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骑兵兴起是军事史上一代场重要革命。其中,将奇袭、闪击、追击、救援、迂回、包围、退却和破坏补给线等形式的运动战推向新的高度。同时,骑兵又以其特殊机能克服地形的某些限制,为其远离家乡,拉长战线提供条件,从而拓宽战争的空间。同时,雨雪风向等对其影响较小,甚至可以不避昼夜寒暑,于是使战争可利用的时间成倍增长。这一系列的发展中,有些不仅是战术问题,而且已关系到战争全局,升华到战略高度。骑兵从多维角度有力地推动战略战术之发展,减少空间和时间的限制,将战争向更宽阔的范围递升。在接下来的篇章中我们将在前几期的基础上,开始介绍骑兵战术的具体运用,本期我们主要讲讲骑兵的机动及包围迂回。
孙子云:兵贵速,不贵久。战场上的风云变幻中,几乎所有的战斗行动都是围绕着机动力而进行的。关于机动力,在《孙子兵法•军争篇》中,有着“其疾如风,其徐如林,侵略如火,不动如山,难知如阴,动如雷霆”的精辟论断。骑兵的战场上的最大优势,正在于其机动力。因此,骑兵一切的战斗行动都是以其机动力作为基础而展开的,譬如蒙古骑兵的鸦兵散星阵,号称来如天坠,去如电逝,可以视为冷兵器时期骑兵机动力的最高境界。
而当热兵器开始主宰战场后,骑兵的冲击、破袭的统治地位被机枪所动摇,机动力更是成为骑兵赖以生存的依仗。
▲蒙古人的鸦兵散星阵完美诠释了骑兵“来如天坠,去如电逝”的机动能力
在被问到什么是骑兵时,秋山好古曾打碎玻璃,举起血淋淋的拳头总结道“速度、力量和伤亡”,这段话可以说很准确地概括了骑兵的特性。作为将机动力视为生命的骑兵来说,为最大限度发挥自身优势,常采取进攻态势以解决战斗任务。因此,骑兵所选择的战术一般而言都是积极的。无论在野战还是其他的时机,骑兵一般都依靠其机动力,以达到出其不意的战术目的。通常情况下凭借其迅速且隐蔽的机动,在不意间出现于敌前,在敌不及应对的时刻对敌发起无法预判的破坏打击,然后机敏变更其攻击方向,将兵力隐蔽展开,同时方便利用自身武器系统压制敌人。在远程武器的支援下,骑兵所展开出其不意的急袭打击,可以取得较理想的战果。
▲日本骑兵名将秋山好古,在日俄战争中曾率部击败沙俄强大的哥萨克骑兵
随着武器的更新换代,为应对愈加复杂的战场情况,骑兵在很多时候会采取徒步的方式进行战斗,因此,骑兵的装备需能满足徒步战和乘马战的战斗需要,在战斗过程中,将徒步战和乘马战两种战法进行快速转换的结合应用,是骑兵战斗指挥的重要手段。在现代战争中,如可在战车、炮兵和空军的配合下,以增强对敌火力压制,骑兵可集结团乃至更大规模的部队对敌采取乘马袭击的战斗,而当队伍进行乘马袭击前的集结准备时,可使用烟幕等技术武器,以保证乘马战的奇袭性。
▲骑兵的战斗方式随着战争发展而变得更加灵活
乘马战自古便作为骑兵最具代表性的战斗方式,是骑兵决定战斗胜利的重要手段,但在乘马战的运用中,尤其是机枪出现后的现代战争中,乘马战要想获得成功,必须先占据有利态势,出其不意,进出于敌前,寻求战机击灭敌军火力点或军队核心,《武经总要•卷三》中所言:“夫战兵贵势,势可以先战而震敌,于其乘利则疾奋,敌不暇支,则譬如破竹,数节之后,迎刃自解,不复撄手。”所论述的于此相合,即利用隐蔽机动,保证骑兵乘马袭击的突然性是骑兵乘马战取得胜利的先决条件。
▲骑兵集群虽然有利于形成包围机制,但如此大的目标如何进行隐蔽机动是指挥官必须解决的核心问题
骑兵战斗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击灭敌军,其目的达成的手段,即为机动和攻击,而其达成目的的主要因素,可以理解为其攻击力与机动力的结合。所谓攻击力,即指骑兵在展开攻击时所拥有的各类兵器所能发挥的总体效能。而机动,即指迅速且隐匿移动兵力,其目的,在于对敌人形成最有利的态势,使敌于战斗开始前就处于不利的态势之下。机动实施于各种战斗中,尤其在攻击、防御及退却战中应用广泛。机动成功与否,主要取决于三个方面,首先是选择适当且隐蔽的前进方向确保可以不意进出于敌前;其次则需拟定机动的行进计划,选择适当的队形,以保证机动过程中的避免出现非战斗减员;最后,则是呼应掩护部队的支援进行积极的行动,使机动得以完成。而关于有利机动方向的选择,主要则考虑两方面的问题,其一,机动地点的选择需在完成机动后可予敌致命打击,比如敌侧翼及后方;其次,完成机动后需可立即进行乘马袭击。
▲卧马隐蔽是骑兵常用的隐蔽手段
针对敌侧翼及后方展开的机动及袭击,涉及到骑兵战术中大家耳熟能详的两个概念:包围和迂回。包围是指对敌侧翼进行机动,以使机动部队与正面部队保持战力上的联系;迂回则是指与正面行动的部队,没有直接战力联系,对于敌侧翼或后方所进行的骑兵机动行动。之前几期我们介绍的搜索、梯次配置是对抗包围及迂回的主要手段。通过侧翼部队进行搜索保护侧翼安全,以及将掩护部队梯次配置于侧翼,此外,在敌骑兵容易出现的路段设置路障,或是依靠天然屏障以掩护其翼,并在侧翼配属一定数量可自由行动的骑兵作为预备队以保护侧翼。当战斗部署被敌包围或迂回冲破时,正面需进行强力阻击,并向敌冲破翼进行果敢的连续进攻以夺回侧翼控制权。
包围和迂回这两种战术,自古有之,非骑兵独创,但纵观战争史,骑兵无疑是最适合进行包围和迂回的兵种,并将这两种战术发展到战略的高度。当正面进攻不易得手时,常采取兵家所谓“避强击弱”的办法,迂回到敌人侧翼或后方,由前侧或前后两个方面同时夹击,使敌精力分散,处于两方面或多方面同时作战,应付不暇的状态。无论两面或三面包围,还是四面合围,都必须绕向敌人的侧翼或后方,阻挡归路,切断增援,与正面军队形成联合呼应之势。当运用其他兵种进行包围和迂回时,多多少少都受到一定的限制,不宜远距离行动,并受复杂地形制约,因此多是短距离的,一般言之仅有战术意义。而长距离的包围、迁回,需要冒着巨大危险,克服重重困难,虽不能说没有,但不多见。故孙子云:“百里而争利,则擒三将军,劲者先,疲者后,其法十一而至;五十里而争利,则蹶上将军,其法半至;三十里而争利,则三分之二至。” 这段话历来为兵家重视,它说明一个重要问题:为了“争利”而行军,特别是长途行军必然消耗战士的有限体力,路程越长,留给战士直接战斗的体力就越少,如此必然削减战斗力。基此,控制行军的距离是重要的。然而骑兵依靠战马的耐力和速度,在行军数十里乃至数百里后仍可保持足够的战斗力,甚至典型骑兵对数千里的行进,也无所畏惧,因此骑兵常常不惜远距离的行军,绕道周边,对战略重镇和“心脏地区”实行迂回。而且如之前文章中介绍过的,骑兵的行进纵队不像步兵那样密集,“百骑环绕,可裹万众;千骑分张,可盈百里”,更易于形成包围机制。在战争史上,骑兵在这方面创造许多惊人的战例,并将包围和迂回突破战术层面,而发展成具有战略的高度。
▲河西之战时双方态势
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西汉北击匈奴的河西之战过程中,在史记里有这么一段记载“其夏,骠骑将军与合骑侯敖俱出北地,异道;……而骠骑将军出北地,已遂深入,与合骑侯失道,不相得,骠骑将军逾居延至祁连山,捕首虏甚多。”在此战中,李广张骞在雁门代郡一带阻击匈奴数万主力骑兵,而公孙敖率军陇西郡(今甘肃天水一带)从进攻,吸引匈奴河西军力注意,霍去病则率部出北地郡(今甘肃庆阳一带),绕道北方,闪击匈奴后方,计划同公孙敖部对匈奴形成包围,以期彻底聚歼浑邪王和休屠王部。霍去病率领经过严格挑选的精锐骑兵向西北挺进,渡过黄河,跨越贺兰山,横穿大漠,至居延泽(今今内蒙古额济纳旗一带),然后转向西南至祁连山一带,长驱直入1000公里,直插匈奴军队后方,然而,由于公孙敖部在行军中迷失方向,未能按照计划与霍去病会师,完成对匈奴河西军队的包围计划。霍去病独自向浑邪王和休屠王部的侧背发动进攻,在匈奴人意想不到的方向出其不意的对匈奴两部进行了毁灭性打击。虽然没按计划形成包围,但这次战役仍是一次教科书级别的战略迂回,一次成功的骑兵机动,其跨越距离之广,进攻方向之准,令人叹为观止,也证明了骑兵机动后突然奇袭进攻的打击毁灭性。
▲霍去病部骑兵进行千里机动,完成战略迂回
古希腊著名统帅兼历史学家色诺芬曾言:“聪明的将军坚持攻击敌人最弱的部位,哪怕这个部位距离较远”,而强大的机动能力则是完成这一攻击动作的前提保障。本文系冷兵器研究所原创稿件、网易新闻•网易号“各有态度”特色内容。主编原廓、作者吴俣,任何媒体或者公众号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部分图片来源网络,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
怎么挑选实战马槊长枪?枪头花哨的不能要
收入都没佃户高,明末军队还想要战斗力?
没看过《孙子兵法》咋啦?汉尼拔:背水阵、火牛计我都会用
喜欢冷研的小伙伴们,微信又双叕改版了!为了避免以后找不到冷君,每天观看更多精彩内容,可以按以下步骤将冷兵器研究所置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