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贴息揽储敛而未止 银行年末资金争夺依旧激烈

2016-12-10 金观 金融首席观察

再过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就进入2017年了,尽管取消存贷比后,银行月末、季末、年末考核时点的揽储压力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但到了年终岁末,各家银行的资金争夺战依旧不逊往常。近期身边不少银行从业人员都在忙着找存款,而资金掮客的生意也依旧红火。经济学家宋清辉认为,“当前的银行高息揽储现象,与20多年前相比几乎没有任何改变。”

从数据来看,近期的利率水平不断飙升,市场资金面趋紧,shibor隔夜利率从11月中旬的2.2%上升到现在的2.32%以上,而十年期国债利率更是从11月初的2.71%上升至现在的2.99%,表明当前市场的资金面有所收紧。


“冲时点”现象犹存

早在去年,国务院就通过了《商业银行法修正案(草案)》,决定从2015年10月1日开始正式取消了关于存贷比的规定,将存贷比由法定监管指标转为流动性监管指标。此外,今年6月,央行也决定自今年7月15日起施行银行的存款准备金考核新政,即由以往的考核期末一般存款时点数,调整为考核期内一般存款日终余额的算术平均值。

这两项新规的出台,其实就是将银行固有的季末节点的考核,转变成日常平均值的考核。这就意味着新规可以缓解银行季末揽储的现象。按照之前的监管制度,银行有存贷比考核的压力,要求商业银行的贷款余额存款余额比例不得超过75%。

但是,对于银行而言,贷款规模不能收缩,所以只能将存款规模扩大,这样才能符合监管要求。因此,每到季末年终的考核节点,银行都会迫于考核压力四处“拉存款”。不过,虽然目前考核方式开始改变,但银行季末揽储惯性并没有因此而消失。

  某中资银行网点负责人坦言,一方面,由于银行内部考核要求,另一方面,银行业竞争激烈也迫使银行难以做到放任自流,不拉存款。“虽然存贷比指标已经由硬性要求变成了软性监测,但是监管部门对于商业银行存款动态变化的要求并未放开。”

在存贷比监管政策变化之前,银监会、财政部、央行等部门曾经联合发布《关于加强商业银行存款偏离度管理有关事项的通知》明确规定,商业银行应加强存款稳定性管理,约束月末存款“冲时点”,月末存款偏离度不得超过3%。

该通知还强调,商业银行不得采取“非法返利吸存(通过返还现金或有价证券、赠送实物等不正当手段吸收存款)”或“通过第三方中介吸存(通过个人或机构等第三方资金中介吸收存款)”等手段违规吸收和虚假增加存款。

在多数业内人士看来,存贷比监管的“退居二线”显然并不意味着银行揽储压力的消除,贴息揽储的故事依旧在月末、季末等时点上演。

经济学家宋清辉认为,贴息揽储这些举动不但严重扰乱金融秩序,对于银行自身经营的杀伤力和破坏力巨大。银行必须改变内部考核机制特别是改变单纯对基层网点考核存款的机制,才能够使得银行负债成本和资产效益相统一。

据业内人士透露,去年年底的“冲时点”行情比现在“价格美丽”——资金留在银行4天的回报约是0.3%左右,当然,不同地区的资金价格还是有所差异的。

根据中信银行近期推出的理财产品收益率来看,为期35天到91天不等的理财产品普遍年化收益在4%以上。而部分银行的大额存款年化收益率则在5%左右上。

  “存贷比监管虽然变为动态监测指标,但是在银行依靠息差的盈利结构没有变化的背景下,揽储的意义仍然不言而喻”,一位股份制银行分行负责人表示,“存贷比即便不再存在75%的监管上限,也不可能是无上限的,因此努力吸收存款还是必要的。”

  “在存贷比放开初期,银行存贷比比较合理的上限应该是80%,也就是说,从理论上来看,存贷比越接近80%越好,以后我们银行将根据存贷比上限变化的效果来动态调整该指标,测算究竟什么样的存贷比水平是最适合我们银行的”,某股份制银行副行长表示。

从上市银行披露出来的数据来看,今年中期上市银行的存贷比整体有所上升,但是,80%确实是大多数银行自行设定的上限。


贴息揽储敛而未止

  虽然习惯于冲时点的银主和掮客依旧很多,但是大额资金如今还是更倾向于“长线业务”。

  事实上银行和资金“金主”已经重新达成默契,一部分冲时点资金通过变身“冲日均”、“冲月中”、“冲月末”以及定存一定期限等方式继续寻求与银行“贴息合作”。

  所谓的“定存贴息”,在通常情况下是指,借款人虽然符合银行的信贷标准,但在一些特定时点,如银行的信贷额度已经用完、没钱放贷时,就需要银主将约定款项存入指定银行,银行有了钱,再按正常程序向借款人放贷。这种业务的一大特点是借款人需要向银主支付一定的额外贴息。由于时限较长,这类业务的贴息比较高。

  事实上,在贴息揽储的价值链中,银行增加了市场份额,完成了业绩冲刺;一些金融掮客赚取了中介费;投资者得到了贴息,获得了短期理财的好机会;贷款企业虽然支付了贴息费用,但获得了贷款。在一些分析人士看来,各方利益的驱动是贴息揽储行为屡禁不止的重要原因。

  在某些社交平台上的资金掮客看来,商业银行对于存款的渴求依旧强烈,有关贴息定存的口子需求仍比较多,而资金单笔金额也比较大,动辄都是亿元甚至更高的量级。

  总体而言,银行贴息揽储的行为确实有所收敛,但还未达到“偃旗息鼓”的地步。

  上海复旦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孙立坚表示:“在客户市场充分竞争的今天,尤其是一些金融创新工具的诞生,挤压了银行的利润空间,而贴息揽储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迫不得已的行为”。

  对储户来说,“贴息存款”是储户按照资金掮客的要求和条件,以自己的名义将资金存入指定的银行网点,在存款的同时,按照双方约定得到的一笔额外补贴,而存款到期后,再得到应有的利息。补贴加上利息,使得储户可获得的收益大大增加。

  原则上,贴息的揽储方式属于违规行为,被银监会明令禁止。随着监管的收紧,银行在贴息揽储方面确实有所收敛。但是,收敛并不代表贴息揽储的行为完全消失。

  有资金掮客透露,手中还有不少银行贴息揽储的需求,但这些需求对单笔资金额度要求颇高。“部分银行开出的基准利率为5%,对于资方的资金要求是将资金在该行锁定到明年一月。”

当然,高收益一般伴随着高要求,银行给予的高息也有附带条件。该资金掮客透露,国有大行对资金持有者的要求还包括签定“四不承诺书”,即在存款期内,保证不提前支取、不挂失、不抵(质)押、不转让。

  除了银行在用贴息来吸引资金外,也有资金方主动寻找口子。这类资金方的要求是国有大行和全国性股份制银行的分行,以及当地城商行、农商行,企业资金可以做成一年期或三年期的协议存款,年化利率不低于4%,一次性贴息具体再根据存款期限由口子双方进行协商。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贴息揽储缓解了银行的竞争压力,也给相应的储户带来了高额的收益。从这个角度看,对储户和银行来说,贴息揽储似乎是个双赢的方式。既然如此,贴息揽储为何还会被监管部门严令禁止呢?

  在业内人士看来,高额的资金成本,使银行在寻找服务对象的时候,必须找能够把高息赚回,并且还要有息差利润的对象。而这样的机构和企业多数都是经营房地产项目或者背后有政府补贴等机构或企业。只有这类有政府帮忙解决债务负担的企业,才能负担得起巨额的利息,而中小企业就难拿这类资金。

  在贴息大战中,各家银行由于利益驱动必然会进行争夺,甚至触及灰色地带,形成金融行业间的不正当竞争。并且一些信贷人员为了营业额常常放宽放贷条件,带来安全隐患,不利于银行的长远发展。

  从投资者角度来说,银行贴息揽储会在年末推出许多较高收益的短期理财产品,这对于投资者来说是一个很好的理财机会,但高收益伴随的必定是高风险,投资者在投资时需擦亮眼睛,小心谨慎。

 



金融首席观察 

旨在奉献有价值的

◆国际金融市场观察

财经信息前沿解读

金融市场深度剖析

金融政策走势预判

◆资产配置与投融资的审慎建议

欢迎各界朋友转发

联系/加入我们:jrsxgc@gwave-tech.com  

联系人Miss FW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