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鸦片战争里清军也会排队枪毙?没这两个基本条件都是扯淡
关于中国有没有排队枪毙战术,一直是网上热议的话题,答案其实很简单,在鸦片战争以前中国并没有近代意义上的线列战术(排队枪毙)。并不是所有的牛奶都叫特仑苏,同样也不是所有火枪轮番射击都叫“排队枪毙”,因为线列战术其实是有两个客观条件限制的。
和影视剧里的表现不同,清军从建军之日起就知道火器的威力,乾隆等人也是火枪使用上的行家(道光就是靠用火枪击毙天理教徒获得了老爹的青睐)。清军训练时“鸟枪护军在前,次砲兵,次鸟枪兵,次骁骑。台下鸣海螺者三,以次整械结队出营。施号枪三,台下及阵内海螺递鸣,乃开阵演枪砲九次至十次,砲与鸟枪连环无间。
在实战时清军也是“稍近,抬枪开火,再近,则以鸟枪击敌。三击不中,火器左右旋于后,继之以冷兵器肉搏厮杀。”清军的训练和战术进入了火器时代不假,但它还是冷热兵器混装时代的战术。清军的战术总体上还停留在三个火枪手时代(17世纪40年代),而鸦片战争时却是19世纪40年代,足足落后了200年。
清军战术应用和西欧乃至沙俄拉开距离是在17世纪末,一贯从欧洲进口将军的沙俄都在当时超过了中国。彼得大帝在当时就把队列改成了四列,形成了有俄国特色的排队枪毙战术。排队枪毙战术(线列战术)的两个基本条件就是燧发枪和刺刀,这两样武器是排队枪毙战术必不可少的前提条件。
排队枪毙战术的核心之一就是担任火力输出的火枪兵不但能在肉搏混战中保护自己,还能主动冲锋,取代以往的长枪兵,要达到这一条件就必须拥有刺刀,而清军恰恰没有刺刀。清军只能在自己阵列中增加半数左右的刀枪藤牌手,在同样兵力的前提下就少了一半左右的火枪兵。
排队枪毙必须使用燧发枪是因为只有燧发枪才能做到横向火力最大,清军的鸟枪、抬枪都是火绳枪,在横向火力上远远不如燧发枪。火绳枪最大的缺点是火绳是明火,火枪兵身上挂满了火绳、火药和子弹,以至于火枪手有了“十二使徒”的花名,一旦某个新兵蛋子手忙脚乱他就有可能引发伤及多人的灾难。因此火绳枪时代枪手们之间的距离往往比较松散,他们需要比燧发枪士兵多几倍的行列保证火力。
燧发枪的打火装置最初是带锯齿的钢轮、链条、弹簧和击锤,靠钢轮表面的细齿和隧石(打火石,这在18、19世纪是重要的战略物资)摩擦发火点燃火药,相对于火绳枪要安全地多。燧发枪士兵的距离可以非常紧密,一个200到250名士兵的横队(正好是一个营的三分之一),宽度往往是百米左右。
在作战时上千名使用燧发枪、刺刀的军人可以排成三列,不断射出300发以上的子弹;而上千使用火绳枪、刀枪藤牌手混装的清军尽管看起来也是轮番射击,在火力密度上却只有对面的几分之一甚至十分之一。武器决定了战术,排队枪毙战术的前提就是燧发枪和刺刀,因此在鸦片战争前尽管清军也会轮番射击,却并不会排队枪毙战术。
本文系冷兵器研究所原创稿件、冷兵器研究所系头条号签约作者。主编原廓、作者李从嘉,任何媒体或者公众号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
单身狗才去玩排队枪毙?
砍还是射?那些冷热结合的混血兵器
喜欢冷研的小伙伴们,微信又双叕改版了!为了避免以后找不到冷君,每天观看更多精彩内容,可以按以下步骤将冷兵器研究所置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