欧式建筑有150多座,多国领事馆、教堂、洋行、酒店等,堪称“露天建筑博物馆”。
这些建筑群,大多为砖木、砖石结构,色调明朗,极具亚热带情调。
左右滑动查看“多巴胺”沙面
蒂芙尼蓝、芭比粉、荧光橘……随手一拍,就是“多巴胺”风照片。
从人民桥下来,走进沙面岛,第一眼,或许你会看到这栋三层楼的欧陆风情建筑。
它是19世纪末法国巡捕房旧址,也是沙面最有人气的网红打卡点。
手捧一杯咖啡,静静地坐在椅子上,享受着悠然时光,自是万般惬意。
沿着沙面中央大街漫步,你会看见广州俱乐部旧址、美华浸会书局和图书馆旧址、汇丰银行旧址、美国领事馆旧址……
位于沙面大街60号的广州俱乐部旧址,建于1868年,是英国在中国租界中最早的俱乐部之一。
它是由治平洋行的澳大利亚建筑师帕内设计及建造的,现在是广东外事俱乐部。
在广州生活了近40年的嘉约翰介绍,沙面的东部是法租界,占五分之一;西部是英租界,占五分之四。
在沙面东部,有一座哥特式建筑格外显眼,它就是原法租界的露德圣母堂。
因教堂的花园南边建有一座圣母山安放露德圣母像而得名。
走到沙面北街,你会看到一栋写有“VICTORIA HOTEL”字眼的宾馆。
它就是广东胜利宾馆。
嘉约翰在《清代广州旅本》中描述,胜利宾馆是广州第一间英式酒店,原名为“沙面酒店”,后更名为“维多利亚酒店”。再后来,郭沫若先生亲笔为它题名“广东胜利宾馆”。
如今的胜利宾馆仍保存着西欧古典建筑风格,是许多游客的住宿首选地。
这个坐落在绿树环绕的沙面岛上的酒店,如闹市中的“桃源”。
在沙面的最西边还有苏联领事馆的旧址。因为清水红砖墙如今仍清晰可见,它也被称为沙面的“西红楼”。
苏联领事馆的旧址
苏联领事馆旧址的对面是沙面基督堂,也叫沙面堂。
它是英国圣公会原来在沙面设立的一座专供外侨礼拜的教堂。
这座哥特式教堂距今已有159年历史,是广州难得一见保留完整的百年基督教建筑物。现在的它也是不少新婚夫妇拍婚纱照的必选景点之一。
沙面基督堂
来到沙面,不得不提沙面岛上的地标级建筑——白天鹅宾馆。
坐落在白鹅潭畔的白天鹅宾馆,开业于1983年,是中国内地第一家五星级酒店,也是改革开放初期广州的标志性建筑。
这里承载着几代人的记忆,也接待过世界各地的达官贵人,包括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美国总统布什、尼克松等多国元首与政府首脑。
在很多“老广”心中,能在这里住一晚,可以让你“威水”一辈子。
“故乡水”是白天鹅宾馆中庭的点睛之笔。
以壁山瀑布为主景,加入小桥、流水、山石、亭子等岭南园林元素,俨然一幅活动的山水画。
一道瀑布于山顶金亭飞流直下,直泻入水池。
沙面岛上到处都是榕树、樟树。
阳光透过树叶间的空隙,照在地面上,形成斑驳的光影,点点微光营造出一片优雅宁静的氛围。
不少市民在榕树下乘凉、娱乐,享受惬意的下午。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从沙面岛出来,便到了沿江西路。
这条绵延两公里多的老街,承载着广州近代历史的点点滴滴,见证了广州的变迁。
这里有民国建筑的复古浪漫,也有老城区的市井烟火气。
“上海有外滩,广州有长堤。”
广州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贸易港口之一,在清朝开埠后就不断有商人涌入,这里变成了商人云集之地。
毗邻珠江的长堤,来往水路通达,吸引了不少蜂拥而至的国内外商人,银行、戏院、酒家......一时间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几乎在同一时期,长堤也开始建起外滩那样复兴古典的建筑。气派的西洋老建筑比街林立,依稀可见百年前的十里繁华。
这座气势恢宏的新古典主义建筑,建于1916年,是粤海关旧址。
粤海关楼顶有一座大钟,如今每天早上的八点和晚上八点,都会响起钟声。粤海关也被“老广”亲切地称作“大钟楼”。
据《岭南建筑园林》描述,明清时期,粤海关曾是外国商船来华贸易的唯一口岸。
也正因如此,广州较早受到外来文化影响,在建筑上运用了欧洲人物形象、罗马字钟、大理石柱等元素作为装饰。
沉重的砖墙、庄严的罗马柱,让粤海关大楼显得格外气派。
从“大钟楼”出来,往前走是广州邮政博览馆。
原本的它是大清邮政广州总局,后来被英国工程师以新古典主义风格重塑。
如今邮政博览馆依旧是邮局,每年都会推出不同的纪念邮票。
在邮政博览馆的对面,是西堤码头。
曾经这里是省港澳轮船公司的码头,能坐船去到香港、澳门、佛山等地。现在这里有往来荔湾、海珠等地的渡轮,仍是广州最繁忙的码头之一。
到了晚上,游客们便纷纷来这里乘船,进行珠江夜游。
与邮政博览馆一条街之隔的是南方大厦。
建于1922年的南方大厦,虽然“只有”12层,但曾是中国最早的摩天大楼。以往的它是集饮食娱乐、悠闲购物于一体最豪华的百货公司。
20世纪八九十年代,民间流传过这样一句话:“没去过南方大厦,就不算到过广州。”
在2005年摇身变成了国际数码城之后,现在的南方大厦已不再有往日的辉煌,在时代的余晖中留下一个背影。
沿着沿江西路一路往东,你还会看到爱群大厦。
它是岭南第一座钢筋混凝土构筑的高层建筑。1937年之后的30年里,它一直占据着“广州第一高楼”的名号。
大厦位于沿江西路和长堤大马路交会形成的三角形地段。
据说它是由中国首批留洋的建筑师设计而成的,整体设计借鉴了纽约摩天大厦,又在哥特式复兴风格中渗入岭南建筑风格。
在它的17楼,还有广州第一家360度旋转餐厅,那曾是许多“老广”浪漫恋爱约会之地。透过餐厅的玻璃窗,你可俯瞰一线江景。
沿着长堤大马路往东走,穿过靖海路和一德路,在卖麻街上,我们可以看到一座高大宏伟的哥特式天主教堂。
没错,它就是鼎鼎有名的石室圣心大教堂。
它是国内现存最宏伟的双尖塔哥特式建筑之一,和巴黎圣母院、伦敦威斯敏斯特大教堂、德国科隆大教堂并列为全球四座全石结构哥特式教堂建筑。
教堂光建就花了近25年,里面的部分石料还是从香港九龙一带采运过来的,直到1888年才落成。
因为墙壁和柱子都是以花岗岩为材料,所以有“石室”之称。
据嘉约翰《清代广州旅本》介绍,在石室后面,有一条白米巷。因明清时期多米店,故得名白米巷。
这条小巷曾有一座叫姑娘堂的法国修道院和修道院附属的女学堂。
如今的白米巷经过“微改造”已焕然一新。
可爱的猫咪彩绘为老旧的小巷增添几分生气,一墙一景,仿佛置身于童话的花海里。
沿江西路上,靠近海珠广场旁,有一排橘红色建筑格外引人注目。
它就是五仙门发电厂旧址,广州历史上最早的电力公司、华南最早的商办电厂。
《清代广州旅本》记载,发电厂曾隶属于中华电力有限公司,曾为沙面和广州其他地区供电,距今已有120多年历史。因位于原广州城南门五仙门附近,故俗称五仙门发电厂。
五仙门发电厂的建筑设计也是近代广州早期工业设计的缩影。
大钟楼、南方大厦、爱群大厦……复古欧陆风的建筑群与现代高楼依水而立,高低错落,依稀可见沿江西路百年前的十里繁华。
夕阳西下,太阳的余晖把天边的云霞染上了迷人的橙黄色。
夕阳映照下的珠江水,波光粼粼,如油画般美丽。过江渡轮驶过溅起的水花像一颗颗钻石,闪烁着耀眼的光芒。
闲暇之时,不妨去漫步沿江西路,寻找另一个广州吧。
在广州,“东山少爷,西关小姐”这句俗语几乎无人不知。
如果说,西关代表了老广州的市井、质朴、烟火气,那东山就是贵气、复古、集聚中西历史韵味。
很多外地朋友不太了解,以前的东山其实是一个独立区,和越秀、海珠、荔湾统称为广州老四区。后来,东山与越秀合并,才变成现在的大越秀区。
如果你的身份证开头是“440102”,那就说明你出生在“老东山”。
过去,在东山居住的大多是达官贵人、富商华侨,亦称“东山少爷”。
他们在此兴建别墅、官邸,由此形成了以恤孤院路、新河浦路为集中地的花园式住宅群。
这一带也是广州最早的“豪宅区”。
因为深受西洋文化的熏陶,华侨们在兴建房屋时习惯性地融入了西式风格:红砖清水墙、民国水刷石、南洋花阶砖、绿色琉璃瓦顶……
虽然“东山少爷”如今已难觅踪影,但红砖绿瓦的小洋楼却保留下来,让东山口成为广州现存最大的中西合璧式洋楼建筑群。
这里有超过490座清末民初的洋楼建筑,它们共同诉说着一部广州近代史。
夕阳打在斑驳的红砖墙上,映衬着小洋楼的门窗、砖瓦,仿佛回放着那些东山世家们的故事。
东山洋楼中,隅园、春园、简园、逵园、明园并称为五大侨园。
其中,建于1922年的逵园,是一栋由美国华侨马灼文所建造的仿西洋式三层洋楼,也是东山口区域的首个被活化利用的文物建筑。
历史上的逵园大多作为私宅用途,后来它的产权数易其主,陆续有人居住,直到十多年前被现业主闲置。
如今,它已被活化利用为艺术馆,目前一楼是展览厅,会定期举办展览和文化艺术活动。
旧式花地砖和铁窗花图案色彩错落有致,古典优雅的木楼梯让逵园这座民国洋房更有韵味。
在逵园的对面是中共三大会址。
据说中共三大之所以转移到广州市郊召开,是因为当时国民党不少军政要员都住在新河浦。
在逵园的旁边还有简园——一座由南洋烟草公司的简氏兄弟兴建的别墅。
凹凸不平的外墙里,有一座米黄色的三层小洋房。建筑风格与20世纪初在美国西南海岸盛行的西班牙式建筑风格相似。
简园建成后,曾短暂用作德国领事馆。
在简园的斜对面是明园,由两幢风格相同的三层红砖楼组成。环绕简园的是一片竹林,这里绿树遮荫、环境幽静。
在寺贝通津路42号,还有一座特别的花园式小洋房——隅园。
它是由造船专家伍景英亲自设计的,最大的特色是将英伦建筑风格与岭南传统特色相融合。不过,目前的隅园属于私人庭院,外人不能入内。
在寺贝通津路,还有一座哥特式基督教堂——基督教东山堂。
教堂虽然算不上华丽,但它气定神闲的气质,有让人宁静的力量。据悉,这座教堂建于1909年,是广州市最大的基督教堂。
沿恤孤院路向南,尽头是位于新河浦路24号的春园。
那里曾是中共三大代表们的临时居所,如今变成了中共三大会址纪念馆。
春园前面是新河浦,再往前走就是新河浦河涌。
在新河浦的洋楼中,到处可见各式各样的小阳台。
每当温和的阳光洒在新河浦的红砖墙上,暖暖的色调,让人感觉格外温馨。
它们既有东方精致,又有西洋气派,比邻而立,不言不语地张扬着东山无可复制的气质。
三棱边窗是洋楼的一大特色,一面墙可以开三个方向的窗,让采光和通风升级。
新河浦两岸绿荫青葱,漫步其中,舒适得让人忘了“疲倦”二字。
东山口,也是广州历史建筑活化率最高的一个街区。
在这里,众多洋房被改造成咖啡店和艺术空间,转角或许就能遇到惊喜。
富有设计感的店面、高饱和、高明度的外墙就像一块块天然的拍照背景板。
明媚的阳光配上东山口的复古红砖墙、文艺黄墙和别致小洋楼,让这里变成了网红拍照点,吸引不少年轻人来这里拍照打卡。
盛夏Citywalk,不妨来感受一下“多巴胺”东山口的别样魅力吧!
看到这里,你是不是已经坐不住,想去walk一下了?
那不妨带上《清代广州旅本》《老广新游》系列的广州Citywalk地图,去领略不一样的广州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