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重温周培源老师的教诲(一)

2016-05-18 武际可 科学家

编者按

他是我国近代力学奠基人和理论物理奠基人之一,为人却谦逊低调,多听别人的意见,不愿掠人之美……对弟子们谆谆教诲,让我们来看看弟子笔下的周培源院士的风采……


周培源教授(1902—1992)生前对学生、对工作、对事业、对人民的无限热情与高度责任感永远是我们学习的典范。重温他的教诲,学习他的做人,仍感到无比亲切,给人以力量。这里将几件事写在下面。



题要自己做

在大学二年级时,周培源教授给我们讲授理论力学课。这个课是一半时间全年级200多人听大课,另一半时间分作9个小班上辅导课,在辅导教师指导下做习题。周培源教授除主讲大课外,还亲自上一个小班的习题课。

对力学专业来说,理论力学是一门主课,也是较难学的课。除了要求较好的数学基础外,推理严密,应用灵活,学生一时不易入门。所以高年级同学传来一种说法:“什么是理论力学呢?就是听讲明白做题不会的课。”


周培源老师多年讲授理论力学课,对这一点深有了解。他要求同学认真听好课,在做题前认真复习掌握好基本原理。一次上大课时,我们注意到他一会儿换一副眼镜往教室后面看看。下课了,他宣布:“坐在后面的两位同学留下,别的同学下课。”后来我们得知,留下的两位同学被老师严厉批评了,原因是他们上课时交谈,没有好好听讲。这件事,对全年级震动颇大,尽管那两位同学在班上学习成绩一直是一流的,周老师也不姑息他们没有认真听课的行为。这就促进年级形成良好的课堂秩序,养成认真听讲的习惯。

对于怎样做题,周老也有说法。他在大课上说:“题做多了自然就会做了。而且题要自己做,做题好比打猎,要自己打,不要学清朝皇帝,在西苑南苑养了鹿,由太监把鹿或猎物赶到自己跟前,再去射。”周老师的这番话同学们印象很深,在40年过去后,同学们相聚谈起还很新鲜。这番话,使我们加强了独立钻研精神,逐渐克服了那种一不懂,未经思考便发问,一不会做题,未经思考就查题解的坏毛病。我逐渐体会到,学习劳动也是艰苦的,而且唯其如此,当学有所得,在学习上独立捕获“猎物”时,心理上的愉快也是难以言状的。


周培源在少年宫

多听听别人的意见

“四人帮”垮台后,科学教育界无异于获得了第二次解放。一次我去拜访周老,他谈起四人帮对自然科学和教育的破坏,谈起需要肃清“四人帮”的流毒。并且建议我们写一篇东西,谈谈我们的看法。

参加写的连同周老在内一共是3人,经过几个月的努力,数易其稿,总算有了一个初稿。每一稿写完,周老从不马虎,总是从头到尾仔细推敲提出修改意见。最后,在我看来好像可以定稿了,他还是请人民日报社打印了200份,亲自寄给科技界教育界的朋友们征求意见。一封封回信寄来,不少信肯定了文章的基本论点,还提出了不少改进意见。周老都逐一亲自将这些意见汇总起来,交给我们去改。


在整个过程中,有几次,我对修改后的稿子颇有点满意,试探着问周老:“这文章准备拿到哪里去发表呀?”周老似乎听出我的意思,总是回答:“多听听别人的意见。”正是周老亲自寄出去的征求意见稿,从收回信件中汲取了许多好意见,其中有钱学森先生、裴丽生先生、于光远先生、何祚庥先生、钱三强先生等人的意见。看到这些宝贵的意见和补充,深深为周老认真严肃与虚心求教的精神所感动。

打那以后,我每次写文章不论大小,也尽量在发送前请人看看,送给同事、学生,听听意见。然后再认真修改几遍才脱手。

后来文章用《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高速发展我国的科学技术》为题于1978年8月15日《光明日报》上在显要位置发表。文章批判了“四人帮”粗暴破坏科学技术,阐明了科学技术中实践是检验真理标准的唯物主义观点和科学技术工作中群众路线的观点。这篇文章在科学技术界反映很好。随后,日本的《科学》杂志翻译全文转载了。



作者简介

武际可教授,山西霍县人,1934年生,195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为北京大学力学与工程科学系(现为北京大学工学院力学与空天技术系)的退休教授、博士生导师。与他人合著有数篇学术专著,还发表有关固体力学、计算力学与应用数学论文百余篇。曾任中国力学学会副理事长、《力学与实践》主编等职位。主要著作有 《旋转壳的应力分析》《弹性力学引论》《弹性系统的稳定性》《力学诗趣》等。


本文刊登在《今日科苑》杂志2016年2月刊《大家》栏目。


      《今日科苑》是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管、中国老科技工作者协会主办的国家级综合性、社会性科技期刊。致力于发挥老科技工作者培养青年科技工作者的作用,搭建老科技工作者与青年科技工作者联系沟通的平台、老科技工作者向青年科技工作者传授做人做事做科研经验的平台、老科技工作者培养扶持青年科技工作者成长成才的平台。


投稿、转载或法律相关事宜请邮件联系

  邮箱:kxjbjb@126.com

长按,识别二维码,加关注

微信号:kexuejia2016


推  荐

中国老科协微信公众号


长按,识别二维码,加关注

微信号:zglkx20151020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