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家里有矿才学骑射?古代骑射到底有多难练?

冷研作者团队 冷兵器研究所 2019-10-07


编者按:前段时间,冷兵器研究所发表了《欧洲骑兵真的不会用弓箭骑射吗?》《骑射真的那么无敌吗?》等关于古代骑射的文章。很多读者就此提出疑问:古代骑射那么重要,那么到底骑射是什么样的?到底有哪些细节呢?



在中国古代,骑射十分普遍及流行,与冲锋一起,是中国骑兵的两项基本技能。但骑射骑射,自然以骑为先,而骑就离不开战马,因此第一项比较重要的事情就是挑选战马。由于中国古代的主要马种为蒙古马,虽然也有西域其他马种引入。但由于蒙古马强大的基因同化能力,引进的西域马种非常容易被稀释掉。所以古代中国军队数量最多、使用最广的还是蒙古马。



蒙古马因为比较矮小,平均肩高只有120㎝,因此只能在这个基础上选拔。一般战马肩高选拔标准为四尺,即130㎝左右,上等战马标准则要更高一些。虽然这个肩高依然无法与近现代经过数百年育种培养过的高头大马相比,但在世界范围的古代战马里并不算矮小了。除了肩高的硬性要求,还有对于外型体格的挑选模式,明代对于挑选优质战马还出现了一首相马歌诀。歌诀云:“四大三高兼二小,双长两短一湾平,蹄坚骨秀形如鹤,耳小眼大胸膛阔。”



其中四大说的是要眼睛大、鼻子大、双凫大、袖囊大;三大说的是寿旋高、膝高、马掌骨高;二小说的是耳朵要小、山三骨要小。其中双凫的意思是马左右胸膛两边各自的三个诊脉点,就是要胸膛宽阔的意思,而眼睛大就要以大如垂铃最好。古人认为眼大有神,而且眼大即心大,心大则说明马匹耐久性强;耳朵小最好像削尖削薄的竹片一样,古人认为马耳小即肝小,肝小说明马匹温顺通人性;所以在古代,眼睛大、耳朵小、胸膛宽阔、马腿长且有力的就是耐久性强大的“善走”良马。



此外,双长说的是马脸长、马脖子长,腰短、促节脊骨短。蹄坚就是说马蹄要结实,最好是圆蹄,骨秀如鹤其实说的是一种相马骨法,就是说马匹的肋骨要多且密,古人认为马匹肋骨越多跑的就越快,《齐民要术》中认为马匹有十一根肋骨就能日行五百里,有十二根肋骨就可以日行千里,超过十三根肋骨,那就是万中无一的天马。(这观点有点坑……)



挑选完战马,接下来就要好好饲养了,古语云“马逢君子,胜活十年”,足以说明饲养方式的好坏对战马的重要性。古代所说的秋高马肥,指的是夏秋之际草场上各类草料生长茂盛、草籽结实,所以马匹这个时候长膘最快。但战马是不能光吃草的,因此在平时饲养所用的饲料基本上是草料和其他作物的混合。



由于南北种植作物不同,因此饲料也有区别。北方由于多种粟麦,因此多掺杂粟梗;南方则多种稻米,因此多掺杂稻草。粟梗由于比较硬直,因此需要先碾碎了才能掺入饲料。稻草由于本来就很柔软,因此就不需要再碾一遍了。此外草料则以苜蓿草为最好,这种草类河南河北都有很多种植的地方,因此并不难找。南方就不同了,由于产量过低他们只能退而求其次使用狗尾巴草、根草等其他草类混合。



最后一样就是各类豆子了,古代用来制作马饲料的豆子一般为黄豆、黑豆、豌豆、绿豆。古人认为黄豆和黑豆最好,这两种豆子味甘能厚肠胃长肌肉还能解乌头毒;豌豆味甘性温,吃了能够调和肠胃长脂肪:绿豆味甘性寒,吃了能去心肺上火五脏虚热。有些钱多的也会在饲料里加鸡蛋,并用各种粮食代替大豆,其中粮食以籼米、糯米为主,掺杂大麦和小麦麦麸组成精料。



这些东西同样有说法,古人认为籼米味甘性温,补脾脏长脂肪;糯米味甘性平,能充实肠胃养也能长膘;大麦煮熟了之后用井花水淘过一遍后喂马能够宽胃助消化,生吃能化宿食消腹胀;小麦麸味甘性温,能厚肠胃护肌肤。



挑完材料之后就是制作饲料了,制作的时候草料、作物要用铡刀切短然后碾碎,黄豆和黑豆要煮熟煮热,豌豆绿豆等全部捣碎,然后用清水淘洗干净后掺杂在一起喂马,每晚要添料三次。到了早上日出,把战马牵出来到外面空地上,在沙地泥地里任其打滚,之后为它刷毛清洗。到了中午再牵去饮水,喝完水之后先带着慢走一二百步消化消化,然后上马奔驰,跑累了之后牵到马槽除进行喂料一次,等到申时(下午3~5点)的时候再喂一次水。



选也选了,喂也喂了,最后就是对战马进行训练了,毕竟人要训练才是兵,马也要训练才能打仗。训练战马除了要冲锋强劲、奔跑迅速之外,还要吃苦耐劳、善于长驱。毕竟中原跟游牧民族大部分情况下都是小规模的侵袭与反侵袭作战,需要骑兵能够长途奔袭或者长时间行军,因此持久力是非常重要的训练项目。



中国古代进行这种训练也是缓急相宜,《内经》中说“凡乘者,一日行、二日驱、三日骤、四日驰、五日奔。”即每天运动量都不相同,第一天慢走,第二天快跑,第三天疾冲,第四天追逐,第五天突撞,这样周而复始的训练,战马的耐久性就会慢慢增长。对于临敌冲阵,也有一套相应的训练方法。



骑兵先把战马牵到教场中,上马后骑着小步溜达数回,然后缓步慢跑数回,之后快步大跑数回,随后放慢速度再小跑数回,最后全力奔跑冲锋直前,主要是为了训练骑兵在现场上要记得在冲锋过程中保存战马体力,等靠近了再雷霆一击。



除此之外,还要训练战马的灵活性以及对骑手指令的熟悉接受程度,比如左旋右转、忽奔忽止、一紧一慢等躲避攻击的指令。明代中国进入火器时代,因此相对于之前的朝代,对战马的训练又多了一项,那就是对火枪火炮等火器声音的免疫,说白了就是训练它们不受火器轰鸣的影响而失控受惊。所以明代军队在训练火器手演放的时候也会把战马拉过去听火器轰鸣,让它们熟悉并接受这种声音,在平常也会用爆竹鞭炮代替。



马养好和练好了,也就涉及射的部分了。古代骑兵平常就是把箭矢插在撒袋里,射一枝拿一枝,但也有很多人不喜欢这种方法,于是就左手拿两枝箭并握着弓把,右手拉满引射,然后从左手拿箭再射。他们所练习的射法主要有三种,分别是分鬃射法、对蹬射法和抹鞦射法三种,此外一些精锐还可以练习左右开弓。



分鬃射法是用来在冲锋或立定过程中攻击前方敌人的,骑兵将身体靠近马鬃右侧,然后左手持弓右手拉弦引射,因此叫分鬃射法。



对蹬射法是在包围敌军步兵的过程中,对其进行裹阵环绕时的攻击方式,也是一般人印象里的骑射方式。由于是裹阵环绕而不是正面冲锋,所以骑兵只能侧面射箭,骑兵将身体靠近马匹左侧(由于左手持弓,因此侧面投射时一般人只能面对左边瞄准,能左右开弓的毕竟是少数),弓身垂下对着左侧马镫,然后右手拿箭拉弓,瞄准后发射,因此叫对蹬射法。



抹鞦射法不同于前两种,鞦的意思是系在牲畜屁股后面的皮带,顾名思义,这是在移动时对身后追兵进行攻击的射法。骑兵将身体靠近马匹左侧,然后张弓搭箭转身射击。除了这些射法,为了在箭矢耗尽的情况下及时补充,还要练习三种在战场上临时捡取箭矢的方法。分别是弓弦捎箭、弓稍挑箭和马上取箭。



弓弦捎箭用来拾取那些射入土地当中的箭矢,先用弓弦和弓稍扭住箭矢,然后用力将其拔出来,最后用弓稍挑起接住。



弓稍挑箭用来拾取那些散落在地上而没有射进土地的箭矢,右手持缰绳,然后用左手将弓稍放到箭矢中间,然后挑起来接住。



马上取箭相比前两种就比较难了,骑兵要在马匹移动的情况下看准箭矢所在地方,然后左脚踩蹬右脚脱蹬将大半个身子探下去抓取箭矢,这种方法讲究稳准狠,一般人很难做得到。



除了这些传统项目之外,明代骑兵也很快普及了火枪并出现了相应战法。比如明初神机营的骑兵就配置火枪,称之为“神机马队”,明宣宗巡边剿灭兀良哈蒙古时所带的三千精骑也是火枪骑兵,到了成化年间地方骑兵也开始配置火器,比如宣府、大同骑兵就每队装备神枪五杆,并出现了定装火药,日本人叫它“早合”。



王越率领骑兵进攻蒙古骑兵的时候,就将明军骑兵分两部分,一部分骑兵下马用火枪齐射,蒙古骑兵攻势遏止后,另一部分没有下马的骑兵迅速冲锋进攻蒙古军,然后火枪发射完毕的骑兵重新上马作为第二波次的冲锋力量,往往获得胜利。



总之一句话,骑射对于农耕民族来说,真的是一个土豪活动。而这也导致农耕民族的战争成本远高于游牧民族。如战争是政治的延续,政治行为往往是出于经济目的。所以战争决策者最需要考虑的是成本,而不是什么血性、狼性这些饿一顿就会消失的精神元素。至于我们现代人,学射箭的成本还能承受,骑射真的是家里有矿了……


本文系冷兵器研究所原创稿件、网易新闻•网易号“各有态度”特色内容。主编原廓、作者黑云,任何媒体或者公众号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

骑射真的那么无敌吗?




欧洲骑兵真的不会用弓箭骑射吗?



喜欢冷研的小伙伴们,微信又双叕改版了!为了避免以后找不到冷君,每天观看更多精彩内容,可以按以下步骤将冷兵器研究所置顶。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