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说铍因为有两面劈砍的功能,成本高于矛,是指铍首在30厘米以上的长铍与矛首较短(15厘米左右)的战国至秦汉矛来对比,显然长铍耗铁多得多。其实如果要细究,铍也是矛的一种。
最早的石矛、骨矛,是直接绑在木杆上的。后来的铜矛矛首的后部开始有骹的结构,可以将木杆从后边的孔洞中插进去固定,这就是“以骹受矜”。在这个过程中,有个过渡形态,无骹铜矛,这就是原始的铍。铍采取在木杆顶端挖洞,将铍首后部插入木杆的方式固定,所谓“以铤承柲”。实践证明“以骹受矜”的固定牢固程度要高于“以铤承柲”,于是原始的铍就在与早期矛的竞争中落败了。那么,为什么战国中后期,铍又得以复兴呢?除了铍首的加长,给铍增加了两面劈砍的功能之外,还有很重要的一点,铍的浇铸时不需要内范(浇铸金属器物的内模),铸造工艺简单,便于批量生产。
这非常好理解,在木杆上挖洞,和在矛首里边留一个洞,哪个容易?显然铍在生产上拥有高产优势。然而铍首为什么会被加长到如同短剑一般呢?这是因为铍的“以铤承柲”固定方式,不是很牢固,如果断了,正好可以拿着铍首当短剑砍人。铍的大兴是最先在战国时代。长平之战后,赵国死者四十余万,元气大伤,兵器也大量丢失损耗,所以快速大量生产铍来补充。
战国时代步兵战术快速发展,长平之战展示出秦军步兵方阵作战的巨大威力。这也是赵国大量制造刺兵——“铍”的重要原因。▲长平之战,可以看到图上战车兵使用的是长戈
虽然铍首加长到30厘米以上之后,造价还要高于一般的矛,但毕竟可以快速生产,对于危急存亡关头的赵国来说,钱并不是问题。铍在赵国大行之后,很快推广到燕、韩等国,但最后却让秦国后来居上。秦铍比起关东铍,多了一个细小的镡,近似于剑格。后来秦铍演化为兴盛于秦汉的十字长铩。这个格不仅能够强化结合部的固定,一旦铍的木柄折断了,拿来当短剑砍人的时候,有了护手也会好用很多。
▲右为秦俑坑出土的铍复原,可以看到细小的镡
秦人既擅长方阵作战,也擅长“散而自战”的小队灵活作战。古罗马人就凭借短剑砍翻了牛逼轰轰的马其顿方阵,秦人拿着有镡的铍首当短剑砍人的时候自然也是如虎添翼。于是赵国的创新,反而让秦国变得更加强大,这真是造化弄人了。到了汉代,武器制造人员充足,铍首重又固定不是很坚固容易折断的铍,使用渐渐就少了。但是三国以来,超长矛(包括步矟和马槊)的广泛使用,以及扁平的铍破甲效果远不如汉末三国以来的多棱尖叶状长矛,才是铍以及其演化出的铩被逐步淘汰的关键原因。
本文系冷兵器研究所原创稿件、网易新闻•网易号“各有态度”特色内容。主编原廓、作者海云天,任何媒体或者公众号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
都说辽金世仇,金国却靠这群契丹人暴打蒙古人
蒙古女真加大明,谁家军户最惨?
中国古代文武分途是个大坑?
喜欢冷研的小伙伴们,微信又双叕改版了!为了避免以后找不到冷君,每天观看更多精彩内容,可以按以下步骤将冷兵器研究所置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