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尚永丰:爱我所做 做我所能

2016-10-28 冷珊珊 科学家

撰文|冷珊珊

本期嘉宾

尚永丰,1994年赴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攻读博士学位;1999年到哈佛大学做博士后,后被哈佛大学医学院聘为讲师;2002年回国,在北京大学医学部担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同年他获得“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受聘为国家教育部第五批“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2009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2011年至今担任天津医科大学校长。


矢志不渝勇攀学术高峰

在担任校长之前,尚永丰研究工作的系统性和创新性已得到了国内外学术界的高度认可。多年来,他长期从事基因转录调控的表观遗传机制及性激素相关妇科肿瘤分子病因学的研究,深入研究了乳腺癌及子宫癌发生发展的分子机制。


谈及当初为何选择这一研究方向并坚持至今,尚永丰坦言:“现实是没的选择的。当时出国时,只能让学校和导师来选自己。”虽然生活中很多事情的选择身不由己,但当机会来临时,他一定会竭尽全力地发挥自己最大的能量。在去美国之前,他觉得考GRE(美国研究生入学考试,适用于除法律与商业外的各专业)有点吃力,便下定决心把字典背下来,最终顺利通过考试。到美国后,他发现自己原有的习惯和做法很难适应高速发展的科学前沿阵地,经过反思,他最后得出结论:慢慢走是不行的,必须快步赶上。于是他铆足劲头,把5年内相关研究领域的国际一流杂志的论文都打印出来,堆得像小山一样高,这些文献最后都被他起早贪黑地仔细啃过。


功夫不负有心人。而今尚永丰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的SCI论文35篇,合计影响因子达400.762。高水平SCI论文是国际上具有权威性的科学评价指标,受到国内外科研管理者和专家学者的普遍重视和关注。对此尚永丰坦率地说:“科学是无国界的,每个科研工作者都一定要有世界的眼光。科研不仅是份工作,更是对自然真理的无畏探索,越是高深、前沿的东西,越有可能发表在高端的刊物上。”


2002年,尚永丰和同事在《Science》上首先报道了介导雌激素和三苯氧胺在子宫内膜致癌的关键基因,并解释了其致癌的机理。随后,又在《Nature》上发表论文,阐明了三苯氧胺能有效治疗乳腺癌,但同时能诱发子宫内膜癌这一长期备受公众和科学界关注的重要问题。


“发表高水平论文要找最重要的科学问题去解决,乳腺癌研究也是。乳腺癌的患者中,有2/3的患者是雌激素受体阳性,这其中又有2/3的病人对三苯氧胺的治疗是敏感的。当初三苯氧胺应用得很广,但大规模的临床证明,三苯氧胺能够治好乳腺癌,却能够诱发子宫内膜癌。”这问题存在了10年之久,一直没有被解决,而尚永丰的这篇论文为更好地认清这一问题做出了重要贡献。


2004年,第一个组蛋白去甲基化酶LSD1被发现。2009年,尚永丰的研究小组利用多种综合技术手段,进一步实验证明LSD1能抑制乳腺癌的侵袭和转移,为乳腺癌转移的干预提供了新的可能的分子靶点。对于这次研究的机缘,尚永丰说纯属偶然,“研究中,一些偶然性现象千万不能放过。”的确,科学研究需要偶然性,更需要有准备地迎接偶然性。若没有1928年夏天的那次偶然,弗莱明也不会发现青霉素,说不定也会与诺贝尔奖擦肩而过。


一直以来,人们对真核细胞转录起始复合体与基因启动子结合的理论认识是:一直结合,直到转录完成再分离。但2000年,尚永丰和同事们经过研究发现,二者是反复结合/分离的“打了就跑(hit-and-run)”模式,推翻了之前的论证,至今已得到国内外同行的公认和证实。


众所周知,发表高水平文章并不是真正的目的,成果被引用甚至被应用才能形成真正的影响力。尚永丰不假思索地说:“这个研究有绝对的必然性。”1999年,尚永丰在哈佛大学做博士后时的研究课题是雌激素。“雌激素通过受体来发挥作用,受体又是一个转录因子,转录因子能够结合DNA,介导DNA转录成mRNA。当时雌激素受体介导的基因转录调控最需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应该就是雌激素受体和它的转录复合体究竟是以什么样的方式来结合基因启动子。探究的过程中发现,实质上,二者是反复结合/分离的‘打了就跑’模式,即结合,掉下去,再结合,而不是等基因转录完了再掉下去。”这也确实得到很多人的验证,至今引用次数超过1000次。

务实进取培养祖国栋梁

如果把自己最美好的时光,都献给美国,尚永丰不甘心;自己在美国专业做得再好,也是给美国人做的,他不服气。本来在美国发展得顺风顺水,但强烈的责任心和民族自豪感驱使他毅然回到国内,把自己所收获的毫不保留地传授给学生。


回到国内,他说他最得意的事有两件:第一,他还能够延续在国外的高水平研究;第二,他能把研究过程中的经验体会都交流给年轻人。“不管在课前,还是课后,尚老师不光讲授专业知识,同时还为大家讲述做人、做事、做科研的道理,让人受益匪浅。”和尚老师相处多年的助手吴歌说。“他讲课很有激情,也善于带动大家的情绪。每逢他的课,教室里的学生都会爆满,连走廊都会被学生占满。”一位北京大学的学生激动地说。

尚永丰为一名留学生拨穗


“尚教授给学生的第一感觉很是大男人,他的确敢作敢为,但他心思又很细腻,只要看我们一眼,我们的生活和科研状态都会特别明了。”他的学生不仅爱上了他的课同样也在实验室中追逐着他的足迹,继续前行。作为系主任,尚永丰为系里申请到了科研基金、购置了许多先进的仪器,尽一切努力改善学生的科研条件。他的实验室成立于2002年,至今已有多台先进的大型实验设备。


作为实验室主任,他主要掌握着国际上的最新科研进展和研究思路,指导研究生和团队成员的研究和论文,许多成果都获得了业内外的高度关注。作为指导老师,他在选题上有着自己清晰的思路,同时也时刻关注着国内外其他研究成果。“他之所以在科研上取得这么大成就,跟他每天看文献有关系,所以才能时刻把握国际前沿研究。一直以来,他有烦恼时就会坐下来看文献,这样静下来后,一读文献,烦恼也便会被冲掉。”他的同事说。在实验室门口,还贴着他为激励学生阅读文献而打印出来的标语:“今天你读文献了吗?”


“他对每个学生的研究课题都有特别宏观准确地把握,我们总感到怎么努力也超越不了他。”曾经是他的学生,而今是北京大学副教授的孙露洋说:“他指导我们的论文写作时,切实做到论文无瑕疵。他至少把每篇论文改十几遍,甚至更多遍——连同论文中的插图、引文等,他都要细致地去修改,非常地追求完美。他每改一遍论文,都会让我们看他是怎样改的,告诉我们他的想法。”由于他的严格要求,所以他的学生也养成了很好的科研习惯,并确信:只有严格要求自己,才能在这个领域中做出成就。


在学生教育方面,他精益求精,保质保量,对每个学生,他都会从头到尾地培养,但同时也给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他说:“每个学生都是我自己选择的,既然选择了他,就要为他和他的家长负责,让他能够得到最好的训练;我对每一位学生都不放弃、更不抛弃。”他鼓励学生做实验时要尽量注意吸收和创造新技术,多尝试几个方向,不要害怕失败,因为失败的试验也会得到有益的收获。


尚永丰还把他在美国时写的博士论文放在实验室中,以便学生随时翻阅,学生们也会经常翻阅它们。“他的论文写得很认真而且非常详尽,基础知识特别扎实,甚至有的术语名称的由来,他都会去仔细查阅,直到弄明白为止。”尚永丰的学生这样说。


学生们经常会看到他一个人长时间的在办公室工作,有时为了看学生论文而忘了吃饭,直到很晚才回家,所以学生都很尊敬、钦佩他。“在科研学术上,他从来不怕遇到困难。他总跟我们说:方法总比困难多,无论遇到什么困难,只要认真思考分析,困难总会解决。他就是这样去做一个个课题,鼓励我们从多个方向去论证,要求我们大量地去查阅资料,多个角度去证明论点。”他的同事孙教授说。


尚永丰的语录曾经在学生中广为流传,其中有一句是:“我希望你们这辈子第一能有一个幸福的生活,第二能有所作为。”当问及尚永丰对幸福生活的诠释是什么,对有所作为的定义又是什么时,他直言道:“我觉得人这一辈子最要紧的事就是要最大限度地挖掘出自己的潜力,如果我们确实在一生中发挥了我们最大的潜力,就会死而无憾。所以年轻人不要安于现状,要不断地挑战自己,要问自己:难道我就这点本事?”这也是他从美国回到祖国,又从北京奔赴天津的原因——挑战自己、发挥自己最大的潜力,看看自己能不能当好一个校长。

高瞻远瞩用爱点燃梦想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有时,人的潜力需要现实去鞭策。很长时间以来,尚永丰的家境都很清贫,但是他在精神上却很富有。他推荐学生背诵慷慨激越气贯长虹的《报任安书》、率直质朴披肝沥胆的《出师表》、气势磅礴满腔热血的《满江红》、他说人是要有精神的,而这种精神是忠诚、是抱负、是坚持。


在实验室的走廊墙上贴着这样一组照片:一个满脸汗水的山里孩子,每天清晨翻越几座大山、走几个小时的山路去上学,孩子的爷爷对孩子说:“只有能识字,才能有白面吃。”这照片是尚永丰从网上下载下来贴在墙上,用以提醒学生的,他对学生说:“我当年就是这样翻过几座山去上学的。你们要知道现在还有好多这样的孩子,你们要珍惜自己的学习机会,努力对社会有所贡献。”

当蜘蛛网无情地“查封”了他的炉台,当灰烬的余烟叹息着贫困的悲哀,他依然固执地写下:相信未来。他是一个乐观的人,因为艰苦童年留给他的记忆是点滴的美好:从贫瘠的山地上走过,他憧憬着长大后开飞机翱翔于蓝天;母亲把好吃的给他吃,并开心地看着他吃;他把上学时备的干粮分给弟妹,高兴地看着他们吃……


很长一段时间,他求学的动力就是想让父母过上好日子。“现在有的孩子也这样,想在城里买个大房子,把父母接过来住。这是让人尊敬的想法。”他真诚地说。


正是这种原始的动力,从小学一年级到最后攻读完博士学位,这漫长的求学道路上的每次考试,他都是全班第一。虽然生来贫穷,但他从父母身上,学到的是淳朴、认真、坚忍不拔、吃苦耐劳、脚踏实地的品格和顽强的斗志。


无论到哪里,尚永丰都怀揣着父母的教诲和希冀,心系着家乡。他尤爱那满是浓浓乡音的秦腔,那粗犷豪放、高昂激越的曲调经常在他办公室内响起,他深深地陶醉其中。


而今,他也爱上了天津医科大学的师生和校长的职责。“其实人这一辈子很难达到爱一行就干一行,我们好多人是干一行爱一行。但只要用心去干,干出一定成就,就一定会爱。在爱的作用下,再去努力地干。”朴实的言语中道出了尚永丰对自己的信心和鞭策。


一直以来,尚永丰也是这样严格要求自己的,所以后来他才能取得业内外公认的成就。人才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加快人才建设的步伐刻不容缓。谈到人才建设时,尚永丰语气坚定地说:“一流的大学靠一流的人才!2005年,美国科学院发表了一份报告——《站在风暴之上》,报告提出:‘通过引进优秀人才,加强基础研究,营造良好的科研环境,进一步提升美国的全球竞争力以巩固其领袖地位。’可见全球背景下的高等教育之战,从某种意义上讲是高尖端人才的争夺之战,人才战略是提高整体科研水平和创新能力的有效手段。当前,我校距离建设国内一流、世界知名医科大学的发展目标,最大的差距就在人才队伍建设上。”


谈及对天津医科大学的希冀,尚永丰意味深长地说:“我校的发展目标是建设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医科大学,争做国内独立办学医学院校的排头兵。如何提升核心竞争力是事关学校发展的头等大事。世界一流大学最重要的标志是拥有一流的学科和一流的研究成果;全世界70%的Science和Nature论文出自大学,75%的诺贝尔科学奖由大学教授获得,这些均表明,高校是科研发展的强大推动力,而注重科研是大学区别于其他办学机构的重要特征。”


刚担任校长时,尚永丰自信而坚定地说,“天津的快速发展吸引着我,这里为我提供了施展才能的更广阔舞台。”而今的他依然以豪情满怀、高瞻远瞩的气魄激励着同仁。有大气魄才能有大作为。


著名教育家蔡元培曾说:“教育者,非为已往,非为现在,而专为将来。”为了天津医科大学能跻身中外一流大学的行列,尚永丰带领全校师生努力前行。


作者简介

冷珊珊,1985年7月27日出生,山东省五莲县人,天津师范大学音乐学专业毕业,南开大学新闻传播学在职研究生。2008年-2012年入职天津日报社担任记者,负责人物专访;2012年至今在《求贤》杂志担任首席编辑、记者,曾专访过多位院士、长江学者、国家“千人计划”专家等,曾多次在《中国人才》国家核心刊物上发表文章,对科学家有着浓厚的探寻和写作兴趣,相信科学领军者对人类社会的推动作用。


本文刊登在《今日科苑》杂志2016年6月刊《青年才俊》栏目。

      《今日科苑》是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管、中国老科学技术工作者协会主办的国家级综合性、社会性科技期刊。致力于发挥老科技工作者培养青年科技工作者的作用,搭建老科技工作者与青年科技工作者联系沟通的平台、老科技工作者向青年科技工作者传授做人做事做科研经验的平台、老科技工作者培养扶持青年科技工作者成长成才的平台。

  前方有更多不可错过的精彩!!

在科学和艺术的世界遨游

纪念何泽慧“四分裂”发现69周年研讨会

李志宏:当微纳电子技术遇到生物医学

陈建明:蛟龙入海找新药

科学与公众|“弯道超车”,把创新人才放到“发动机”位置|《疯狂动物城》:动物世界里的“乌托邦”|协和医院妇科陈蓉教授谈女性之美|“梅派”京味吃法

投稿、转载或法律相关事宜请邮件联系

邮箱:kxjbjb@126.com

长按,识别二维码,加关注

微信号:kexuejia2016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