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器谱|抗战大刀的宋代祖先,精工制作的夹钢宋手刀什么样?
在宋代,军器生产是一件复杂而很具有多样性的事情。官和民、南和北,以及王安石改革的前和后,军器生产都有很大不同。冷兵器研究所之前的文章都聚焦在宋代的“军国重器”弓弩上,对于士兵的基础护身佩刀关注不多。这一篇就用一口宋代手刀来说明
▲先上一把著名的抗战大刀,实物来自微信网友猪糯糯
现在当人们看到这样一口抗战大砍刀时,很多人都会说,这玩意的祖宗在宋代就有了。圆滚滚的刀盘,刀首有大圆环,刀锋前锐后斜,和四川彭山县江口镇石龙村虞公著夫妇墓葬棺室壁画的南宋武士手中的大刀,完全一样嘛。
没错,是很像。但是文艺作品的刀和真刀仍然是有差别的。画像和石雕看起来像,并不代表真东西就是这样的。收藏界有一个不成文的认识,就是中国刀剑的硬度,尤其是长刀剑的硬度,从唐和五代开始是不断下降的。韧性增加,硬度下降。两宋的刀剑普遍硬度不如隋唐。而且隋唐的长刀是包钢,两宋的长刀则是夹钢居多。而夹钢比包钢便宜,代价就是武器看起来比前代更宽更重,也更短了。但这个普遍的认识有一个偏颇,那就是这个“普遍”把中央和地方,军器监和都做院和各地自造的武器全都归到一起说。因为大家在面对一把宋元时代的刀的时候,除非能明确这是哪个墓、哪个坑、的哪个堆出的,不然大家只能统称这是宋元的。如果我们单单看国家军器监和都做院的产品,那既不宽也不重,制造明显精良很多。
以上都是浙江淳安出土的宋代刀剑。这几把武器的锻造是不够精良的。我们判断刀剑的锻造水平,先从形制来说,长的比短的难造,窄而直的刃比宽而弯的刃难造。双刃比单刃难造。所以我们单从形状来判断,一把随身的配刀,如果宽、重、短,就说明他比较便宜,是地方生产的。反之,则有可能是官家生产的制式武器。如果有“物勒工名”,则基本可以判断为当时的标准官造武器。比如下面这一把江苏高资咸淳六年南宋铁刀
经北京钢铁学院进行金相鉴定,这把铁刀是由夹钢工艺制成的,它以熟铁作刀背,刃钢用4%的碳钢锻接。明显可以看到刀刃比上面的刀要窄,要厚,造型十分规矩。而下面这一把,虽然没有刻上工匠和年号,但是锻造工艺并不输给上面这一把。
▲来自微信网友猪糯糯
这一把也是典型的宋手刀。全长74厘米,刀茎长16厘米,刀根部宽29.4毫米,厚7毫米,刀头宽27.3毫米,刀头厚2.8毫米,重心在握把前22厘米。可以看到全刀刀背笔直,但是刀刃有轻微内弧。
▲刀身上的白色是河泥敲开后的留存
▲刀茎上没有打孔。有可能是宋初的产品
▲全刀平磨不起镐。敲开硬化的泥沙后可看到刀身较为平滑,在落水前保养得十分仔细
▲这样稍微后斜的藏界管这叫“鹅头”。其实是“前锐后斜”这种形容词的形象化表示。不过这个“鹅头”还不太明显,有些短刀的刀头就十分像鹅的脑袋。
这个位置之所以锈蚀相对明显,是因为这里是这把刀最常用的地方。经过多次仔细的打磨。任何一把武器的使用痕迹在时间面前都无所遁形。从这个细节来说,刀的主人用刀非常仔细,挥舞时很注意刀的落点,是个用刀的好手。有一些清代的武师用佩刀因为年代较近,痕迹还要更清晰一些,全刀只有物打区一个很小的缺口。看来,这把手刀的宋代主人没有等到把这把刀用出那样不可修复的缺口就已经……
▲钢铁古物锈蚀是不可避免的。而绣分有害锈和无害锈。像这样乌黑的氧化层就是无害锈,不用做什么处理就可以在空气中保存很长时间。
刀柄位置一般是没有无害锈的。因为中式刀剑一般来说装上刀装,就不再考虑换装的事情了。别说是普通的武器,就是官造的刀剑,夹钢刀也不会精贵到要像日本刀一样经常拿出来擦粉保养。和人命比起来,什么刀剑都是消耗品。
这一把宋手刀的优质还体现在声音上。一般来说,钢质越纯,敲击时声音就越清脆,回想就越远。并不是敲击的声音越好听刀剑就越好,比如汉刀汉剑敲击时声音就不太清脆,因为汉刀汉剑是复合结构,声音在不同结构层肯定是传不远的。这把宋手刀敲击声音清脆说明这把刀整个刃部都是钢,夹的钢很长。而在冷研之前的文章《古代割脑袋领军功的刀长啥样?盘点三把宋代作战生存两用手刀》中提到的这些刀刀刃部就不全是钢,只有刀头到物打区有钢,所以刀靠近握把处也根本不开刃。没有钢了开了刃也没用。
本文系冷兵器研究所原创稿件、网易新闻•网易号“各有态度”特色内容。主编原廓、作者灵吸怪,任何媒体或者公众号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
了解更多兵器,扫描下方冷研运营微信二维码,添加微信了解。
狼土兵和川黔土司兵谁最能打?
想当击剑高手先要数学好?
喜欢冷研的小伙伴们,微信又双叕改版了!为了避免以后找不到冷君,每天观看更多精彩内容,可以按以下步骤将冷兵器研究所置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