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他是少有的北方铸剑师,用家传的技艺,缔造了“刀光剑影”的生活

冷妹 冷兵器研究所 2019-10-07


既是初心也是始终

……

-铸剑师 侯光宇 -




天刚蒙蒙亮,天津市的宁河区,一排低矮的房屋中传出了叮叮当当铁器敲击的声音,伴着铸剑师侯光宇手中落下的铁锤,火星四溅,这是他每天要经历的画面。


烧得通红的铁块,伴随着空气中嘶嘶的响声,映照出他那孔武有力的臂膀,他手握长钳。铁锤开始有节奏的敲击,锻打是一个极其枯燥,以千锤百炼来形容,确实也不为过。一把好剑,要经过熔炼,锻打,淬火,研磨,雕刻等数十道的工序,方能成就其不凡的品质。改煎金汤,千锤百炼,水淬其锋,刮削千磨,文心雕龙。



侯光宇,一个地道的天津爷们,骨子有着从天津卫带出来的豪爽。两幅几十斤的铁砧、一个热乎的煎饼果子、一段循环播放的相声专辑。有了这些,侯光宇就可以在火炉前敲敲打打一整天。说起自己铸剑的这项工作,侯光宇总是笑称自己是被“逼”着走上的这条道路。


侯光宇


与江浙一带的铸剑世家不同。早年间,北方的兵器匠人们,大多散落在民间。而侯光宇的外公就是天津当地曾经鼎鼎有名的铸剑师傅之一。小时候,侯光宇倍受外公疼爱,每当外公工作的时候,都要以:“只有外孙在场才能干的起劲这个理由”。拉着侯光宇一起,让他在旁边观看。就这样,侯光宇度过了一个与火炉,铁砧相伴的童年。


侯光宇


成年之后的侯光宇,也曾有过一个稳定的工作,但正是因为太过稳定,侯光宇总是觉得生活中缺少了什么。日复一日的重复着三点一线的生活,让他感觉到了枯燥。多年之后的侯光宇形容那一段的生活就只有两个字:无味。


或许正是因为太过寂寞冷清,侯光宇想起了小时候在外公身边,每天看着老人打铁铸剑的日子。虽然同样每天重复着机械化的工作,但外公每当有作品完工的时候,老人脸上洋溢着的快乐,是侯光宇永远也忘不掉的。


侯光宇


这样的寂寞的日子久了,侯光宇终于按捺不住内心的冲动。不久之后,他毅然辞职回家,选择继承外公曾经的手艺,做一个全职的铸剑师傅。


可是,万事开头难。侯光宇虽然在外公那里学到了不少关于铸剑方面的技术。但是远远不够,尤其是外公当年采用的传统铸剑工艺,每一把剑都要经过千百次的手工煅打才能铸成。而这种古早的手工方式,却并不是当时的市场所能接受的。


并且,由于手艺搁置多年,很多东西侯光宇都要从头学起。除了外公的口耳相传之外,更多的资料和工艺都记载于古籍之中,而这些书中所记载的方式,也并非每一项都行之有效。只能通过不断的摸索和实验,才能探明其中的细节。


候光宇


在利益和信念的选择中,侯光宇还是选择了潜下心来,不仅遵循了外公的手工铸剑方法,而且苦心学习试炼了数年。从火花四溅的锻打到水火交融的淬火,从笨拙的钢板到锋利的刀锋,侯光宇终日与烈火、汗水、捶打为伴。夏天往往是最难熬的时候,填碳、沾火、捶打,这些不断重复的过程,侯光宇一做就是一整天,也正是这种重复,让他的技艺变得愈加娴熟且精湛。


侯光宇作品


就这样,在不断的学习实践之后,侯光宇的手艺逐渐完善,也有越来越多的作品呈现。刀剑在候光宇的反复锻打留下的印记,和工坊里日敲打的声音,构成了侯光宇生活的全部。每当有满意的作品完成之时,侯光宇的脸上也有了和当年外公一样的笑意。


侯光宇


在外人看来,侯光宇的生活仿佛与当年并无什么不同,甚至要比上班的时候还要枯燥无趣,但侯光宇自己却乐得其中。除了每日的工作之外,现在他也开始考虑收上一两个徒弟,或者等儿子将来毕业之后,像外公教自己时一样,把这门手艺传承下去。


不过此时的侯光宇明白,自己最重要的还是要把刀剑做好,这是他的“初心”,也是他的“始终”。



侯光宇系列作品赏析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侯光宇的作品

请扫描下方冷研运营二维码,添加微信了解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