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意大利画家笔下的满清八旗骑兵矛

2017-02-09 原廓 冷兵器研究所

进入满清以后,因为满清统治者忙于削弱关内汉民族的反抗,而对军事、武学著作和研究进行了残酷的镇压,导致国内军事技术长期止步不前甚至大为倒退。直到第一次鸦片战争之前,满清统治者并没有遭遇到任何强有力的先进文明对手,故而其枪矛技术亦停留在中古时期水平,有助于我们借此对中古资料进行一些查漏补缺。

清代的八旗、绿营兵仍有长枪兵卒的编制,在清代的军事典籍中亦有较多枪矛记录,但是其整体长度比宋明时代有大幅度降低,多在两米到三米三之间,少数步兵用枪仍有四米半至五米长度。不过,清代的一些图画对研究该时期枪矛武器和用法倒是有着相当的帮助。

清代传教士郎世宁所绘阿玉锡执矛荡寇图


郎世宁本是意大利人,后飘洋过海来到中国传教,却意外成为宫廷画家,从事绘画五十余年。其绘制的图画因有明显的油画风格而重于写实,故非常具有考古价值。图中主人公为乾隆年间武将阿玉锡,是蒙古准格尔部族,曾率数十骑兵直捣敌军大营,立下旷世奇功。故而被乾隆皇帝列入平准五十功臣中,并命画师绘成此图。此图中阿玉锡执矛冲锋,其画中内容非常精准的表达了冷兵器骑兵作战时如何使用骑矛的细节。
图中阿玉锡将骑矛中挟持腋下,平举前伸,应是借用战马的冲击力用以刺敌。之所以挟持中段而非尾端,原因是其左手还需把握缰绳,只能以右臂挟持,为保证平衡,只得挟持中段。对比唐代八王争舍利图和西魏的五百强盗图,我们可以发现,如果能空出双手,对敌冲锋的骑士还是可以一手执中,另一手握持尾部的。
另外此时的骑矛比宋代又多了一个绳环。该绳环比中段挎肩环要小许多,处于矛镦部位,应是将矛挂肩携带时,用来套在脚踝处,起到避免矛体晃荡的作用。曾经有些学者认为骑士冲击时会将挎肩环套入臂膀,以增加固定。但是这种观点显然被图中所绘实际情况所推翻,并且如果骑手真将此环套入臂膀,恐怕冲击到敌人时,反而会被作用力推至失衡落马。

▲乾隆年间平定准部回部得胜图局部


在郎世宁的另外一幅军事绘画作品《平定准部回部得胜图》中,我们可以看到许多执枪矛作战的骑兵,其中许多骑手所用枪矛下挂红缨,应当就是一直被沿用到国内革命战争期间的红缨枪。这种枪下挂樱的习惯由来已久,鲜艳的枪樱非但好看,而且还能阻挡敌方的鲜血顺枪头回蔓到枪杆上,导致使用者双手打滑,操控不利的现象。

▲《哨鹿图》局部,郎世宁所绘


哨鹿图中骑士所用长枪较短,通体浑圆,做工精良,可能为禁卫部队所用。 鸦片战争的隆隆炮响彻底打碎了满清统治者继续沉溺在天朝上国中的迷梦。装备近现代火器的外国军队以摧枯拉朽之势打垮了落后的满清军队。外来的侵略迫使中国军事迅速西化。

由此,枪矛武器纵横数千年中华军事斗争史,历经汉唐的荣耀,宋明的辉煌,最终在此时失去了战争舞台上的主角地位。然而,枪矛被时代所抛弃,仍然是一个逐渐衰亡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仍就许许多多枪矛武器发挥着他们的作用。

▲装备长枪的晚清军队照片
    

不仅仅是晚清的军队仍旧保有这种古老武器的装备,甚至连辛亥革命以后,仍旧有成建制使用的记录。比如民国十一年,直系军阀曹锟在保定训练了一支特殊的骑兵部队,这支骑兵全部由流亡俄国军官统一按照哥萨克骑兵规格训练,并且全部装备铁杆骑矛,被称为铁杆矛营。这支骑兵还曾经在曹锟入京时,耀武扬威的举行了列队入城仪式,整齐的骑兵们如同古代武士一样,右手竖执长矛,将矛杆插靠在马镫旁,其威风凛凛状非常引人注目,也算得上是骑兵枪矛在中国的回光返照。

不仅如此,因为军工水平的落后,导致国内军事装备水平参差不齐,有许多枪矛如众所周知的红缨枪、梭标等原始武器甚至一直作为作战装备存在到国内革命战争、抗日战争时期。在抗日战争时的许多爱国歌曲中,我们都能听到歌颂爱国者使用大刀长矛反抗侵略者的歌词,这实在是一个古老文明的无奈悲歌。


本文经指文烽火工作室授权发布,作者原廓。任何媒体或者公众号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