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影评】《疯狂动物城》:动物世界里的“乌托邦”

2016-06-29 李佳 科学家


撰文 |李佳

迪士尼动画以强大的品牌知晓度和优质的影片水准,向来在中国大陆有一定的忠实观众群体,但此前无论其在全球票房表现如何惊人,到了中国市场都难以复制票房神话,直到《疯狂动物城》的上映,在中国观众中掀起了一拨追捧,微信朋友圈更是一度被有关这部电影的讨论所占据。

凭借峰回路转的情节、天马行空的笑料和精美的视觉效果,《疯狂动物城》被认为是明年“最有可能问鼎奥斯卡动画长片奖的电影”。该片于今年3月在北美和中国同步上映后,旋即引发收视狂潮——电影评分网站“烂番茄”上,影评家和观众分别给出99%、95%的高分,远超同类动画影片。在中国大陆社区网站豆瓣电影上,这部动画电影也获得了9.3分的佳绩。

影评家认为,《疯狂动物城》很好地讲述了一个打破偏见、自我突破的故事,而且全片充满笑点,是一部孩子和成人都喜欢看的动画片。网友“影评终结者”称:“《疯狂动物城》再次证明,动画片不只是给小朋友看的,而是全年龄段和世界级的……用动物来映射人类,并且涉及种族歧视和两党斗争——无论从制作技术还是政治倾向、社会意义来说,《疯狂动物城》都基本锁定了下一个奥斯卡最佳动画奖。”豆瓣用户Be The Only则认为,这部以动物为主角的电影,击碎了人类世界观的种种偏见:“阶层的偏见、种族的偏见、职业的偏见、历史的偏见——陷入偏见很简单,而打破偏见,很难。”

《疯狂动物城》的英文片名是Zootopia,显而易见源自“动物园”(Zoo)与“乌托邦”(Utopia)的合体再造新词。



有人说,《疯狂动物城》让人很容易联想到乔治·奥威尔以动物为主人公的反乌托邦小说《动物农场》,但也有人认为,这部影片是在向早期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家、英国人托马斯·摩尔致敬。

尽管《疯狂动物城》的创作团队从未证实该片与大师之间的纪念关系,但仍有不少影迷认为,该片选在摩尔的《乌托邦》一书正式出版500周年这个时间节点上映,其实并非巧合。

事实上,人们很容易感受到二者间的相似之处:摩尔笔下的乌托邦是一处众生平等、没有压迫、拥有完美社会体制的“美好社会形式”。而《疯狂动物城》也在大银幕上构建出和平友爱的“动物美好社会”——那里所有的动物不分种族地生活在一起,每个动物都能成为它想成为的样子。

但值得玩味的是,尽管电影中的“动物城”是某种理想国度的模型,这里仍然是个严格遵守阶级制度的社会:朱迪的警察梦想被所有人看轻,因为它只是一只“弱兔子”;尼克年幼时想宣誓加入童子军,但其它小动物却认定身为狐狸的尼克永远不可能诚实,甚至还强行给它戴上嘴套……

然而,随着剧情的进行,观众会发现,所谓的动物“乌托邦”只是概念上的理想,远非现实——正如英国《金融时报》所说,《疯狂动物城》展现了生活中那些并不“乌托邦”的真实面,如校园霸凌、职场歧视与种族歧视、法外之地的黑社会、怠政的官僚行政体系等。

或许,打破阶级所带来的不平等及歧视,才是这部“反乌托邦”(Dystopia)故事的真正核心。片中兔子朱迪对“政治正确”的强调(兔子可以互相称呼可爱,而其它动物不行),以及一小段过场戏中对裸体动物的夸张式呈现,完全可能被观众作出“政治不正确”的嘲讽性解读,这也让《疯狂动物城》的故事指向更复杂,远远超出了合家欢电影的承载量。从这个角度来说,利用“乌托邦”之名来讲述破除歧视的故事,或许再合适不过。

本文刊登在《今日科苑》杂志2016年5月刊《影评》栏目。

      《今日科苑》是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管、中国老科技工作者协会主办的国家级综合性、社会性科技期刊。致力于发挥老科技工作者培养青年科技工作者的作用,搭建老科技工作者与青年科技工作者联系沟通的平台、老科技工作者向青年科技工作者传授做人做事做科研经验的平台、老科技工作者培养扶持青年科技工作者成长成才的平台。

投稿、转载或法律相关事宜请邮件联系

邮箱:kxjbjb@126.com

长按,识别二维码,加关注

微信号:kexuejia2016

↓↓↓ 点击"阅读原文" 【查看更多信息】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